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诗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丝巾实物……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当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到文化领域,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只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在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近些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国风热”“国潮热”,是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经典意象被进一步激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也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科技手段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历史传承蕴含的永恒魅力。人们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达到“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的审美境界。比如,故宫博物院借助高清成像技术打造数字库房,让观众动动手指便能在云端纵览5000多年中华文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价值,是推动其数字转型、进行再创造的源泉。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科技的加速器作用才能更好显现。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还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新玩法、新体验更好地走入公众生活。如今,依托“文化+科技”的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云南丽江将一款AR(增强现实)探索游戏与古城的建筑、街景等结合,把虚拟空间嵌入实景线路,结合游戏叙事开发消费场景,增加了新的旅游体验。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传承历史文脉的鲜活见证。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摘编自康岩《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国的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
B.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C.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更要注重科技手段创新,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D.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将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等重点场景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实现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及意义,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为何要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时,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C.文章总体上采用层进式结构行文,第四、五段阐述怎样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则采用并列式结构。
D.文章语言严谨简练,如最后一段总结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以“今”入“古”的意义,要言不烦,富有鼓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博机构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的力量,可以联通历史与当下,让沉睡的文物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B.“让文物活起来”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热切期待。
C.云南丽江的实践实证了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的论断。
D.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科技可以促进其传承,但并不能取代之。
22-23高三上·贵州黔东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个层次,即表层的意象群落。在显性的表层意象中,情感价值渗透并将之同化,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所定义的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却是肤浅的,甚至是假象,其潜在的情志才是精神所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为显性的感知所遮蔽,消解了隐性的审智价值。其实,诗人营造的是一种不但对寒冷没有感觉,没有压力,而且对钓鱼也没有欲望,并不在乎是否能够钓到鱼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寒冷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以叫做意脉(或者叫情志脉)。其特点为:第一,以潜在的情志同化表层意象;第二,使表层的意象群落在形态和性质上和谐地贯通;第三,意脉贯通所遵循的逻辑,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叫做“无理而妙”;第四,具体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情感的脉络都以“变”和“动”为特点。

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要把这种意味解读出来,需要微观的具体分析,还要以原创性的话语对之冠以精致命名。缺乏话语原创性的自觉,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文本以外的占优势的实用价值和现成话语所遮蔽。看到“独钓”,就自动化把现成的“钓鱼”覆盖上去,从而把从钓鱼升华为钓雪的精神境界抹杀了。

在这个层次里,最重要的是真善美价值的分化——和世俗生活中真善美的统一不同,乃是真善美的“错位”。其实孔夫子早就意识到了,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有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的乐曲名)是尽善尽美的,而在“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中,美与善是“错位”的。当然,这种错位也并不是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错位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三者完全重合或完全脱离,审美价值则趋近于零。

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乃是文学形式。形式对于文学解读来说,极其关键。在解读过程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只要读懂了内容,就读懂了艺术,以为形式是一望而知的。其实,文本解读之所以难以到位,就是因为对于文学的规范形式的漠视。例如,上海世博会,为了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人们排队长达八九个小时,只为了那十几分钟的一睹为快。成千上万的观众为目睹宋代汴梁的市井繁荣而兴高采烈,其实只是看到了这幅杰作的表层结构。其第二层的意脉,则为北宋盛世的颂歌。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之中,这样的艺术只是一种抒情。第三层次,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特点是最为隐秘的,能够欣赏这种特殊规范形式的可能凤毛麟角。首先,他在国画中,属于界画,属于工笔,而且是长卷。也就是说,和西洋画一眼全收的焦点透视不同,它把中国特有的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视点可以顺序移动,但又不是杂乱无章、平铺直叙的。根据吴冠中先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房舍、车马、桥梁、楼台、田野、山水,舒落有致,又以桥为高潮。这三个层次都以共时样式呈现于观众视觉之中,但对于第三个层次,绝大多数观众是感而不觉,只有于中国国画有修养者,才有某种内心图式的预期,才有可能解读出形式风格的奥秘来。

(摘编自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立体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雪》中,柳宗元营造的是一种对抗寒冷、孤寂和欲望的人生境界。
B.具体文学作品,虽篇幅规模不同,其情感脉络都是以“变”“动”为特点的。
C.意脉贯通的逻辑是非理性、非实用性的情感逻辑、艺术创作逻辑。
D.《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的市井繁荣的表层现象背后,是作者对宋代真正强大的期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意象群落”“意脉”“形式”三个层次剖析了文学文本的立体结构。
B.文章阐述“意脉”时,逐层递进,深入探讨了意脉的特点、解读方法及要领。
C.文章援引庞德、孔子、吴冠中的语句或分析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权威,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对文本规范形式的漠视会导致文本阅读难以到位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表层的意象群落是显性的,肤浅甚至虚假的,其隐含在最深层次的情志才是文本阅读的全部。
B.文本的表层意象是形而下的,它决定了形而上的更深层次的情志内容以及文本外在的具体形式。
C.对文本意味进行微观的具体分析,并以原创性的话语对其冠以精致的命名,就能把握文本潜隐的意脉。
D.文本阅读中“真善美”错位幅度的大小和审美价值成正相关,但三者不能完全重合或脱离,否侧审美价值几近取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

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最初形成的原动力都是其实用价值。中国画最古老的形态是汉语的象形字,应无疑义;而中国诗的最初形态,据鲁迅先生说,应是“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二者都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但很快就分道扬镳,诗歌主动远离了绘画。

当画工们还在一刀一凿刻画日月山石等自然物象时,诗歌从汉语中提纯出来,辅以节奏音声,以吟诵歌舞之形式,表达情爱、祭祀、讽喻等主题,这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集中体现。中国诗歌的宗旨是入世的,是要干预社会的。如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李太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建功立业之心一览无余。至于杜牧咏史,李贺嫉俗,皆是此类。反观中国画,大相径庭。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中国画开始淡出生活转向自然。南北朝时的姚最更为中国画定下基调:“不学为人,自娱而已。”这成为后世历代文人的为画宗旨。可见,诗文是用来载道的,是要入世的,劝百讽一也好,诗言志、歌咏言也好,总之是有干预社会愿望和功用的;而中国画是用来抒发性情的,是遁世的,它不太注重实际的生活,只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换言之,时代生活在中国画上的烙印不那么鲜明。仅从功能来比较,这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对方身影,却不会交叉。

有人以艺术表现为切入点,在两条河流间挖掘了一条通道,使其能相互流动,这人便是王维。王维能够完成这宏大的“开渠工程”,因其诗画修为都极高,一心能搏两兔,天长日久,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不但被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备至,更被后来的“文人画”派奉若神明,自此,诗与画的关系日益紧密起来。其一,审美情趣的一致性。这点不独是王维的功劳。实际上,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源自其民族性:贵含蓄,轻直露。而中国画,特别是受王维影响而逐渐兴起的文人画,都在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正是在此处,诗画找到了结合点。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其二,描写题材的同一性。许多的画家直接把古诗当作描绘题材撷取诗里的意象,甚至连题目都取自诗中。如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即取自《洛神赋》,而后人不断创制的《采莲图》,其源头多来自《江南》。而以诗写画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便是最确切的明证。在这里,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达到了高度契合与统一。其三,诗对画指向的补充性。诗虽是无形画,但指向性往往非常明确;画纵为有形诗,指向却不那么清晰。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诗配画。一副好的绘画作品离不开好的题款;一则高妙的题识,不单能提高画作的品味,而且能对画作的指向进行说明。

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可谓有喜有忧。既然唐诗是中国诗歌高峰,那么往后自然是一路下行,至清朝已乏善可陈,晚清到民国初年,孙中山的《挽刘奠一》与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已成为古诗的绝响,此后便归于沉寂。相反,中国画正由于不太关注现实,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大,还能循着自己的道路有条不紊的前行,还可以在古诗中重温精精神契合的旧梦。

(摘编自赵晓丽《浅谈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姊妹”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虽社会功用不同,但二者都是来自生活,最初形态一致。
B.宗旨的迥异,使中国诗与中国画一则积极入世干预社会,一则淡出生活转向自然。
C.诗画本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不会交叉,至王维开掘后关系日益紧密起来。
D.诗画在审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结合点,致有“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之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钱锺书的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说服力强。
C.文章以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论证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高度契合与统一。
D.文章围绕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指出诗和画既有背离,又有交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配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很好弥补了画作指向性不如诗作指向性明确的弊病。
B.王维开创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影响极大。
C.“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中国画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时代生活的烙印并不鲜明。
D.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喜忧参半,相对中国诗来说,作者对中国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摘编自刘梦溪的《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别地的生活方式与信仰。
B.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像现代文化一样是多元的、共生的。
C.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三教合一”唐代就有。
D.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走不上绝路的,因为有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给以安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文化的概念内涵,紧接着阐述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共生的。
B.文章以《诗经》与《离骚》为例,来论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C.孔孟诞生于黄河之滨,老庄诞生于长江之畔,证明了中华文化学术思想是多元的。
D.文章大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而尾段强调了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同时兴起但特征不同,长江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B.因为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所以佛教、道家思想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C.自古胡人可以到长安为官,可见“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D.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有包容性、不排外性与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