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进入大规模应用现代科技的新阶段,现代科技使文化的魅力更加动人。

科技能把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让美好的寓意格外彰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其简约大气、未来感十足的表演令全世界惊艳,600多名小演员在雪地上奔跑时,由光影虚拟的雪花伴随着孩子们奔跑,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奥运五环冰雕破冰而出的那一幕更是把破冰二字的内涵彰显无遗,打破坚冰才能打破隔阂、相互靠近、彼此温暖……深刻的内涵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这有赖于最新的裸眼3D技术。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应用的数字科技创新手段多达数十种,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共同助力导演组将艺术创意变成现实。

科技帮助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读懂古人留下的信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体现在考古热、文物热、文博热持续升温,相关影视节目大受欢迎。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数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生活的?的确,在现代科技诞生之前,即便偶然发现了远古的遗存,人们也难以提取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而现代科技大大减少了这样的遗憾。通过分析骨骼中的微量元素,考古学家能得知这些古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移民,还能知道其食物来源、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通过分析土壤中遗存的花粉就能知道当时的气温、湿度等气候信息;通过分析遗存中的植物种子就能知道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培育的……所有这些信息加起来就勾画出一幅比较清晰的古人社会生活图像。这是单纯依靠文字记载所不能获取的宝贵信息,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深化历史认知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当然远远不止上述两个方面。在21世纪,文化创造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丰富了文化创造的手段,文化彰显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摘编自张贺《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

材料二:

近年来,武汉革命博物馆以科技赋能馆藏资源管理,启动藏品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说,在革命文物保护方面,武汉革命博物馆创新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对馆藏文物资料分批次做好文物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建立文物数字账本。

打开武汉革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进入语音导览栏目,观众可以在线获取语音导览,获取私人定制的讲解员。点击全景展馆,观众可以从空中到地面720度观赏场馆全景,还可以进入到展厅内部,细细参观陈列展览,足不出户享受高清游览体验。

在传播方面,武汉革命博物馆积极建设微信公众号、智慧博物馆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手段,武汉革命博物馆将微信公众号打造成服务于展前、展中及展后全流程,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游览平台。另一方面,智慧博物馆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找出最受观众喜爱的游览区域、文物,支撑博物馆游览服务、文化推广决策。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将积极运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通过虚拟展示、直播讲解、智慧博物馆等新方式,实现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相得益彰,促进革命文化的广泛深入传播。

(摘编自王珏《武汉革命博物馆实现馆藏革命文物智慧管理》)

材料三:近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文博场馆中,让观众可以在线参观。但从模型和容量来看,VR的模型较小,能容纳的内容有限;从参观视角来看,VR只能做360度展示,没有连贯性……

为突破技术瓶颈,让在线博物馆游览更接近线下体验,2021年以来,佛山市开展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设施使用率不高、公众参与度不足等突出问题。佛山市有关官员表示,佛山探索文博事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建设佛山市AR(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新互联网平台,对VR进行升级,带来沉浸式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有效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空间。

“VR参观的时候,展陈的内容清晰度不高,即使是放大到最大倍数,仍然比较模糊。而AR可以容纳几千张高清图片和多个时长不超过一小时的高清视频,能够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更为清晰且完整的展示。AR展厅就像真实的博物馆,观众不再局限于博物馆设定的参观内容,而可以看到展厅的每一个角落。佛山市博物馆馆长介绍。

AR展厅,观众可以自由参观,还能对藏品进行任意缩放,甚至比在线下场馆看得更清晰。数据显示,去年5月至今,佛山市AR数字博物馆新互联网平台的参观人次已超过240万。

(摘编自郑海鸥《佛山文博事业博物馆在线上活灵活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近年来在运动会开幕式、考古、博物馆等众多文化领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新手段,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B.文字记载提供给考古学家有关古人的信息有限,而现代科技却给考古学家提供了许多新的考古手段,使他们能了解古人的所有信息。
C.武汉革命博物馆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文物数字账本,加强了馆藏文物资料的保护,使革命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深入。
D.佛山积极探索文博事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有效拓展博物馆服务空间,吸引了众多线上观众,线上参观人次已经超过了线下参观人次。
【小题3】武汉革命博物馆和佛山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22-23高二上·四川遂宁·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新闻、通讯、访谈报告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

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已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在《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已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观念帮助商人肯定了周人的统治,也说服自己与他们合作。
B.周王朝建立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天命是一种主宰的力量。
C.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
D.儒家认为一个人做事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较高的商朝竟被文明较低的周朝取代,这不得不令当时所有的人反省。
B.儒家思想推崇那种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依然坚持不懈的精神。
C.根据《易经》说法,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D.由《论语》来看,孔子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就是“仁”。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B.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D.凡人之命,不由己也。《中庸》
【小题4】有人说“知命”是一种迷信且消极的思想,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对此说法进行反驳。
【小题5】为了引导高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团委推荐学生阅读了材料一文本。请以“人生与使命”为话题,列出一则阅读感言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发明了纸和印刷术,这两项伟大发明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刊行和传播。但书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损坏,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为此服务的文献修补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门专门工艺。古籍修复技术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细致的手工操作技术,到清代乾嘉年间发展完善,我们今天所见的古籍修复技术,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涉及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人在古籍修复中非常注重工具的配备,如锤书用的平面铁锤、装订纸捻和订线时使用的铁锥子、下锥打眼用的木制敲槌等都是古人发明的,其他工具还有剪刀、裁割纸张的小刀、镊子、修复台、弯刀、排笔、鬃刷、喷壶、骨簪、夹板、锥板、纸壁、铅块、长方石、钢铿、压书机等,为古人有效地开展古籍修复装订提供了条件。古籍修复也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主要体现在纸张、染料和浆糊等方面。用于古籍修复的纸张主要有棉连、罗纹、单宣、毛边、毛太以及各种棉纸等,主要染料有石、藤黄、槐黄、栀子、墨汁等,浆糊一般使用小考淀粉浆糊。作为装订修复古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工匠艺人首先必须懂得鉴别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染料,学会制作浆糊的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装帧形式。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操作中,更需要有娴熟的技艺。

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前人修复古籍,针对不同的破损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书叶去脏、染书染纸、搭配旧纸、书叶溜口、修复揭纸、装裱书叶、喷水倒平、书叶划栏等技法都是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有针对不同的损毁原因而设计的技法,如针对虫蛀、鼠啮的书籍,如何修补个别孔洞、修补全页孔洞、粘补书边、处理挖掉的印章等都有专门的修复技法。还有诸如对于水渍、霉变、火烬古籍的修复,对于两面有字的古籍的修复,都有非常巧妙的处理方法。装订作为修复古籍的一道工序,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有不同的装订方法。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装订古籍的程序,主要有折叶、衬纸、接书背、锤平、齐栏、压实、订纸捻、裁齐、锉平、包书角、装书皮、锥眼、订线、贴书签、写书根等,形成了一整套装帧技法,既保护了书籍,又非常美观。

古人在修复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科学的修复技法,如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就是避免进行破坏性修复的精彩表述。古人把修复分为整旧如新整旧如旧两种,整旧如新的方法一般比较注重美观和艺术性,如金镶玉就是一种常见的整旧如新方式。整旧如旧法主张不破坏古籍原有的面貌和研究信息,在修复五代敦煌遗书时,曾不自觉地为修复者所采用。后来整旧如旧则是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修复时避免修复者的干预,进行可逆的修复,都为今人所继承和采纳。

(摘编自《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廉成春,是一名拥有15年经验的古籍修复师。从业至今,她修复了上千本古籍,其中最古老的一本北宋文集距今已有800多年。

廉成春师承杜伟生先生,杜先生是一名正统的古籍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46年,是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而作为一名民间修复师,廉成春则为众多藏家修复了无数古籍。

古籍修复的对象,不仅包括博物馆中的藏品,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文献、地契、族谱等。廉成春游走于民间,让更多古籍得以更好地被保存、被流传。修复古籍的过程就像做一场复杂的手术一样,经验和技艺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耐心和耐性。遇到复杂的修复工作,廉成春一人独坐一天也修不完一页。那些承载时光的纸痕、墨迹穿越千百年来到我们面前,需要一双巧手,将时间的脚步放得慢些,让它们能够流传得更久远一些。这也是修复古籍需要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破坏原有形式的原则。廉成春说。她的修复手法注重可逆性,即待百年之后再需修补,后人也可以重新修补。

除了是一名古籍修复师,廉成春还有一个新的身份:抖音创作者。廉成春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修复过程,并以此向更多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了解抖音的各项功能和传播途径后,她进一步明白,新媒体在当下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抖音,我可以更加快捷地结交相关门类的专家和学习伙伴,也可以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普及给不了解的观众。与此同时,廉成春在发布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将修复技术数字化传播的好处——让更多人看到这项手艺的同时,古籍和文物可以更好地被收藏和保护。修复古籍是一项艺术工作,但它也是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传统文化技艺。

(摘编自《生活可以很艺术:用一生的耐心为古籍做手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古籍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进行修复时尽量不破坏古籍原有的面貌,进行可逆的修复等。
B.材料一主要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从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展开论述。
C.材料二选取当下古籍修复行业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以她的经历、感受来展现古籍修复的发展新特点和古籍修复人才的专业精神。
D.材料二中廉成春认为只要借助抖音等平台扩大古籍修复的影响力,就能让更多人加入古籍修复事业中来。
【小题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古籍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会被损坏,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所以古籍修复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
B.古籍修复技术成为一门专门工艺,离不开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过程中相关经验的积累。
C.古人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不仅发明了修复工具,而且使用的修复工具多种多样,这些工具是有效开展修复工作的前提。
D.相较于比较注重美观和艺术性的“整旧如新”的修复原则,“整旧如旧”原则更加科学,这一原则被今人所继承和采纳。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各种修复方法,论证了古籍修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操作手法要求极高。
B.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结和归纳。
C.材料二首段在介绍廉成春时,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强调了她在修复古籍工作中经验丰富
D.材料二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直接引用廉成春的话,展现了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小题5】请结合两则材料,从国家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当下中国古籍修复行业积极健康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历史、思想、诗性三个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是史、思、诗的结合体。在历史层面,呈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像,具有“史”的风范;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广的思想蕴含或特殊精神内涵,闪烁“思”的光芒;在诗性层面,提供前人没有提供的原创性艺术经验,体现作家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是一个人心沟通、诗心沟通、文心沟通的审美结晶体。经典文学是作家对文学对象有思想深度的审美审视与独特而生动的艺术表达。经典既是一个实在本体,也是一个关系本体,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经典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文学经典研究,就是要从史、思、诗的结合中,深入揭示经典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史”的特质,要求重返经典文学现场;“思”的特质,呼唤关于文学内蕴丰富性、复杂性的现代对话;“诗”的特质,则回应重返文学本体研究的诉求。

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释,是对新文学传统意义的再发现,对现代文学思想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再激活。当代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都需要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养料,获得新机。

(摘编自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路径探究》)

材料二:

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属于红色文学经典。红色文学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留存下来的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的作品,而且是那些最具代表性、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

“红色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对当下文学写作具有镜鉴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紧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精神方式参与国家和民族聚力前行的历史进程。

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小说,聚焦自晚清末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系列重大事件,以宏伟的史诗格局和磅礴的精神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中国人民抗敌御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钩沉出中华民族在困厄中破旧立新、求变图强、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

“红色经典”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思想导向,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引领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精彩阐释生命个体与国家、人民、时代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弘扬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红色经典”所塑造的那些忠于革命信仰、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英烈形象,那些将卫国安邦的责任扛在肩上、面对火海刀山和流血牺牲也万死不辞的解放军英雄将士形象,飞扬着生命激情,辉耀着中华魂魄,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示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厚文化意义。

“红色经典”提供的宝贵艺术经验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有机整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笃实与空灵、明晰与隐晦、纯粹与杂糅等艺术思维和审美风格,建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

实事求是地说,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一些“红色经典”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以及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丰富与工整,值得认真总结学习,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文学作品在艺术构造上都有独到的匠心,从文本结构的创建、故事情节的铺叙到文化意蕴的彰显,从叙述方式的选择、表现手法的穿织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红色经典”的精神财富更不能抛弃。国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面向未来,我们的作家既需要以笔为旗,立足大地、仰望星空,又要以笔为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坚实的思想质地、雄浑的艺术旋律、沉厚的史诗风格和鲜活的审美魅力,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摘编自李掖平《彰显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谈“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这与其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密切相关。
B.文学经典必须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形成,经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品无法成为文学经典。
C.“红色经典”对当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镜鉴、引领及启示意义。
D.“红色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引领力,在新时代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彰显新魅力。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角度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阐释与传承文学经典的重要性。
B.“红色经典”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将随时代的发展被不断阐释与建构,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C.当代文学要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需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红色经典”中汲取养分。
D.“红色经典”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因此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及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难免存在局限。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红色经典”内涵的一项(     
A.茅盾的《子夜》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和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1930年前后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面貌,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前途。
B.巴金的《家》描写20世纪20年代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C.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描写东北地区一个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
D.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的城乡社会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小题4】《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世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小题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在“红色经典”中的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