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帛听,遂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信王之救己也”与“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德,文中意思是感激,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德”字含义不同。
C.弊邑,即敝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也可用于指偏僻的地方。
D.“遂绝和于秦”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艰难,于是公仲明向韩王提出与秦国讲和,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楚国陈轸明晓韩国与秦国讲和利害,担心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在被楚王召见后,向楚王阐明了自己的意见。
C.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于是停止公仲明出使秦国。
D.韩王并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上当受骗,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22-23高三上·四川绵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与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不同。
B.“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C.“欲立王子之在国者”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句式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秦国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齐王请子良出使秦国,解决了燃眉之急,最终齐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小题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奏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赫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谢于秦”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平阳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臣闻圣人……”中的“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利,不守盟约的情况,为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这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地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小题5】冯亭派使者把上党之地送与赵国,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