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艺一词出于《论语·述而》。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艺最早的用法来看,它与儒家的六艺密切相关,是士人通过对六艺的学习和实践体悟至理”“玩物适情的形式,目的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秦汉时期,士人游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突破先秦儒家六艺的内容而日趋多样,但其地位和价值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一直以来,从事游艺的士人常被以俳优畜之

至建安时期,文人游艺在性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新变。游艺不仅经历了从治国理政的工具到娱乐艺术、从单一到综合、从以因袭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而且从事游艺的文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游艺开始迈入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如张华《博物志》载:冯翊山子道、王九直、郭凯等美围棋、太祖皆与埒能。曹丕则在《典论·自叙》中表达了不得与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等人对弈的遗憾。所以,在建安文人看来,游艺既是消遣娱乐的的活动,还是具有专业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的的活动,蕴含着的艺术特质和清灵体道,稽谟玄神(王粲《围棋赋》序)的文化意蕴。其地位和价值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是建安游艺文学生成的重要前提。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的提倡和组织下,文人经常举行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在游艺中创作,在创作中游艺。此时不少作品就是在文人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主要包括如下三种类型:一是游艺过程与文学生成。这又分为受命而作和即兴而作。前者一般是受游艺组织者之命而作的。曹丕为太子时,与建安诸子在北园及东阁宴集,也曾命其赋诗。后者是作者因游艺的激发产生灵感或冲动而作。如曹丕的《戒盈赋》序云:避暑东阁,延宾高会,酒酣乐作,怅然怀盈满之戒,乃作斯赋。表现了文人宴集时彼此即兴唱和创作的景象。二是游艺追忆与文学生成。这些作品通常是在游艺结束之后的某一时间,由文人之间的交流或文人独处时的联想而完成的追忆之作。多回忆昔日游艺情景,怀念游艺中的美好体验,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思。三是游艺研究与文学生成。这些作品不是文人因受某一次或几次具体游艺活动的触发而创作的,而是受该时期游艺风尚综合影响的结果。因为游艺之风的盛行,文人喜爱游艺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游艺的理性思考,所以对游艺的类别及其历史、形制、技法、技巧和娱乐审美功能等进行理论总结,为游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也就成为文人的任务之一。这样文人创作的专门书写游艺知识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再次,建安时期的文人游艺培养了文人的艺术趣味,催生了真正意义的游艺文学,使游艺文学走向了独立,成为古代文学中众多文学题材类型之一。建安时期现存创作游艺文学作品的文人不少于22位,作品110余篇。其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皆有书写游艺的作品传世。游艺文学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围棋、田猎、樗蒲、蹴鞠、投壶等各种游艺活动,而且所运用的文体多种多样。这些书写实践充实和丰富了文学的意蕴,从此我国文学史上文人的游艺文学书写也步入了独立发展时期,游艺文学也成为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建安文人对游艺的文学书写,也对文人的游艺产生了推动作用,在使文人游艺借助于文学得到及时传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学与游艺的联系,开启了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二者互动关系的新局面,对后世文人游艺和游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龙《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游艺”是士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体悟“至理”,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文化艺术活动。
B.建安时期,游艺的文人得到了社会认可和尊重,以创新为主的游艺迈入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
C.当游艺既是消遣娱乐活动,又是艺术活动,蕴含着艺术特质和文化意蕴后,游艺文学就产生了。
D.建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游艺文学,不仅与游艺活动相互推动,也与文人的艺术趣味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指出“游艺”一词的出处,证明了游艺从其产生起就是文人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B.文章写魏晋以前的士人游艺,是为了阐明建安时期文人游艺在性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发生了新变。
C.《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作者对“游艺追忆与文学生成”这一类型的阐述。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的《博物志》和曹丕的《典论·自叙》的记载都能表明对弈是建安文人重视的游艺活动。
B.无论游艺文人是受命而作还是即兴而作,这些创作既是游艺促发的结果,也是游艺的组成部分。
C.文人对游艺的理性思考为游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游艺研究也就成为文人的任务之一。
D.游艺活动内容丰富所以可以运用的文体就多种多样,文人的书写实践也丰富了游艺文学的意蕴。
2023·四川攀枝花·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戏剧传统在根本上是一种诗学。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探索,是西方戏剧传统诞生之初的重要命题,同样也是西方哲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命题。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复仇构成了这部剧的核心环节,但是全剧最后归结到一点,讨论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西方戏剧典型的《哈姆雷特》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它传达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追问,是对整个人类生存根本价值的纠结和思考。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话剧为何难以成诗?一方面受西方戏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现代话剧发生的根本动机与五四时期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是为启蒙所用、为中国社会变革所用,这也就注定了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而不是对宇宙的探索和对命运的追问。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话剧,更多是对现实人生的探讨,而少了一份诗的色彩。拿胡适来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一部问题剧,反映的是五四女性解放的社会问题,他身体力行所推举的易卜生主义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到了老舍这里,从《龙须沟》到《茶馆》,老舍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话剧风格:第一是带有浓厚的京味地域色彩,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通过一条龙须沟、一个茶馆,串联起几个阶段的历史横截面。这是一种小说式的话剧,这种话剧是独属于老舍自己的,而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话剧创作的突破。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郭沫若,郭沫若的剧,看上去是最接近诗的,我们今天也常常用诗剧合一来形容他的史剧创作特点。但诗在郭沫若的剧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语言的澎湃,一种情绪的偾张、一种抒情的形式。抒情确实是诗的一种表现手法,但诗的本质不是抒情。诗的本质不仅不是抒情,也不是传奇性色彩,更不是忧伤的情调,诗的本质根本上应该是对宇宙未知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中最接近诗的。诗不是曹禺剧作的外形,也不是他抒情的手法,更不是为戏剧场景编制的氛围,而是贯穿于他整个戏剧创作的根本内核。五四初期,从胡适开始,提倡的都是问题剧,但深受传统京剧影响的曹禺,却对于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京剧是写意的艺术,归根到底是诗的艺术。传统的京剧,从来讲究的都是一种心领神会。什么动作是骑马、什么动作是坐轿、什么动作是上楼、什么动作是开窗,表演者也早与观众达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默契。走一个圆场,就是行走了千里之遥;甩一面帅旗,背后站着的就是千军万马。一桌两椅的舞台局限非但没有限制住京剧的表达空间,反而滋生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诗意表达。曹禺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的精髓,他对戏剧冲突的设计、对潜台词的运用、对剧本虚实的处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源于他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同时,曹禺对西方戏剧本源的把握,让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转型。曹禺剧作从一开始就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人的命运。他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一部一个风格,很难概括,如果要用一个东西来统摄的话,那就是命运冲突构成了这几部剧作的核心本质,对命运的探讨生成了曹禺剧作的诗意。当《雷雨》面世,几乎所有评论者、读者和编导演都认为这是一部暴露上层社会大家庭罪恶的社会问题剧时,曹禺却说自己的《雷雨》是一首诗;当曹禺写出了比《雷雨》更现实的《日出》时,叶圣陶说《日出》其实也是诗;当大多数人都在批判曹禺的《原野》是走进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唐弢说:‘原野’这个名词意味着多么广阔、多么寥廓、多么厚实的发人深思的含义呵!所有这些说法都指向一个本质所在,那就是曹禺的剧作是诗的,而不只是剧的。

(摘自刘勇《从戏剧冲突到命运冲突——曹禺剧作的诗性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戏剧不注重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更关心人类命运的走向和深层追问,从而形成一种诗学的戏剧传统。
B.老舍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话剧风格,第一是带有浓厚的京味地域色彩,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但是对中国话剧创作没有突破。
C.曹禺剧本创作的成功源于他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戏剧本源的把握,同时也使曹禺成为了第一位推动中国现代话剧转型的剧作家。
D.西方戏剧影响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让中国现代话剧既探讨现实人生更关注宇宙的探索和人命运的思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西方戏剧传统开始谈起,然后分析了中国话剧难以成诗的原因,进而提出曹禺剧作是最接近诗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全文采用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
B.全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既有大量的实例,又有对概念的诠释,论证有力、充分。
C.文章第二段以郭沫若为例,是为了证明在“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话剧更多的是对现实人生的探讨而少了一份诗的色彩。
D.文章末尾分别从曹禺对京剧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命运的关注与探讨两个角度论证了曹禺剧作是最接近诗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传达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追问,是对整个人类生存根本价值的纠结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不仅是剧的,也是诗的,同时还是哲学的。
B.虽然“诗剧合一”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点,但从本质上来说,郭沫若的历史剧并不是诗的。
C.曹禺创作《雷雨》时是以极大的兴趣关注人的命运的,但当《雷雨》面世时,很多人认为作品更多的是对现实人生的探讨,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D.命运冲突构成了曹禺的四大名剧的核心本质,对命运的探讨生成了剧作的诗意,因为叶圣陶和唐弢都认为曹禺的剧作是诗的,而不只是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抗体是人体免疫细胞合成的一类蛋白质,工作原理与导弹有相似之处,它能识别病原体上特定的标记,即抗原。通过识别抗原,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消灭它,从而让身体恢复健康,可谓人体的“生物导弹”。那么,抗体又是如何成为“生物导弹”的呢?

从分子结构看,抗体是一种Y型蛋白质分子。这个Y的“两个枝丫”是“生物导弹”的制导装置,专门识别特定的抗原,并与之结合,真正的导弹通过爆炸来完成任务,人体的“生物导弹”又是怎么做的呢?

通过识别抗原,抗体最终会结合在病原体上,抗体不同,结合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在一些情况下,被抗体识别出的抗原是病原体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简称蛋白)。比如,由疫苗诱导的很多针对病毒的抗体,其结合位置往往是病毒表面用于侵入人体细胞的蛋白。这些蛋白与抗体结合后,就失去了原有功能,病毒也就失去了侵入人体细胞的能力,即被“中和”了,所以这类抗体又被称为中和抗体。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表面有一种棘突蛋白,该蛋白是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关键,棘突蛋白可以结合人体细胞上的受体蛋白,最后启动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导致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目前上市的各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其作用机制都是诱导人体产生针对棘突蛋白的抗体。当抗体结合了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后,该组蛋白就失去了功能,从而导致病毒被“中和”。即“生物导弹”通过“中和”摧毁了目标,完成了任务。

在另一些情况下,结合在病原体上的抗体会召集免疫细胞来攻击病原体并杀死它们。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了抗体的病原体就像古代脑后插着木牌的死囚。病原体上的“标签”是指抗体中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部分。在多数情况下,入侵人体组织的细菌被抗体识别后,抗体会在这些细菌表面贴上“标签”以便免疫细胞识别。在抗体的帮助下,巨噬细胞就可以找到细菌,并与抗体结合,最终吞噬这些细菌,从而控制细菌感染。这一次,“生物导弹”通过“贴标签”摧毁了目标,完成了任务。

(节选自杨冬《抗体,人体的“生物导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抗体”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抗体是人体免疫细胞合成的一类蛋白质。
B.人体的抗体与导弹工作原理有相似之处。
C.抗体能识别病原体上特定的标记——抗原。
D.抗体能消灭病原体,从而让身体恢复健康。
【小题2】下列对抗体成为“生物导弹”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体的“两个枝丫”是“生物导弹”的制导装置,专门识别特定的抗原。
B.抗体的制导装置即“两个枝丫”识别特定的抗原后与之结合在病原体上。
C.抗体结合在病原体上后,有时通过“中和”,从而摧毁目标,完成任务。
D.抗体结合在病原体上后,有时抗体会召集免疫细胞攻击抗原并杀死它们。
【小题3】下列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体不相同,与病原体结合后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但“中和抗体”效果最为明显。
B.在有些情况下,抗体识别出病原体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即抗原,并与之结合。
C.抗体与病毒表面用于侵入人体细胞的蛋白结合后,就会使该组蛋白失去侵入功能。
D.目前上市的各类新冠病毒疫苗,作用机制都是诱导人体产生针对棘突蛋白的抗体。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采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抗体性质,接着指出其工作原理与导弹是相同的。
B.首段说“通过各种手段消灭它”,下文介绍了“中和”“贴标签”两种手段。
C.文章用设问方式引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说明,思维缜密,条理清晰。
D.文章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通俗地说明了人体抗体消灭病原体的原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