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刘仁轨为给事中,按毕正义事,李义府怨之,为青州刺史。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义府谓异式曰:“君能办事,勿忧无官。”异式至,谓仁轨曰:“君与朝廷何人为仇,宜早自为计。”仁轨曰:“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乃具狱以。狱上,义府言于上曰:“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舍人源直心曰:“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上乃命除名,以白衣从军自效。

十月,庚辰,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唯思西归,无心展效。臣问以‘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州县每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上深纳其言,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将兵渡海以代旧镇之兵,敕仁轨俱还。仁轨谓仁愿曰:“国家悬军海外,欲以经略高丽,其事非易。今夷人新服,众心未安,必将生变。不如且留旧兵,渐令收获,办具资粮,节级遣还;军将且留镇抚,未可还也。”仁愿曰:“吾前还海西,大遭谗谤,云吾多留兵众,谋据海东,几不免祸。今日唯知准敕,岂敢擅有所为!”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乃上表陈便宜,自请留镇海东。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毕正义:毕正义因徇私枉法被人弹劾,唐高宗命刘仁轨负责此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B.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C.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D.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青州刺史”与“出官二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出”字二者含义相同。
B.“乃具狱以闻”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闻”字二者含义不同。
C.古时常用天干地支表示时间,“十月,庚辰”中的“庚辰”和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二者语意用法相同。
D.“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和“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的“发”字二者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轨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担任给事中时,他秉公处理了“毕正义案”,被李义府忌恨,遭到陷害,险些被置于死地。
B.刘仁轨屡遭贬谪、仕途不顺。讨伐百济时,他奉命督管海运,船队中途沉没,死伤严重,因而获罪降职,以低级官吏身份随军。
C.刘仁轨体恤士卒、敢于直谏。看到戍兵一心思归,他奏明原因,阐述当下弊病,并建议朝廷对出征将士给予慰劳奖赏。
D.刘仁轨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夷人刚刚归附,人心不定,他认为如果官吏兵将都被替换,当地易生变故,就自请留守。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
22-23高一上·新疆伊犁·期末
知识点:《资治通鉴》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

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国家所有边郡的三位官员,也指由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B.明府,又称明府君,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
C.辔策,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控制手段,向太守请求放松约束。
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多由长官自行辟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熟知边事,认为凉州民风刚猛剽悍、百姓惯于反叛,提醒太尉张禹严加防范。
B.张禹善于纳言,面对虞诩的意见,坦然承认错误,重新召集四府来讨论凉州事务。
C.虞诩被指派为朝歌长时,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自己检验能力的机会,欣然赴任。
D.虞诩为治贼招募壮士,赦免他们的罪过,派其诱贼进入官兵埋伏,斩杀大量贼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推而捐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
(2)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
【小题5】虞诩通过“疽疮”的比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春,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徵上书,以为:“陛下爱魏王,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时人不以为可,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统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八月,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徵,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以魏徵为太子太师。徵疾少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徵乃受诏。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魏徵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B.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C.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D.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文中指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皇族以此确认其成年人身份。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后来以此指称储君。
C.伏惟,意即趴在地上想,专用于古代臣子对君王上奏时,以表恭敬。
D.手诏,是皇帝亲笔写的诏令,不同于一般文书,得手诏者备感恩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听了褚遂良的建议后,认识到皇子也应遵从礼制,谦逊节俭。
B.太子得到用度不限的恩准,挥霍无度。张玄素直言太子有亏德才,演变下去会亡国。
C.张玄素认为太子骄奢无度致使正直之士远离,奸佞之徒阿附,提醒皇上认识到危机。
D.魏徵因身体等原因不愿做太子太师,皇帝赐下手诏,态度恳切,魏徵最终接受任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
(2)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小题5】根据文章结尾太宗与大臣谈论“君乱而臣治”与“君治而臣乱”的问题。分析魏徵实质上想说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絺疵:智伯谋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版,土墙高度,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版”意思不同。
B.“魏桓子御”与“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不同。
C.骖乘,指陪乘的人。《鸿门宴》中的樊哙即担任此职务,站在车左负责警卫。
D.“尽灭智氏之族”与“每至于族”(《庖丁解牛》)中的“族”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侮辱其家相,智国劝其对危机要有戒备警惕之心,他却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不以为意,埋下隐患。
B.韩、魏两国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韩康子和魏桓子跟随智伯攻赵,看到水漫晋阳的景象,恐惧得手足失措。
C.谋臣缔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请使于齐,离开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但却是个小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小题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批评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本文中智伯作为当政者,“其言不让”的表现有哪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