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2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并,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孔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名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让之心   辞让:谦进推让B.为学者日          益:好处
C.自者也     贼:伤害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如礼何
B.不足取天下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而钓莫钓            “恕”乎!
D.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小题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D.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擦乎!
22-23高二上·浙江温州·期中
知识点:《老子》《孟子》《庄子》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材料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能不龟A手一也B或以封C或不免D于洴澼絖E则所用之F异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指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B.“客得之,以说吴王”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两者词义相同。
C.“裂地而封之”与“既东封郑”中的“封”,两者词义不相同。
D.“埏埴以为器”与“以为噬己也,甚恐”中的“以为”,两者词义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举例说明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B.惠子与庄子就“有用”“无用”展开论证,表现了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在《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生活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小题5】老庄思想里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即“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外所起的表德行或本名含义的名字,社交场合自称己名,称他人之字表敬。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D.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无为”“齐物”“贵己”等三种主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小题5】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企图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小题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车轮的中心,与辐条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
C.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天子的“天下”称为“邦”。
D.“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小题5】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圣人B处无为之事C行不言之D教万物作焉E而不辞F生而不有G为而不恃功H成而弗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