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9
默背《赤壁赋》全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须臾                       耳得而为声
B.浩浩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骤得
C.月出东山之上                    寄蜉蝣天地
D.举匏樽相属                       挟飞仙遨游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师焉
④或焉,或不焉   ⑤非能               ⑥顺流而
鱼虾而麋鹿   孤舟之嫠妇        ⑨方其破荆州,江陵
学而
A.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⑩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D.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小题3】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小题4】下列对《赤壁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2-23高一上·山东东营·阶段练习
知识点:苏轼(1037-1101)《赤壁赋》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阁,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忘归。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苏东坡集》卷三十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不忍                              诛:杀
B.表里翛然                              翛然:无拘无束
C.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相率:相互
D.石请记之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锄其本,耘其末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余是以愧                    皆出于此乎
C.寺立伪唐保大二年                 不拘
D.至忘归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小题4】请根据文章第三段,概括安国寺环境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清献公神道碑

   

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曰:“六年当复来。”至是适六岁矣。杭人德公,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杀人当死者                           卒:士兵
B.既至,吏民简易                       遇:遇见
C.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             骨鲠:正直
D.者如见父母                              逆:迎接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凡通过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而被张榜分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B.徙:文中指调动官职。古代任命、罢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除”是授予官职;“黜、夺”是罢免官职。
C.致仕:文中指官员退休。致仕意为交还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即加赠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特别褒扬的称号。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
(2)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
【小题4】请简要概括赵抃的品行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④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将下列文句断开并加上标点符号:
夫 台 犹 不 足 恃 以 长 久 而 况 于 人 事 之 得 丧 忽 往 而 忽 来 者 欤
【小题2】对“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B.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C.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D.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小题3】联系第①、第②段,说说太守在此筑台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叙议结合方面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