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民族的、具体的,决定人类社会在此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
B.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是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人自身的身心变化也在与文化成果相互作用。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
D.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进步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历史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古代,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以便于融合一体化。
D.文化差异性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文化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普遍性。
【小题3】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而不少中国观众从《花木兰》中得到启发。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22-23高三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亦称门风、家声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资源。重视家风和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家风”一词最初使用是在西晋时期。庾信《哀江南赋序》中说,时人潘岳作《家风诗》,被誉为“始述家风”。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等家文化元素教化、熏陶、积淀而成的,是家文化的表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优秀家风蕴含着我们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儿女修齐治平、轨物范世的精神薪火。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既有礼贤下士、为政以德的君王帝后家风,教家立范、勤政公廉的名门显宦家风,士魂商才、仁心义路的商界翘楚家风;也有淳风厚俗、仁德范世的义门世家家风,以身示范、睦族善邻的庶族百姓家风;还有救亡图存、济世经邦的志士英烈家风,投身革命、家国天下的老一辈革命家家风。这些优秀家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融入民族的血液里,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贵镜鉴。

重视门声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少传统家训都强调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司马光家训中要求为家长者“谨守礼法”,“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历史上的司马家族是世代贵冑,却一直恪守“世以清白相承”的朴素家风,勤俭持家。司马光在家训《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一定要吸取同时代人因不良家风致家族破落的教训,而且要用这篇家训去训诫子孙,永远传承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清白”家风。陆游《放翁家训》中要子孙继承祖先宦学相承、清白俭约、注重节操的家风。曾国藩在家书中劝诲其弟,要遵守祖先教诲“以绍家风”,反复告诫子孙“汝曹且勿坠家风”。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风以家训文献、家教活动、家礼家法、家庭道德等为载体。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名实”“治家”等篇,对“风教”“风化”即家风的教育功能和父母的熏陶感染作用做了总结——“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勤俭齐家的持家文化、蒙以养正的教子文化、崇德向善的修身文化、宽容仁爱的处世文化等。

家风有优劣之分,对子弟成人成才与否和家族兴衰起着重要作用。良好家风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缩影,影响到党风政风和世风民风。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代际矛盾突出、孝道文化衰落。家风败坏、家德缺失、家规无序的家庭,不仅很难营造温馨和谐的幸福生活,也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家风不仅关乎个人品行,也和家国兴衰有关密切的关系。忠厚传家,家声永振;克绍箕裘,家道隆昌!

重视家风是历代先贤立家处世之本,是我们民族齐家治国的前提和基础。重视家风和传承优秀传统家风,永不过时。

(摘编自陈延斌《培塑新时代家风的丰厚文化滋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主要是指稳定的生活作风和立身处世之道。
B.“家风”一词在西晋庾信《哀江南赋序》一文中最初使用,中华家风文化源远流长。
C.优秀家风传承着中华儿女修齐治平、轨物范世的精神薪火,重视门声家风是优良传统。
D.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有优劣之分,不仅关乎个人品行,也决定着家国兴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家风”的概念内涵引出观点,中间深入论证,结尾总结,结构完整。
B.文章列举《颜氏家训》的例子,目的是论证传统家训都重视和强调继承优良家风。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据充分,有说服力。
D.文章在阐述家风的教化功能后进一步论述家风有优劣之分,体现了论证的思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资源,重视家风是我们民族齐家治国的基础,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B.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体现在名门显宦家风、庶族百姓家风等多方面,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
C.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家训文献、家礼家法等为载体,具有教化功能。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D.家风也是社会的缩影,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家风败坏、家德缺失和家规无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汉语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起初是分开的,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文,错画也,象交文中的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又产生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归纳之,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

并用,较早见诸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西汉以后,开始并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词语,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又称为小文化。20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股潮流,文化概念的定义也多样化起来。总之,我们认为,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换言之,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属文化范畴。

在西方,文化一词系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原义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后来,该术语产生了转义,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赛罗在其智慧文化即哲学这句名言中把文化的转义确切地表达出来了。智慧文化的内容变为主要指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于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培育公民具有参加这些活动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等内容渐被纳入文化概念,其内涵由此变得更为丰富。但在黑暗的中世纪,文化概念的含义被神学观念压制,18世纪启蒙时代的理论家们把文化概念逐步从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自18世纪末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发生巨变。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在纵览各家、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美国著名人类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定义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

(摘编自刘生全《文化:不同语境下的理解与阐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文”与“化”开始时彼此独立,与后来的“文化”概念风马牛不相及。
B.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与“质朴”“野蛮”等意思相对。
C.广义的文化指与人有联系的一切东西,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D.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与东方的不同,是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等例子,论证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B.文章第五段将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进行对比,论证了文化概念的多样化特点。
C.文章第六段引用西赛罗的名言“智慧文化即哲学”,阐述文化一词产生了转义。
D.文章分别论证了汉语系统、西方语言对“文化”的理解与阐释过程,思路很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在汉语中原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教行迁善是“化”在此基础上后来引申出的意义。
B.如果把文化看作是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观念形态,那么不应该包括物质创造活动及创造的结果。
C.在西方,文化的概念曾包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等。
D.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的定义因抓住了文化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而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殷周时代,文字发展成熟,除甲骨文外,现存约两万篇金文,记录了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制度文化的变迁。但历来金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古文字学、历史学等领域,对其文学价值关注较少。实则金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诗经》《尚书》。金文文学是中国早期文学的原生形态,内容丰富、叙事精彩,文学价值很高。商周金文经历由质到文的转变,其背后折射出社会制度文化的变革。

②殷周革命是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的重大变革。殷周政教各异,一般多言殷人尚质,周人尚文。“文”指文采、文化;“质”为质朴、本质。前贤对殷周制度文化特质的总括,虽有整齐化之嫌,但周人尚文则是较一致的认知。

③现存商代金文五千余篇,但普遍字数偏少,最长者约五十字,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限。商中期以来,青铜器开始铸铭,但内容简略,仅有祭祀对象名号、族徽,这种铭文已经有了叙事性。至商代晚期,出现稍长的金文,内容趋于丰富,主要反映殷人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祭祀、战争、田猎等。总的来说,商代金文字数少、篇幅小,语言简洁,铭文旨在直录,缺少修饰,尚未体现出多少文学色彩,这多少能体现殷人制度文化及思想观念“尚质”的一面。

④周人代殷,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周人施行“文德政治”,政治理念通过礼乐制度延及现实世界,形成“尚文”之风。

⑤在重文风气下,周代金文开始走向繁荣,词汇丰富,修辞讲究,叙事手法完善,韵文进一步发展,文体形式多样,出现了大盂鼎、豳公盨、史墙盘等优秀篇章,皆表明金文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用词上,金文不少词语见于《诗》《书》。句式上,西周金文多四言句式,与《诗经》基本一致,如金文的“用祈眉寿”“有严穆穆”等句式多见于《诗经》。

⑥修辞手法上,由简到繁,文学自主意识逐渐加强。西周早期,金文记事多平白直叙,少有过多的文辞修饰。中期以后渐渐讲求文辞,典型的如史墙盘,对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位周王的颂扬,皆用一典雅词语形容,如:曰古文王、索圉武王、宪圣成王、亚慎康王、弘鲁昭王、祗显穆王。对自己祖先的赞美,称青幽高祖、勇惠乙祖、舒迟文考,用词简练典雅而意蕴丰富。

⑦西周金文文学性的另一表现就是用韵,韵语代表着人类语言发展的突破。现有材料表明,商代甲骨金文尚未有意识地用韵。西周早期,金文开始用韵,只是数量相对较少;至西周中期韵文开始大量增加,典型的如史墙盘,通篇置韵。到晚期,韵句更是非常规整,以四言为句,句式整齐、语言精练。两周金文多押阳部、幽部韵,读起来声音洪亮悠扬,朗朗上口,应和金文在祭祀、册命及宴飨等典礼仪式上诵读功能相关。

⑧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金文,记录各国间政治交往、婚姻关系等,目的是彰显作器者的家世与身份。至战国时期,随着宗周礼乐制度的转变,金文亦随之发生变化,内容上记事铭文相对减少,铭文篇幅变短,逐渐开启秦汉金文日用化的先河,而金文的文学性日趋消亡。

(摘编自吴毅强《金文文学与殷周文质之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存的金文,记录了殷周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与《诗经》《尚书》相同。
B.商代金文普遍字数较少,语言简练,缺少文学色彩,体现了殷人制度文化及思想观念“尚质”的特质。
C.周人“尚文”之风的形成,与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制礼作乐、逐渐形成一整套的礼乐文化制度有关。
D.西周早期金文,记事平白直叙,很少有文辞修饰,中期以后才逐渐讲求文辞,用词典雅且意蕴丰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历来金文研究的状况引出作者观点:金文文学价值很高,殷周金文由质到文的转变折射出社会制度文化的变革。
B.文章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周代金文在修辞手法上由简到繁、文学自主意识逐渐加强的过程。
C.文章举出史墙盘通篇置韵的例子,目的是论证大量韵语的使用使西周金文达到了非常高超的修辞艺术水平。
D.文章整体呈现出“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体现出作者清晰的论证思路,结构合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词上不少词语见于《诗》《书》,句式上多四言句式,与《诗经》基本一致,足以表明周代金文取得了很高文学成就。
B.两周的金文因为需要在祭祀、册命及宴飨等典礼仪式上诵读,所以多押阳部、幽部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音洪亮悠扬。
C.商代金文没有用韵,西周早期开始有少量用韵,西周中期韵文大量增加,到晚期,韵句更加规整,句式整齐,语言精练。
D.春秋战国时期,因礼乐制度的转变,金文也发生变化,记事铭文减少,篇幅变短,功能向日用化发展,其文学性日趋消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