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5 组卷2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19-20高三上·山东日照·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

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

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

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

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

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

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
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
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
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
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
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
【小题3】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为什么要写那么长,又那么空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______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选自《反对党八股》)

【小题1】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最准确的一句话是(     
A.那我们就看下去。B.但是如何看呢?
C.可是这一目的如何达到呢?D.可是怎么敢看呢?
【小题2】这段内容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而从整体上看主要方法是(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D.边破边立
【小题3】这段文字引用了《资本论》的例子,达到了怎样的论证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图书馆过夜的人

当年的北平曾有“清华双清”。“双清”者,一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那个常在图书馆过夜的读书人。于今,朱自清依然声名显赫,浦江清却已知者寥寥。

浦江清少负文才。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那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受到了吴宓的器重。毕业后,经吴宓引荐,他来到清华大学,与陈寅恪对门而居,任其助教。

然而,一个年纪轻轻的后生,要胜任一代大师的助教,谈何容易!在那里,浦江清既要协助陈寅恪的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己的事务。他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以至于后来他与冯友兰赴欧游学时,一路与西方人谈笑自如。这位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

那些年,北院9号的那盏灯,总是与14号的灯光隐然呼应,每每要在凌晨二三点才熄灭。这正好为那些暗夜往返的野兔、野猫和飞禽照亮了道路。

它同时照亮的还有灯的主人那特殊的成才之路:他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陈寅恪习东方学,后又转入王国维倾力的中国文史研究。几年优游涵泳之后,浦江清功力大进,终于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

浦江清虽用功极勤,下笔有神,治学却极谨严,轻易不做学术文章。在12年里,他的论文只有两篇,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其《八仙考》一问世,各界大表钦服。此文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很快,他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在学界不胫而走。其实,他不仅国文好、洋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棋牌在行、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日后,浦江清久经酝酿,又推出了著名长文《词的讲解》。文章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程千帆等均极表激赏,盛称“讲解之精”犹在俞平伯名作《读词偶得》之上。仅此一文,就奠定了他词学高手的地位。

那一阵,“清华双清”这两个著名的小个子,与修伟潇洒的“清华三荪”(金龙荪、陈岱孙、叶企孙)相映成趣,各擅胜场。

……

抗战胜利,联大解体。浦江清这才回到老家。他敲开门后,女儿立即急匆匆地向母亲汇报:“又来了一个姨父!”原来他离家多年,女儿早已不识这个“陌生人”了。这时的浦江清,已然憔悴瘦削,神采尽失,与先前判若两人。

浦江清家累已深,身体每况愈下,而南方气候养人,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他终于决意留在东南,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不幸遇刺。朱自清力单难支,催他立即返校。家人反复挽留,他终是拒绝道:“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他立即北上,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在那熟悉的北院,他的邻居不仅有朱自清、刘崇铉、曹靖华、吕叔湘、杨业治、王瑶,还有王竹溪、华罗庚、余瑞璜和张青莲等。

是时,饱经蹂躏的清华园已经满目疮痍,万物萧条,杂花遍地,野兔横行。秋风徐来,落叶飘零。在金灿灿的落叶中,浦江清带着女儿寂然前行。前边早已有人相迎了。“来,快叫朱伯伯!”他说。女儿看到的是一位与父亲一样瘦小的男子。“就是《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朱伯伯吗?”她惊问。“是的,你也知道?”浦江清也吃了一惊。

可惜一年多后,这位《背影》的作者匆匆离世。几十年的刻苦用功,也把浦江清素来羸弱的躯体渐渐掏空了。他的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枯瘦。1957年,浦江清也遽然倒下,匆匆离世。当年的“清华双清”,终于成了一段学苑佳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浦江清虽然未曾留过学,但是经过勤奋学习,赴欧洲游学时,他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
B.物以稀为贵,浦江清凭借一篇《八仙考》就奠定了自身的学界地位,凭借一篇《词的讲解》就奠定了自己词学高手的地位。
C.浦江清家累很深,本应居家静养,但听到闻一多于昆明不幸遇刺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地北上返校,这也加剧了他身体的衰竭。
D.“清华双清”当年都十分有名,但浦江清轻易不做学术文章,而朱自清却著作较多,所以今天两人的声名已有天渊之别。
【小题2】作者插入浦江清回到老家时女儿竟然不认识他这一情节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浦江清重返清华后“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