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                           中:中间。
B.金就则利                           砺:磨刀石。
C.声非加                           疾:劲疾。
D.金石可                           镂:雕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博学,文中理解为广泛地学习,现在多指知识渊博。
B.假,文中理解为借助,与成语“狐假虎威”中“假”的理解不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荀子》,全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二段用“𫐓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三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四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5】联系课文内容,解释“劝”字的含义并思考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劝”的特点。
22-23高一上·贵州黔东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荀子(前313-前238)《荀子》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荀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
B.木直中绳,𫐓以为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小题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木直绳,𫐓以为轮
B.非足也,而致千里
C.非能也,而绝江河
D.食埃土,饮黄泉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师之不传也久矣(道理)
吾未见其也(明智)
C.不相师(以……为耻)
士大夫之(类)
D.余其能行古道(赞许)
作《师说》以之(赠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


①圣人,指孔子。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旦旦而A学之B久而C不怠焉D迄乎成E而亦不F知其昏G与庸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于水,比水寒冷。它与《师说》中的“好古文,不拘于时”句式不同。
B.假,借的意思。它与“狐假虎威”“久假不归”中的“假”字意思相同。
C.卒,死亡之意。它与《赤壁赋》中“卒莫消长也”中的“卒”意思不同。
D.事,侍奉之意。它与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事”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写到笔直的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弯曲,达到符合圆规的曲度,那时即使经过曝晒也不会再恢复原貌。
B.语段一运用排比,写终日思不如片刻学,踮脚望不如登高眺,顺风呼会听得更清楚,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C.语段二先把“难”与“易”进行对比,再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进行阐释,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语段三写到若学习了古人顺受父母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人们就能谨慎戒惧,更好地供养双亲。
【小题4】学习之道,学有方,习有路。到图书馆去是人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请结合上述三个文段的观点,思考人们去图书馆和学习之间有什么联系,完成思维导图空白的部分。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火也。

(节选自《荀子》)

(乙)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B.人主之忠/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C.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D.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与“火尚足以明也”(《游亵禅山记》)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C.“贤主则不然”与“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瓮牖之下者七十人”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两句中的“瓮牖”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渊、山林、国家分别是龙鱼、鸟兽、士民所居之地,如果川渊干涸、山林险恶、国家失政,龙鱼则会离开川渊,鸟兽则会离开山林,士民则会离开国家。
B.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拥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低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虑恐惧。
C.齐桓公欲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做视霸王之业为由对随从之人进行了反驳并最终见到了小臣稷。
D.两篇文章虽都涉及“士”话题,但阐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侧重倡导为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人主亦莫骄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
(2)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