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法和绘画漫长的历史实践和演化中,产生了大量丰富的书论和画论。至六朝以来,诞生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画艺术大师,从“书圣”王羲之、人物画家顾恺之,再到唐代“画圣”吴道子,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到充满家国情怀的《祭侄文稿》,从金碧辉煌的《千里江山图》到反映宋代市民世俗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些成就既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审美创造力,也凝聚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当今的书画研究领域,有一门学科方向应当引起关注,这就是中国书画美学史。本书的作者樊波先生即长期耕耘其中,从古代书画理论材料中抽绎出具有美学意味的内容,去芜存菁,注重贯穿于其中的逻辑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构筑了《中国书画美学史》这一体系完备、思维谨严的学术著作。

中国美学展现着一种古老东方独特的思想魅力,传承着中国深邃的文化基因,体现着长期孕育形成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中国书画美学史》亦有不少相关分析比较,尤其是在明清书画美学(包括余论部分内容)一章中,作者联系西学东渐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从诸个层面考察了当时中国画家对于西画介入的艺术反应和取舍,揭示了中国画家既有一种吸纳外来文化和艺术的胸襟视野,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立场和艺术眼光。

在中国艺术当中,书画作为一种文人雅好,具有非功利的特性,作品是文人士大夫内心情感的寄寓和表达,因此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美的追求和理解。要深入把握这一点,就必须将中国书画美学与中国先秦哲学和美学加以紧密联系。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书画美学的逻辑起点乃是先秦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著作(如《老子》《管子》《易传》《庄子》《荀子》)。他将这个逻辑起点归纳为十六个命题: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天下一气、浑沦蒙养、知几凝神、阴阳合德、万物理法、意象构成、中和之美、人伦比德、审美心胸、仰观俯察、进技于道、形神之辨、修辞立诚、性情抒发。可以说,整个书画美学史的生发和演变,就是建立在这十六个命题之上的。在我看来,后世书画美学则是将艺术实践的经验提升到哲学和美学(往往从先秦思想宝库中寻求)的高度,加以进一步概括和发展,从而构成了既有形而上的玄思色彩、又散发出感性品质的完整的书画美学历史。

作者将中国书画与美学联系起来进行“史”的考察,发掘中国书画中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审美体系,从“中国”的立场出发,探究书画之美在各个层面、不同角度的逻辑发展,这既是一种学术创新和时代呼唤,也是构建中国美学体系的需要。

今天,国家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为书画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把握书画美学的理论特色,汇集历代书画美学的理论精粹,充分开掘书画美学史中蕴藏着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一个方面。我确信,《中国书画美学史》能帮助我们踏上追寻书画之美的历程,从而走向中华文化的更深处……

(摘编自席乐《品读美的真谛——读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光明日报》2022年3月2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书法绘画的不断实践和演变,大量的书论和画论也同时出现。
B.樊波先生所著的《中国书画美学史》去芜存菁,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抽绎出具有美学意味的内容。
C.樊波先生的研究证明,中国画家有吸纳外来文化和艺术的胸襟视野,也有独特审美立场和艺术眼光。
D.书画包含对美的追求和理解,因此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创作书画作品过程中,会寄寓和表达内心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书画艺术谈起,进一步探讨中国书画美学史及其研究方法和意义,逐层深入。
B.文章的第三段提及了中国思想、文化基因、审美意识与中国美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C.列举先秦部分著作,是为了说明中国书画美学与中国先秦哲学、美学是紧密联系的。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局部运用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为深入,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书画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创造力和思想文化深刻内涵的彰显和凝聚。
B.没有发掘中国书画的结构和系统,就不能探究书画美在各层面和角度的逻辑发展。
C.本文运用“在我看来”“我确信”等语言,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可看出立论审慎。
D.本文立足于实践,指出《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为中国书画研究提供思路。
22-23高三上·贵州遵义·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航海考古是对人类历史上航海活动遗存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学问,属于海洋考古的核心领域。人类航海活动涉及的文化成果都属于航海考古的学术领域,其中船舶和海港考古是航海考古的两个主要方面。船舶考古,就是调查、发掘、研究历史上各类船舶实物及相关的遗存,研究古代的船舶形态、造船技术及船货物质的考古分支。船舶考古的核心是沉船考古,它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古代沉船实物,包括不同埋藏环境(水下、淤积、陆地等)中的沉船。沉船考古不但研究沉船船体本身的遗存,还研究船货、用具等遗存,以探讨外销或舶来的物质文化史、贸易史、船上社会等内容。海港考古的对象是古代港口、码头、锚地等泊船设施及相遗迹。海港遗迹既存在于陆上,也见于水下,除了港口、码头等直接的驳船遗迹外,由于港口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及附属的文化产品,也是海港考古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吴春明、张威《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

材料二:

“南海Ⅰ号”是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是距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根据潜水探摸获得的资料显示,沉船长度约30.4米,宽度约9.8米,型深3~4米,船头朝向西南方向240°。船体为木质,经过800多年的浸泡,已经松软,估计已没有了结构强度。船身主体埋没于海底淤泥以下1~2米处。国外打捞沉船的方法都是先将船上的文物打捞出水,然后再将船体部件拆卸,出水后再复原。考虑到沉睡于淤泥中的沉船和大量文物,一旦脱离原来的环境,许多信息将会消失,广东省文化厅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决定采用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其核心步骤是将沉船、载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装固定在特制的钢沉井内,然后整体迁移至陆上进行整体开发。具体步骤如下:

1将预制的钢制沉井准确沉入水中,确保沉船完全被罩在“井”内,然后在沉井上面逐渐加载重物(水泥方块),使沉井的四壁在重压下插入泥中,直至超越沉船底部。

2挖开沉井外侧的淤积,形成一个较大的作业场所。

3在沉井底侧预留的方孔内穿入钢梁,一侧穿入另一侧穿出,使沉井拥有一个完好的底板,此时整个沉井形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铁箱。

4用重型起重机将装有沉船和淤泥的沉井箱吊出海面,装船运往陆地。

5将沉井箱放入人工可操纵的与海水成分相同的池中,供考古人员发掘研究。

整个打捞过程,自2007年1月16日开始,至12月22日出水,12月28日结束。

(根据隋海琛、杨鲲、赵彦昌、赵阳《“南海Ⅰ号”打捞过程中的水下定位和姿态检测》整理)

材料三:

主办方通报的“南海Ⅰ号”最新发掘资料显示,历经10年的发掘,发现“南海Ⅰ号”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出土、出水器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总共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其中瓷器19000余件套、金器180件套、银铤183件套、铁器84吨、铜器170件套、铅锡器85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其他及不明274件,以及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此外,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健透露,将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南海Ⅰ号”发掘工作。

(《广州日报》2017年11月26日第A3版))

【小题1】下列不属于船舶考古工作的一项是(     
A.对发掘出的各种零部件进行拼装复原,以研究当年的造船技术和工艺。
B.对古船停泊的港口、码头、锚地等泊船设施进行研究,以探讨外贸历史。
C.对沉船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制定打捞方案,以防文物二次受损。
D.对船上生活用品、活动遗迹进行详细清理,努力还原当初的生活情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考古包括很多内容,其核心内容则是由船舶考古和海港考古构成的航海考古,沉船考古属于船舶考古范畴。
B.国外打捞沉船的方法不适合“南海Ⅰ号”,后决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法将其打捞出水,整个打捞过程为期一年左右。
C.“南海Ⅰ号”的21000余件套文物中,光瓷器就有19000余件套,船体朝向西南,很可能是一艘外销瓷器的商船。
D.“南海Ⅰ号”经研究确认为南宋沉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出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对“南海Ⅰ号”采用整体打捞方法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

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最初形成的原动力都是其实用价值。中国画最古老的形态是汉语的象形字,应无疑义;而中国诗的最初形态,据鲁迅先生说,应是“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二者都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但很快就分道扬镳,诗歌主动远离了绘画。

当画工们还在一刀一凿刻画日月山石等自然物象时,诗歌从汉语中提纯出来,辅以节奏音声,以吟诵歌舞之形式,表达情爱、祭祀、讽喻等主题,这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集中体现。中国诗歌的宗旨是入世的,是要干预社会的。如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李太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建功立业之心一览无余。至于杜牧咏史,李贺嫉俗,皆是此类。反观中国画,大相径庭。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中国画开始淡出生活转向自然。南北朝时的姚最更为中国画定下基调:“不学为人,自娱而已。”这成为后世历代文人的为画宗旨。可见,诗文是用来载道的,是要入世的,劝百讽一也好,诗言志、歌咏言也好,总之是有干预社会愿望和功用的;而中国画是用来抒发性情的,是遁世的,它不太注重实际的生活,只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换言之,时代生活在中国画上的烙印不那么鲜明。仅从功能来比较,这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对方身影,却不会交叉。

有人以艺术表现为切入点,在两条河流间挖掘了一条通道,使其能相互流动,这人便是王维。王维能够完成这宏大的“开渠工程”,因其诗画修为都极高,一心能搏两兔,天长日久,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不但被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备至,更被后来的“文人画”派奉若神明,自此,诗与画的关系日益紧密起来。其一,审美情趣的一致性。这点不独是王维的功劳。实际上,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源自其民族性:贵含蓄,轻直露。而中国画,特别是受王维影响而逐渐兴起的文人画,都在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正是在此处,诗画找到了结合点。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其二,描写题材的同一性。许多的画家直接把古诗当作描绘题材撷取诗里的意象,甚至连题目都取自诗中。如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即取自《洛神赋》,而后人不断创制的《采莲图》,其源头多来自《江南》。而以诗写画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便是最确切的明证。在这里,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达到了高度契合与统一。其三,诗对画指向的补充性。诗虽是无形画,但指向性往往非常明确;画纵为有形诗,指向却不那么清晰。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诗配画。一副好的绘画作品离不开好的题款;一则高妙的题识,不单能提高画作的品味,而且能对画作的指向进行说明。

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可谓有喜有忧。既然唐诗是中国诗歌高峰,那么往后自然是一路下行,至清朝已乏善可陈,晚清到民国初年,孙中山的《挽刘奠一》与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已成为古诗的绝响,此后便归于沉寂。相反,中国画正由于不太关注现实,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大,还能循着自己的道路有条不紊的前行,还可以在古诗中重温精精神契合的旧梦。

(摘编自赵晓丽《浅谈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姊妹”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虽社会功用不同,但二者都是来自生活,最初形态一致。
B.宗旨的迥异,使中国诗与中国画一则积极入世干预社会,一则淡出生活转向自然。
C.诗画本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不会交叉,至王维开掘后关系日益紧密起来。
D.诗画在审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结合点,致有“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之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钱锺书的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说服力强。
C.文章以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论证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高度契合与统一。
D.文章围绕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指出诗和画既有背离,又有交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配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很好弥补了画作指向性不如诗作指向性明确的弊病。
B.王维开创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影响极大。
C.“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中国画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时代生活的烙印并不鲜明。
D.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喜忧参半,相对中国诗来说,作者对中国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小题1】下列古代叙事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A.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梁祝双双化蝶。
B.蒲松龄的《狼》(其二)中,屠户最后杀死了两只狼。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三桩誓愿都应验。
D.《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革命,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学革命,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B.18世纪末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结果。
C.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D.不同时代的文学,其功能和意义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意味着它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一种解释和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B.《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人雅士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
C.小说在18、19世纪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D.中西方文学中都有很多作为代偿机制出现的超越现实的创作,这表明很多时候文学其实无国界,其中都有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