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各国封君、相国的近侍之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同义。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最终被应侯绞杀的结局为警示,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小题5】甘罗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却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他有怎样的过人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2-23高二上·河北衡水·期中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坚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伯牙子鼓琴”与“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④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⑤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⑥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⑦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⑩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⑪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小题2】对文中实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使使以大王                                               闻:听说。
B.持千金之资                                        币:钱币。
C.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士兵。
D.荆轲笑武阳                                             顾:回头看。
【小题3】对文中虚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之:助词,无实义。
B.樊於期偏袒扼腕进。                                而:连词,表修饰。
C.倚柱而笑,箕踞骂。          以:连词,表承接。
D.樊於期乃前曰:“之奈何?            为: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小题4】从原文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獨,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注]①阳晋,卫地。②亢父,齐邑。③獨(hè):通“吓”。④博关,关名。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选项(     
夫以大王之贤A与齐之强B天下C不能当D今乃西面事秦FG为大王H羞之!
A.CDFB.ABFC.BDFD.ACF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战略,与“连横”战略是相对的。
B.“以亡随其后”与“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
C.“是群臣之计过也”与“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材料二)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赵入朝黾池”与“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朝”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赵国合纵而游说齐宣王,苏秦认为,齐国是四方都有要塞的国家并且国力强大,齐国方圆两千里,精兵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
B.苏秦认为韩、魏两国不敢轻易和秦国开战,却容易向秦国表示屈服。而齐国的情况不同,秦军虽想深入齐国但迟疑不敢前进,秦国不能危害齐国。
C.张仪为秦国策划连横而游说齐王,张仪说齐王只欣赏主张合纵政策的人的话,而不去考察实际情况,张仪还指出这些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
D.张仪认为,秦国和楚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献出河间,他们与秦国交好;秦国马上就会驱使韩、魏两国进攻齐国。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2)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小题5】苏秦游说齐宣王不“事秦”,张仪游说齐王“事秦”,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