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寡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了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流传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

——(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材料二: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表达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

这些诗词佳作中,很大一类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场景。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其中写道“六月食癎及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陆游的《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古代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的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发情感,这些情感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伤春、苦夏、悲秋、枯冬成为了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其中悲秋诗作就蔚为大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其中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民族祖先独创的科技成果,历久弥新。其对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将会持久恒远。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将永远成为中国文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成为中国人民享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虽其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但据相关资料证实,其萌芽于夏商时期,其完善的体系形成不晚于秦汉时期。
B.“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社会既有指导农业生产等实用价值,又蕴藏着深厚文化内涵,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
C.“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关系密切,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很多诗词反映了炎黄子孙劳动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D.“二十四节气”,尤其是立春、清明、冬至等节气易让对季节变化敏感的诗人产生感触,触发感情,抒写诗词。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但相比之下材料一更为宏观和全面。
B.材料一重点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程,特别强调其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
C.材料一谈到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主要着眼于二十四节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材料二强调古代诗人们先要成为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才能更好激发出作诗的灵感和兴味。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B.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沉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仲并《画堂春》)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
【小题4】材料二中作者直接引用了大量古诗词,请分析这些古诗词在文中的价值。
【小题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当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2-23高二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烦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人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C.科学技术渐渐从实验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某些内容。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将来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紧密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人们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我们要注意科学各部门之间的对话,努力找出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小题3】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叙述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举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
【小题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科学崇拜”主要体现为: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科学崇拜”的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有着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中国传统节日也大多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作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另外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一天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还有重阳节在陕北也是正式收割的时刻……故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交融,促进人与人的情感联系。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清明万物复苏之期,人们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同时,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时机,有着协调、促进人际关系的功能。在人情日渐冷漠的今日,传统节日无疑是“和谐人事”、沟通心灵的平台。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激发器,其中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情理、报本观念,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摘编自韩艳娟《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材料二:

发展与创新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所在,是节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节日虽然所依托的是过去的人或历史,但其所体现的精神却总是为当代人所认同的。要想使传统节日更好地传承下去,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不断寻找新的过节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文化能够适应它所处的时代。

因此,传统节日需要创新,需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动内容,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与现代文化及其传播手段相适应。通过发展创新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接轨,使节日形式、节日精神更贴近时代特征,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新的问题。然而,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节日的本真性这一原点。传统节日中有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传统节日通过时间、仪式等概念上的重复性来传承传统价值观。在节日里,人们重复的不仅仅是时间、仪式,还有认同感。它代表节日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对传统节日的当代重建中,应该把我们时代的价值取向与节日内涵和传统结合起来,在挖掘节日现代内涵的基础上,应尊重节日的本真性,让节日按照其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自然的调适和变迁,实现现代性的重建和转型。

传统节日的创新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这也是旧传统的新形式,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比如节日产品、组织形式、节俗活动的创新、节日话语符号的变化等。其中,通过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赋予节日以现代感,增加节日的娱乐性尤为重要。当然,节日形式的创新不应该流于形式主义,其前提是应该真正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其次,节日创新也可以体现在节日主题和公共价值等方面的创新。这需要将现代社会的理念和价值注入传统节日中,增加传统节日的新的内涵,挖掘并发展与节日的独特性相关的当代意义,使传统节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的节日要有中国式的表达,只有通过节日的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元素,才能让中国传统节日变得时尚起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传统节日在当代的传承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再生与重建的过程,是面对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取舍的过程,是重新定位传统节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节日永远处于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中,处于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平衡的张力中。同时,传统节日的创新也是人们对价值的选择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历史价值与文化精神的坚持。全球化给中国传统节日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发展创新来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力,由此确立全球化语境下与其他文化的对话空间,这应该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面对未来所做的应然选择。

(摘编自林慧《论全球化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耕文化,现在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这与其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有关。
B.传统节日往往与自然界的征候密切相关,它可以使人融入自然,同时还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特殊功能。
C.只要当代人认同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并且尊重其发展规律,就能真正实现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D.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再生与重建,就需要对传统节日重新定位,在传统节日中注入新的价值内涵。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不仅谈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问题,而且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其重要意义。
B.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有效抵制外来文化的渗透。
C.传统节日创新既要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也要考虑节日的形式和载体。
D.既然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点,那么在时间和仪式等方面就要顺其自然。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龙抬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白居易《二月二日》)
B.端午节——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C.寒食节——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D.七夕节——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小题4】材料一中提到,传统节日“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请结合材料一,联系你熟悉的某个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对此加以说明。
【小题5】在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节日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梅兰芳先生对京剧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呈现出质的进步。从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到1948年在上海华艺影片公司拍摄彩色片《生死恨》,再到后来彩色电影片《游园惊梦》的完成,梅兰芳先生在不断地促使京剧更加适应当时社会的欣赏需求以及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技术的运用很好地帮助梅兰芳先生将其艺术创作用一种科学的方式保存下来。在传统的口传心授基础上,适当采取机器技术的辅助,如灌制唱片、录制电影,将精华的剧目最大程度地以最先进的样貌传承下去。这不仅体现了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也使艺术作品更加方便和贴近人民大众,虽然缺失了真实舞台表演的“光韵”,取代了原作独一无二的存在,但这些艺术复制品却使艺术作品得以流传,并赋予其现实的活力,从而有利于京剧艺术表演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传播,有利于扩大影响力。

本雅明的“光韵”概念在《摄影小史》中首次提出,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加以完善。它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即独一无二性、即时即地性)、膜拜价值和一定的审美距离感,这是在艺术复制品中所不存在的。

梅兰芳先生温润细腻的内心和谦逊好学的性格使他兼容各家唱腔之所长,糅合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发展出独具一格的“梅派”,使京剧艺术的观赏性不断提高。他对唱腔、服饰、舞台、乐谱进行改革,努力使新的表演形式与传统模式互相碰撞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他首次在上海演出时,便吸收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对原有舞台表演反复打磨,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等,并开始研究新腔和学习昆曲。他编演的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和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等获得众多好评,尤其是梅派经典剧目《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他还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把舞台灯光的作用推进了一步;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二胡,从而丰富京剧的伴奏音乐。这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使梅派京剧艺术具有了属于它的独特“光韵”。

以《宇宙锋》为例,这出戏是梅兰芳先生功夫下得最深的一出戏。梅兰芳并没有因为这出戏最初的叫座成绩不理想而弃演,相反,他继续研究改正。他虚心聆听身边人和观众的建议,力求做到极致,获得观众认可。他强调演员要设身处地去体会和感悟,要求演员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个演员,将自己跟剧中人融成一体,才能够把表演做得精确而极致。剧中皇帝威胁的态度与赵女那种强硬不屈的神态,显现出戏剧性的对比冲突。赵女下了金殿见到哑奴,那种又悲又喜的情绪和心中的千言万语在笑里带泪中作了一个凝重而悲凉的结尾。经过不断的剧情删改与身段、表情、唱腔的拿捏练习,《宇宙锋》获得观众好评,成为梅派京剧艺术改革的代表作。至此,梅派的“光韵”在舞台上和剧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亲眼看到的舞台演出效果绝对是唱片的音响效果所不能相比的。

另外,本雅明所指出的关于“光韵”的感知认识方式是随着人类整体的全部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一点更体现在梅兰芳先生的开阔视野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在某种意义上,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家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赴海外演出的开端。此后,梅兰芳不断出访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国的传统京剧艺术,让京剧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光韵”。

(摘编自张若兰《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京剧大师梅兰芳》)

材料二:

任何派别剧种艺术都离不开唱腔的表现手段。“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段。喝腔排在第一,可见其重要地位。京剧之所以能享誉全国,关键在于它兼容了昆剧、秦腔等多种声腔,让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众都能听懂。梅派的念唱运用在唱腔之中,使之形成了优美、平和、圆润的梅腔,且歌舞并重,令人眼前一亮。这种唱腔令旦角们拥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梅派唱腔的字腔一体,表现新颖。梅先生在字腔的处理上有其独到的见解。首先,他是阳平高唱。按照常规唱法来说,阳平高唱容易造成倒字。因此,其他派别的唱腔一般是不提倡阳平高唱,或者是尽量避免高唱的。然而,梅先生勇于创新。他阳平高唱的处理产生了很多新的亮点,让剧目的风格焕然一新。其次,京音化趋势十分明显。梅先生在推进京音化方面不遗余力。再次是归韵方法的使用。梅兰芳大师将传统唱腔上“切音长本音短”的习惯改掉,令每个字听起来都十分自然贴切。

除了字腔的创新,梅派唱腔的艺术特点还有流畅自然、圆润质朴等等。梅派唱腔易学难工。由于其通俗的特点,梅派唱腔很少会有“怪”“险”的唱调,因而入门十分容易。然而,也正因为这样,人们要去体会梅派的精髓所在,就变得捉摸不定,甚至会令人产生平淡无奇而放弃的错觉。因此,易学难工也是梅派唱腔的特点之一。易学的原因在于唱腔、怪腔和险腔,比较容易学。难工的原因在于润腔、技法、行腔难以掌握,从而使一部分学梅者感到梅腔平淡无味而丧失兴趣,再加上梅腔的“花腔”和卖弄嗓子的“险腔”“高腔”,导致一些爱好梅派的人半途而废,改学别派。

(摘编自唐娟《浅谈京剧梅派艺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有利于京剧艺术表演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传播,有利于扩大影响力,更好地展现了京剧真实舞台表演的“光韵”。
B.梅兰芳糅合多种舞台表现形式,使京剧艺术的观赏性不断提高。他对唱腔、服饰、舞台、乐谱进行改革,使梅派京剧艺术具有了独特“光韵”。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在某种意义上,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家赴海外演出的开端,让京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光韵”。
D.梅派的念唱运用在唱腔之中,使之形成了优美、平和、圆润的梅腔,且歌舞并重,表现形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这使得京剧享誉全国。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文化传播公司灌制了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唱片,赋予艺术作品《游园惊梦》现实的活力,但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在这些唱片中是不存在的。
B.《宇宙锋》最初叫座成绩并不理想,而是经过不断的剧情删改与身段、表情、唱腔的拿捏练习,才最终成为梅派京剧艺术改革的代表作。
C.阳平高唱容易造成倒字,许多派别不提倡或尽量避免此唱法,某京剧演员在演出《孽海波澜》时,使用了阳平高唱的唱法,由此可断定他是梅派。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梅兰芳对京剧唱腔的创新,但材料一还交代了服饰、舞台、乐谱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材料二则突出了字腔的创新。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梅派京剧艺术特色的一项是(     
A.新的表演形式与传统模式互相碰撞
B.兼容了昆剧、秦腔等多种声腔
C.京音化趋势十分明显并使用归韵方法
D.流畅自然、圆润质朴、易学难工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是如何“变”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