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马帮   

贠靖

老柯是白河远近闻名的“马帮帮主”,带领着白河最为庞大的马骡队,常年行走在大山深处运送货物。

他已习惯了这种营生,每天天亮开工,天黑收工,收工回来头一件事,就是把马骡牵到山脚下的峪口去饮水。那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从石头缝里汨汩地流出来,马骡们低头饮水的时候,老柯就往脸上撩着清澈透凉的泉水洗几把。回来将马骡拴上槽,给它们添足草料,老柯便坐下来,从腰里取出旱烟袋,捻上金黄的烟丝,美美地咂上一口。马骡嘴里嚼动着草料,用头亲昵地蹭着老柯的胳膊。

这些马骡都是老柯从四川那边买回来的,和马比起来,马骡劲大,驮的东西多,尤其是有耐劲,爬坡能力强,更适合陡峭崎岖的山道上运送货物。

晚上老柯就睡在牲口棚里,半夜还要起来给马骡添草料。吃饭的时候,婆娘半开玩笑道:“孩他爹哟,俺瞅着你跟马骡形影不离的都快成夫妻啦!”

老柯是土生土长的白河人,从小就“爱折腾”“闲不住”。他早年曾出门务过工,最初去了北京,在鸟巢旁边摆了个摄影摊儿,专给游客照相。后来,有了智能手机,照相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他就收拾行李卷回到白河,在家门口开了间农家乐。生意倒还马马虎虎,但开农家乐耗人费力,婆娘根本无暇照顾娃娃。老柯就寻思着重新换个营生。那时村上正在山顶修蓄水池,上山的羊肠小道又窄又陡,车子上不去,石料只能靠人往上背。老柯突然间就来了灵感——何不买些马骡来搞运输呢?他小时跟他爹到四川贩卖过马匹,那时就想过将来有一天,能有属于自己的一支马队该多威风呀!

说干就干,老柯脑子一热,当即关了农家乐,跑到四川去买回了一匹健壮的棕色马骡。没想到马骡刚买回来,便接到了活儿。半月后,老柯又买了两匹马骡回来。活太多,一匹马骡根本不够用。

后来,生意越做越好,老柯的“马帮”也越来越庞大,扩充到了十几匹马骡。一个人忙不过来,他便在村里雇了几个脚力好的青壮年当帮手。

这些年山里的产业发展快,修房子、卖山货的活儿越来越多,老柯的“马帮”一单接着一单,干得红红火火。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大雪封山,能在家蛰伏一阵子外,老柯一直带着“马帮”在山里“转战”。老柯挺享受这种生活,赶起马来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白天老柯和他的马骡队穿行在高山密林之中,很少有人看到他的身影,但却时时能听到山谷里马骡杂沓的脚蹄声和老柯“得儿起——得儿起——”的吆喝声。老柯说,运料的活儿一般都很急,咱不能耽误了人家的工期不是。再说了,多干点活,也能多点收入哩!

自从干上马帮,老柯也喜欢上了唱歌。每天穿行在山里,除了草稞子里扑棱棱飞起来的锦鸡或鸟雀,还有兔子、松鼠……连个人影也见不到,最怕的就是“沉闷”。瞅着头顶飞过的大雁,听着脚底淙淙的溪流声,老柯就扯着五音不全的嗓门,野声野气地吼了起来。山里没人,只有马帮低头吭哧吭哧地赶路,唱好唱坏也没人听得见。

老柯开了个头,伙计们便跟着有一句没一句地瞎吼起来。吼得头顶的树叶哗啦啦地摇摆着,鸟雀们跟着叽叽喳喳唱起来,不知不觉地,一天就快快乐乐地过去了。到了晚上伙计们聚在一起,拿出从镇上樊记腊汁肉铺子买的猪头肉,围坐在马棚外的石碾盘上,仰头瞅着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喝着十块钱一瓶包谷酒,喝得东倒西歪,脸上泛着红润,说着醉话。

除了十几匹健壮的马骡,老柯还买了两匹毛色雪白,四蹄修长,高大漂亮,一根杂毛也没有的骏马,捎带着揽迎亲的活儿。他的两匹白马,已成了白河当地迎亲的“明星”。每逢镇上有人婚娶,老柯就把白马牵出来,梳洗得白滑亮,披红挂彩,驮着新娘子新郎官从镇街上呱嗒呱嗒地走过,赢得一片喝彩声。

主家兴高采烈地散着瓜子糖果,将一封厚厚的红包塞到老柯手里。老柯瞅了一眼揣进兜里,对一起来的小伙子说:“哥几个,忙完这阵子,有个大活儿,干完了,就该过年了,回家去好好团聚团聚。”

伙计们两眼发亮,一个个猴急地问:“老板,啥大活儿?快说说!”老柯说:“到时你们就知道了!”伙计们又问:“那你上次说的年跟前到镇上吃杀猪菜的话还算不算数?这回揽到大活了,可得好好撮一顿哩!”老柯说:“当然算数嘞,到时都敞开了吃,敞开了喝,管保你们吃够喝够!”

伙计们仍凑在一起围着老柯刨根究底:“到底是啥大活儿呀?”老柯说:“县里要从山口那边往里修一条盘山路把卡子镇和山里的村子连起来,运砂石的活儿就交给咱了!”“要从山口往里修一条盘山路?”伙计们惊得目瞪口呆:“这可真是个大活儿!不过这通往山上的路要修好了,咱马帮不就该歇菜了么?”

老柯转过脸去,故作轻松道:“修路,好事儿么,好事哈!”“好个屁!”伙计们骂骂咧咧道:“这不是存心要砸掉咱的饭碗么,这砂石料咱还运不运?”“当然要运了,不仅要运,活还要干漂亮!”老柯转过身来,摸了一把脸颊,喃喃“这或许是咱最后一趟活了……”他说着眼圈便红了。

伙计们就七嘴八舌地劝慰老柯,劝着劝着,一帮大老爷们竟抱着头呜呜地哭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最后的马帮”为题,既制造了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B.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以老柯的“马帮”为代表的马帮故事,便于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
C.小说描写马帮伙计们两次喝酒吃肉的场景,展现出山里人的豪爽性格,也暗示其生计艰难。
D.小说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清新自然,如描写老柯收工后让马骡饮饱吃足时的情景,温馨动人。
【小题2】小说中,老柯在与伙计们说起县里要修建盘山公路时,他的表现与心理颇为复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文学评论家秦俑认为:“人物塑造是小小说的第一要义。”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小说是如何塑造老柯形象的。
22-23高三上·江西赣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细腰楚王

楚国的军队旌旗招展,在滚动的尘烟中徐徐推进。囚禁着陈、蔡两国国君及其他王族的囚车列着长龙一般的队伍隆隆地向楚国的国都驶来。

楚灵王坐在雄伟的章华台上,眼望远处浩淼的山水云烟。丝竹之音不绝于耳,轻歌曼舞萦绕左右。灵王斜倚着白玉砌成的栏杆,捋了捋唇上的两撇美须;抬眼望天,轻轻地启动了他两片薄薄的嘴唇:苍天当不负我也!

灵王一手揽过一个细腰王妃,走到银波大镜跟前。他挺胸收腹,舒展双臂,长久地端详着自己灵活的身躯问道:爱妃看本王身段如何?

美极了。我王一向器宇非凡,今日更是玉树临风。细腰王妃细细甜甜的嗓音听得楚王如沐春风。本王今天将大会诸侯,届时还要举行得胜之师的凯旋仪式,本王高兴啊。来,起鼓,且让本王和你们共舞一曲!伴随着欢快的节奏,灵王和他的宫女们翩翩起舞。灵王在舞女环绕的庭台中心翻旋如飞,恰似游龙戏凤。一曲舞毕,忽报各国诸侯陆续齐聚台下,等候召见。

细腰王妃轻轻地为灵王拭去额头上渗出的一层细汗。灵王缓步登上镶金的宝座。他扬起长长的下巴,转身环顾各国诸侯,口中说道:列位看我楚国将士如何?想我大楚将士,来自江河湖海,善于搏击风浪,四肢矫健,完全不像你们中原大汉,肥硕粗大,行动不便。哈哈哈!来,为我无敌的楚国将士先干上一杯。灵王一边干杯,一边示意伴舞。一时铜鼓、铃铛之音乍起,一列列细腰粉黛袅袅而出。灵王和诸侯们在楚国艳舞的香风吹拂下,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中灵王听宫人来报:越王常寿过姗姗而来。肥胖的越国国君很艰难地攀上章华台,他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地向灵王道歉。

灵王轻蔑地瞥了一眼常寿过肥硕的肚子,半晌才说:你猪行而来,本王本不该怪你。不过,我们的庆会也即将结束,要是不想和蔡侯同列,你还是先行而去吧!不过你既然肥胖如猪,你就得爬着出去。喘着粗气的常寿过血涌如潮,但他还是伏下肥硕的身躯,爬出章华大厅。灵王导演的这出戏,着实让各国诸侯和众位文武大臣惊出了一头冷汗,个个不由自主地摸起了自己的脸、头和肚子。章华台会盟以后,楚灵王被推举为盟主,主持仲裁各国战和事宜。于是,他安排他的精锐之师开始攻打东方的吴国。

一日,宫里闲来无事,灵王下令做了一面大镜安置在宫殿外,并颁布新旨:举凡今后,用人以腰,肥者罢黜。于是宫廷内外掀起了一场罢肥运动,肥胖的官员一律罢免。稍微有点发胖迹象的大臣们千方百计地减肥。人们不约而同地节制饮食,为此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尽管他们挖空心思地减肥,可是楚国王宫里十之八九的大臣还是被罢免了。一番折腾之后,楚国举国上下所有机构里都成了清一色的窈窕男女,只是个个面黄肌瘦,弱不禁风。

一天忽有快马来报:二十万楚军主力在吴国东南遭到十面伏击,已经全军覆没。沉浸在歌舞声中的灵王一时惊诧不已。他匆忙组织了一支由十万人组成的蜂腰部队赶赴前线应敌,可是,越王常寿过伙同那些因为肥胖而被罢免的王族们闯进皇宫杀了他的儿子,占领了楚国的都城。

灵王的蜂腰部队很快就被兵强马壮的吴军彻底击溃。灵王落荒而逃。衣着褴褛的灵王逃到故臣申亥的故乡鄢都。是夜,刚刚出浴的灵王换上申亥呈上来的衣服。他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之后依窗而立。窗外,月明星稀,灵王看见江流、沙滩和荒山莽岭之间满是晃动的火把。火把像天上的星星—样繁多,楚灵王一时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江河。

灵王正要问及,门外忽然卷进一股冷风,越王常寿过手持宝剑跨了进来,身后站着两排袒胸露腹的肥硕壮士。灵王轻蔑地扫视了一眼满堂的彪形大汉,习惯性地紧了紧腰带问:申亥,再看看,王腰身尚灵活否?”“我王身似蛟龙,动若疾风。申亥声泪俱下地说。申亥,意欲观王舞乎?申亥已泣不成声。常寿过逼近秀骨玉肌的灵王,未等灵王扭动身姿,便将锋利的柳叶剑一挥,楚王的细腰片刻就成了两段。(注:公元前529年楚国人民推翻了楚灵王的统治,在逃亡途中,他的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江风吹过,火苗歪斜,常寿过仔细查看剑刃,竟无一滴血迹沾在上面。

(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追求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历史精神,难道历史精神不是客观存在?例如,我们写介子推和苏武,在删除了他们的愚忠、愚孝之后,所留下的只能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了。1943年,郭沫若在一篇短文中中提出失事求似,在文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也曾写道: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可能发生过的某些事情是真实的,那么有什么阻碍我们把从未听说过的、完全虚构的情节当成真实的历史呢?郭沫若所说的和菜辛所说的可能发生应是相同或相似的概念。

(《京剧·诗·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张伯昭)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捋了捋唇上的两撇美须”轻轻地说出“苍天当不负我也!”,这反映了他在战胜陈、蔡两国之后踌躇满志的心态。
B.会盟在即,楚灵王仍在庭台中心“翻旋如飞,恰似游龙戏凤”,既表现了楚灵王的自恋,也表现出他内心对诸侯的轻蔑。
C.宫内外官员千方百计减肥,仍大量被罢免,意在表现楚灵王“用人以腰”旨意之荒诞和官员们的懦弱畏怯,不敢反抗。
D.被常寿过逼入绝境之后,楚灵王依然关心自己腰身是否灵活,易于翩翩起舞,可见楚灵王到死都执迷不悟,可悲可叹。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腰王妃细细甜甜的嗓音听得楚王如沐春风”使用通感,用表现味觉的“甜甜的”来形容声音,写出了王妃的娇弱妩媚。
B.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少有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而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加以揭示。
C.越王常寿过因为身型肥硕而受辱,在楚灵王逼迫下爬行出章华大厅,这为后面他率军包围楚灵王并将其一剑斩杀埋下伏笔。
D.这篇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有的以确实可考的称号或名字指称,有的则仅用特征或身份指称,这是由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大小决定的。
【小题3】材料一文本开头用大量笔墨铺写楚灵王会盟诸侯的场面,结尾则用较少笔墨交代楚灵王遇害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材料二谈到历史小说和戏剧创作的重要原则——“失事求似”,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是如何实践“失事求似”这一创作原则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春之歌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下了火车。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

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

这一次我看到了汽车。

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

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

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得到他修车的声音。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

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

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

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

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

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我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

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旅客的视线,林道静并不在意而是沉入麻木的冥想,沉浸在个人思绪里,说明她那时并不是兴奋并快乐的。
B.“海”对林道静来说,是外界的新鲜事物,代表着未来的新世界。看海的激动,表现出她对未来的好奇与美好期望。
C.汽车向“我”来时的方向行驶,但“我”仍觉得舒服,因为“我”与司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远行的目标并不重要。
D.最后“我”发现一直寻找的“旅店”就在那辆破碎的汽车上,这说明“旅店”的实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我心灵是否契合。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运用了排比、夸张手法对窗外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工笔描绘,增强了场景的现场感。
B.文本二中司机不仅享受“看客”的愉悦,还抢走了“我”的背包,从受害者变为施害者,这样的情节设计暗示了现实荒诞的一面。
C.两篇选文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文本一的语言具有“诗化”特征,而文本二的语言却是反诗意的,整体呈现出黑色幽默式的风格。
D.文本一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现了林道静的所见所为所感。文本二以第一人称视角,表现了“我”初涉成人世界的真实内心体验。
【小题3】文本一中,林道静的情感随着旅途所见所遇而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小题4】文艺理论家认为,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小说主人公的言语可以体现出其独特的“自我”和价值观。请用这个理论赏析选文一、二中的对话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酒

余显斌

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回味隽永,人人称道。

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

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就消失在门外。

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

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

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

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

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

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

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

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

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

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

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

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

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

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

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

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

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

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

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

掌柜也流着泪。

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

(选自《山花》)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
B.掌柜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酒没有付钱,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
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反复写到小叫花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