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这首七律诗《咏白海棠》是开社首场集体诗作之一。因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吟咏此物,诗社遂命名为“海棠社”。此次诗赛,由探春限韵,在探春、宝钗、宝玉创作诗作后,唯有黛玉没完成,她在诗社社长李纨的催促下一挥而就。②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③月窟:月中仙境,这里指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巧妙别致,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侧面描写白海棠洁白如梨蕊,神韵犹如梅花,“偷来”“借得”说法新巧,显出诗人慧心。
B.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像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下句喻白海棠又像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这令人仿佛可以感知黛玉本人的形象与心境。
C.这首诗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寄兴寓情,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
D.全诗含蓄委婉,白海棠在黛玉的笔下,完全赋予了人的生命,亦幻亦真,如泣如诉,表明了黛玉敏锐的感觉和超凡的诗才。
【小题2】林黛玉的这首诗《咏白海棠》不仅咏物,还以花写人,在物我相融的境界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此诗表现了黛玉哪些个性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1高一下·广东惠州·期末
知识点:曹雪芹(1715-1764)咏物言志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红楼梦》中的两支曲子,完成后面的题目。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对这两支曲子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玉良姻”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B.《终身误》中的“俺”和《枉凝眉》中的他都是指贾宝玉。
C.“阆苑仙葩”指薛宝钗,“美玉无瑕”指林黛玉。
D.“凝眉”意指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2)关于这两支曲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咏叹薛宝钗的。
B.《枉凝眉》是写林黛玉的,最后一句照应小说第一回的“还泪”之说。
C.“都道是金玉良姻”的“都”说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得到贾府封建家长的赞同和支持。
D.这两支曲都运用对比,写出了贾宝玉在宝钗、黛玉两个中间徘徊,难以选择。
(3)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赏析《枉凝眉》中最后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中的“尽”的含义与妙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