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昔董仲舒言“理国譬若琴瑟,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于前事也。

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B.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C.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D.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常与“四书”并称。
B.“国之有是”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C.“所欲活则出生议”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活”字用法不同。
D.谶”是巫师或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或预言。“一语成谶”中的“谶”则指不吉利的预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同时又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
B.世祖登上帝位后,桓谭被征为待诏,但因为上书议事不符合世祖的心意,没有被任用。
C.桓谭认为贾谊因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
D.桓谭反对谶语,引来杀身之祸,后虽被免除死刑,但被贬为地方官,在赴任途中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2)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22-23高三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知识点:范晔(398-445)《后汉书》编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B.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C.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D.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旬,意思主要有“十天”“十年”“满、周”。文中的“七旬”就是七十天;《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意思是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
B.东观,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
C.祭酒,官名。原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后改设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文中指后者。
D.黥、刖:古代的刑罚。黥指在脸上或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刖是把脚砍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孝亲爱亲,学识渊博。他侍母至孝,母病之时,他曾七十天不睡觉来侍奉母亲;他具有辞章、数术等多方面的才能,尤善音律。
B.蔡邕勘定六经,勒石为范。他将校勘后的六经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匠刻好立于太学门外,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
C.蔡邕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中常侍程璜使人诬告蔡邕及蔡质,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多亏中常侍吕强援手才得以解脱。
D.蔡邕笃志修史,终未如愿。他早就在撰写充实《后汉记》,后因董卓事而获罪,他乞求免死罪以成汉史未得。知者为之叹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2)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骘字昭伯,少辟大将军窦宪府。及女弟为贵人,骘兄弟皆除郎中。及贵人立,是 为和熹皇后。骘三迁虎贲中郎将。延平元年,拜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自和帝崩后,骘兄弟常居禁.中.。骘谦逊,不欲久在内,连求还第,岁余,太后乃许之。其夏,凉部畔羌摇荡西州,朝廷忧之。于是诏骘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士及诸部兵击之。骘西屯汉阳, 使征西校尉任尚、从事中郎司马钧与羌战,大败。时以转输疲弊,百姓苦役。冬,征骘班师。军到河南,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赍牛、酒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既至, 大会群臣,赐束帛乘马,宠灵显赫,光震都鄙。自祖父禹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检敕宗 族,阖门静居。中郎将任尚尝遗骘子凤马。后尚坐断盗军粮,槛车征诣廷尉,凤惧事泄,先自首于骘。骘畏太后,遂髡.妻及凤以谢,天下称之。建光元年,太后崩,未及大敛,帝复申前命,封骘为上蔡侯,位特.进.。帝少聪敏,及长,多不德,而乳母王圣见太后久不归政,虑有废置。及太后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悝、弘、阊①先从尚 书邓访②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帝闻,追怒,令有司奏悝等大逆无道,遂废西平 侯广德、叶侯广宗、西华侯忠③等皆为庶人。骘以不与谋,但免特进,遣就国。宗族皆 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资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远郡君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又徙封骘为 罗侯,骘与子凤并不食而死。众庶多为骘称枉,帝意颇悟,乃谴让州郡,还葬洛阳北芒旧茔。公卿皆会丧,莫不悲伤之。诏遣使者祠.以中牢,诸从昆弟皆归京师。及顺帝即位,追感太后恩训,愍骘无辜,乃诏宗正复故大将军邓骘宗亲内外,朝见皆如故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

【注】①悝、弘、阊:邓悝、邓弘、邓阊均为邓骘兄弟;②邓访:一说为邓骘祖父邓禹 的第五子;③西平侯广德为邓弘长子,叶侯邓广宗为邓悝之子,西华侯邓忠为邓阊之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资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远郡君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
B.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资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远郡/君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
C.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资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远郡君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
D.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资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远郡/君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亦称宫禁。指皇帝、后妃等居住之处。因为禁卫,不许臣子出入,故称。
B.髡:剃去头发的刑罚,因为古人将发作为“体”的一部分,是较轻的亏伤人体的刑罚。
C.特进:官职名,起源于西汉后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朝会时位三公之下。
D.祠:古代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文中属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祭祀”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骘位高权重,知礼退让。邓骘是皇亲国戚,妹妹做了皇后,他多次升迁为虎贲中 郎将。他深受倚重却执意离开禁中,回家居住。
B.邓骘讨羌得胜,受到表彰。邓骘奉命率领军队讨伐羌贼,夏去冬回,大胜而归。回 朝之时,朝廷设下隆重的欢迎仪式来表彰他。
C.邓骘谨遵祖训,为官谨慎。邓骘谨听祖父邓禹教训,遵循法度,低调为人。儿子邓 凤犯错,邓骘畏太后得闻,对子与妻施予刑罚。
D.邓骘蒙冤枉死,世人悲戚。邓骘的兄弟遭人陷害,同宗皆遭不幸,邓骘虽无辜但绝 食而死以示气节,世人替他鸣冤,公卿悲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大会群臣,赐束帛乘马,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2)后尚坐断盗军粮,槛车征诣廷尉,凤惧事泄,先自首于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昭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渤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