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祥符中,迁太常博士。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寇准判永兴,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师,上准变事。夷简曰:“准治下急,是欲中伤准尔,宜勿问,益徙之远方。”从之。使契丹,还,知制诰。两川饥,为安抚使,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简验治,允恭诛,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因请以祥符天书内之方中。真宗袝庙,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夷简言:“此未足以报先帝。惟太后远奸邪,奖忠直,辅成圣德,所以报先帝者,宜莫若此也。”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迁尚书礼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未几,感风眩,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见,敕乘马至殿门,固请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既薨,帝见群臣,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吕夷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B.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C.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D.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特指考中进士、举人。明清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B.大理寺,中国古代重要的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专门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大理寺卿。
C.袝庙,指祔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祔”的意思是送死者的牌位入祖庙,与其先祖共享祭祀。
D.朔望的“望”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望”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夷简一心为国,勇于建言。面对寇准将要“变事”的言论,他认为这是有人故意诋毁寇准,不应加以理会,应将诋毁者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B.吕夷简政绩突出,得到赏识。两川灾荒期间,他出任安抚使,并获得提拔,因治事认真有声望,皇帝在屏风上记下了他的姓名,表示要重用他。
C.吕夷简为人机巧,受到牵连。宋仁宗罢免了太后任用的张耆和夏竦,两人就向郭皇后供出他也曾依附太后,最终他被贬官为武胜军节度使。
D.吕夷简深受皇恩,颇受礼遇。他身患风眩之症,皇帝剪掉自己的胡须赏赐给他,让他用来治病。三年春,皇帝又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
(2)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
【小题5】刘太后和吕夷简认为的告慰宋真宗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22-23高二上·贵州黔西·期中
知识点:《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籍以取重。乃深与韩绛、绛弟维及吕公著交,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常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庶子:太子宫官,秦汉时为太子少傅的属官,隋唐设左右庶子,宋代沿袭,掌东宫侍从、内值等事务。
B.枢密院:宋代总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权力机构,简称“枢府”、“密院”。文中陈升之在枢密院担任官职。
C.台谏: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
D.视事:指官吏初到任。《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亦同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韩绛、韩维兄弟交情深厚。宋神宗即位后,韩维多次采用王安石的言论,并向皇帝引荐了王安石。后来还曾劝皇帝留王安石于朝中。
B.王安石与陈升之负责推行新法。朝廷设置三司制定新法,王安石命吕惠卿一同参与,新法涵盖颇广,农田水利、赋税交易等都包含在内。
C.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同僚反对。吕诲、韩琦、司马光等都反对王安石的主张。皇帝看完韩琦反对新法的上书,想听从韩琦的意见。
D.王安石上奏章为自己极力申辩。司马光以变法引起朝廷内外动乱为由,反对新法,王安石直言上奏为自己辩护,皇帝言语恭敬地表示歉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籍以取重。
(2)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徒知徐州。河决曹村,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本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宗俗教化、接待外宾之事。
C.《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一开始都很厌烦苏轼,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也以身作则,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对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的看法不同,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从中举以来,坚定地以忠于君主为根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由于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小题5】结合文中第一段内容,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②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③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捣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④(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⑤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⑥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⑦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内侍,古代指在皇帝宫廷或在宫中供使唤的人,一般指宦官;亦指官名(主要为宦官之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D.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小题5】苏轼后来被封谥号为文忠(与欧阳修同)。请根据选文内容说明其中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