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2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

【小题1】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B.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汲取与传承。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这一点。
D.借鉴并激活中国的法文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与教训,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就可以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对民心向背的重视。
C.“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是(     
A.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值刑学说研究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小题5】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23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政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房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小题1】“鱼翅”“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小题2】请简述“拿来主义”的含义,并分析“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百年探索。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民主发展成为全链条、全方住,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今天的中国人民,正享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主生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治理当中。

民主是一个舶来词,但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是飞来峰,中国人民的民主生活也不是进口货,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辛探索而创造的伟大政治文明成果,也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这一伟大政治文明成果和重大贡献,理应孕育和催生出中国的民主理论和话语体系。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不但赶上了民主发展的世界潮流,而且享有了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但是,由于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西方的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多年来中国始终在民主话题上被西方反复歪曲,抹黑和打压,中国需要构建自己的民主理论和话语体系。

民主理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原意为人民的统治人民主权,事实上,在20世纪之前,民主的舍义就是指人民的统治,今天西方所盛行的民主,则是被自由主义改造过的民主,即自由主义民主,约瑟夫、熊波特提出,人民缺乏对政治问题的判断力,无法形成共同意志,古典的民主追求即人民的统治是不现实的,因此,民主就是一种政治方法和制度安排,使得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赢得做政治决定的权力,亨廷顿简单明了地说道,选举是民主的本质二战后,选举即民主的观念成为支配性的民主理念,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民主化浪潮流行开来,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开始形成,美国取得冷战胜利,被福山说成是自由民主的胜利历史被自由民主制度终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民主话语权的垄断达到顶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民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中国的民主理论和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也为人类民主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一,把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的纳入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民主范畴,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中国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无论西方自由民主的话语多么强大,它顶多提出人民的统治无法实现,却无法否认人民的统治是民主的正义追求。

第二,既强调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也强调民主的治理效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面对人民对于经济和社会福利上的平等、正义要求,自由民主理论求助于纯粹政治领域的民主和程序合法性,回避人民的平等和正义要求,其结果必定是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割裂,人民空有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却无力改变现实,转而求助于极化政治和民粹主义,造成社会动荡。

第三,基于中国民主实践阐发和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准确概括了当今中国民主实践的突出特点,着眼于全过程、全链条民主参与,与选举即民主的自由民主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中国的民主理念和实践正在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国际关系民主等领域全方位践行和推进,随着实践的进展和理论的创新,中国的民主理念和实践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认可,不断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曹光章《人民民主的百年探索与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历经百年探索的成就,是中国人民更广、更深地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体现。
B.民主的理念虽然最早产生于西方,但今天西方所盛行的自由主义民主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民主的原意。
C.现代西方民主是通过选举的方式形成人民的共同意志,提高人民对政治问题的判断力,从面实现人民的统治。
D.呈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中国民主理念和实践,有利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也将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小题2】下列对原交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先写了中国民主制度和人民民主生活的由来,然后阐明了它们的鲜明特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约瑟夫·熊被特和亭廷顿的观点指出了今天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实质。
C.文章将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从多角度进行了对比,说理清晰。
D.文章采用并列结构,从不同的方面透视民主,阐明构建民主理论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民主话语霸权二战后开始形成,冷战后达到顶峰,人民主权被自由民主制度终结。
B.因为西方的歪曲、抹黑和打压,中国到现在还无法构建起自己的民主理论和话语体系。
C.西方认为“人民的统治”非正义追求是无法实现的,中国的民主实践打破了这一论断。
D.实质性的民主应该满足人民的平等和正义要求,而不应该追求民主在程序上的合法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摘编自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材料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

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

(摘编自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契合“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
B.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这与英国学者李约瑟分析的西方哲学不同。
C.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这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
D.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休戚与共,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
C.在自然观的实践论方面,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指向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小题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题4】材料二中采用中西方自然观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中国自然观尊重、保护自然的特点。除此之外,材料二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5】安徽黄山风景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风光秀丽。安徽黄山现在以“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黄山市文化、生态、自然、旅游四大叠加优势。为进一步保护黄山风景区生态,发挥黄山风景区的生态优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