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材料二: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柳宗元《师友箴》,节选)


【注】①牙:指鲍叔牙。②中:同“忠”,忠诚之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B.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C.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D.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本文是指求学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师。
B.材料一第二段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C.材料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材料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22-23高一上·山东枣庄·阶段练习
知识点: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许)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进明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进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进明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节选自《韩昌黎集》)


注:①张中丞,即张巡(709年-757年),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B.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C.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口激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D.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义称序,是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古代多放在书籍或文章后面,现多放其前。
B.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本文中指任职。
C.浮图,即“浮屠”,指佛教、佛塔、和尚。文中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词义相同。
D.《汉书》,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许远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能接纳张巡,为国让贤,并能在粮尽之时,死守城池不投降,有力驳斥了“畏死”说。
B.作者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而责备张、许二人死守抵抗,认为这是将自己与逆乱者置于同列,帮助叛贼攻击英雄。
C.本文长于细节描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慷慨陈问”“拔刀断指”“射矢明志”三处精彩描写,表现其嫉恶如仇、忠肝义胆。
D.张巡是苦守城池的英雄,即使无外援却仍丝毫不避,捍卫天下,同时又博闻强记,在于嵩面前读《汉书》三遍便能背诵无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春秋》,六艺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D.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师读书的风尚。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能称之为老师。
C.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4】韩愈提倡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②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南。③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B.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C.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D.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是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指各种工匠。
B.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曾像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和“王道”的思想,被后人尊为“亚圣”。
C.南越,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先秦时期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各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的名称,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
D.州,古人将天下分为“九州”,如《过秦论》中的“拥雍州之地”中的“雍州”就是九州之一。后成为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
【小题3】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乙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表明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D.语段甲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