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固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B.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C.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D.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B.我国古代纪年方法主要有四种,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魏安釐王二十年采用的是第二种纪年方法。
C.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D.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凭证,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调发军队须持符验合,作为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窃符教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C.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救困的性格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平原君的激将法。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小题5】如姬为什么要帮助无忌?她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22-23高一上·山东东营·阶段练习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重耳居狄几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 故子圉①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子圉立。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子圉:晋惠公太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太子指我国古代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因之。
C.司空是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D.“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两者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D.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人也。
(2)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辨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睢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更姓名曰张禄。夜与张禄见秦谒者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至,谓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秦昭王召范雎。范睢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奋击百万,战车千乘,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霸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大王之计有所失也。”后拜范睢为客卿,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后拜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垄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范雎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仇,赵孝成王取魏齐头予秦。后任郑安平,使将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降。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坐法诛。应侯日益以不怿。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

(节选自《史记·范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B.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C.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D.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车,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两轮、方形车厢,驾四匹马或六匹马。
B.客卿,秦时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
C.黥徒,受黥刑的囚徒。“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记号或字并涂上墨的一种刑罚。
D.将军,职官名,不同朝代所指不尽相同,春秋时卿通称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富有才干,声名远扬。他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时,齐襄王因为听说他能言善辩,特意送他黄金、美酒等礼物;秦国的谒者王稽也知道他是贤才。
B.范雎洞悉人事,躲过祸患。他跟随王稽乘车进入秦国时遇上秦相穰侯,避开后,他又认为穰侯定会猜疑车中有人,于是下车离开,从而躲过了一劫。
C.范雎直言敢谏,颇受重用。他认为秦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直指大臣不称职,秦昭王计策也不好,秦昭王听从其建议,并封其为宰相,还将应地封给他。
D.范雎知恩图报,忠心为君。他举荐有恩于自己的王稽、郑安平,使二人封官,后来这两人犯法,他自责并求处罚;秦王忧叹时,他也请求治自己的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2)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越,昌邑人,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汉二年,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越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青衣:县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作强请/乃许/
B.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C.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D.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越为人冷静,富有管理才能。陈胜起义,少年劝他效仿,他没有此想法,成为首领后,他明确命令坚定执行,确立了威信。
B.彭越助汉灭楚,立下汗马功劳。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帮助刘邦攻楚,曾截断过楚国粮道,还攻下很多城池,最后被封为梁王。
C.彭越拒绝出兵,引来高祖责备。汉高祖率兵讨伐陈稀,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带军队到邯郸,高祖派人责备他。
D.彭越坚持己见,未听造反建议。彭越害怕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议他发兵反叛,可彭越并未听从。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
(2)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
【小题4】彭越作为一个功臣最后却被灭族,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