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海藻是广泛存在于海底世界的一种低等植物,数量众多,是海底的重要生物资源之一,目前被发现的藻类已有三万余种,当下被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绿藻、蓝藻、褐藻和红藻。海藻的结构复杂多样,从中提取出的海藻胶和海藻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乳化、成膜等特点,这些成分具有润肠通便、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等功效。因此不论是对海洋功能性食物领域进行开发,还是对海藻进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海藻产业会成为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开发的热门领域。

(摘编自金泽林、金太花《海藻活性物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海藻消费大国,每年对海藻的需求量就达十几万吨。在高需求之下,中国已在海藻养殖与海藻加工领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建立起了从单一地进行海藻养殖,到利用海藻进行食品、保健品深加工,再到用海藻加工下脚料制造海藻生物肥供海藻养殖的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与东盟在后期加工与前期生产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不过,要使海藻养殖的利益最大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料与科技的合作上。一方面,大多数的养殖者依靠经销商出售产品,由于中间商抽取较高利润,养殖者并未获得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在海藻养殖中心附近建立海藻加工厂,通过降低海藻因变质带来的损失,节约运输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配套问题。加之东盟仍有许多地方的海藻养殖潜力还未得到开发,因此中国与东盟需要在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形成“采收—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海藻加工成本,提高海藻的附加值,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摘编自王功清《东盟海藻养殖:到海中淘金》)

材料三:

火电厂和钢铁、水泥等制造业燃煤大量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仅靠林地、湿地的植物吸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国内外正开展“碳捕获和储存”工程建设,将收集的二氧化碳输入采空的油气田、废弃的煤田地下封存。有趣的是,碳封存与油田二、三次开采可以一举两得。当二氧化碳被200个大气压注入油田千米深处,原本粘稠厚重的石油迅速稀释、膨胀,纷纷从岩石孔隙中溢出,变得更易开采。美国共有70多座油田被注入二氧化碳驱油,年封存二氧化碳达3000万吨,增产石油10%。我国先后有六七座石油尝试了这一技术,二氧化碳一次性最大封存量达11万吨。

碳汇出路不仅是碳捕集和碳封存,更在于碳利用。藻类确实是生长最快、碳汇效率较高的植物,是炼制生物柴油和乙醇的理想原料之一。目前国外利用海藻捕碳、固碳的方法是,将工厂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含养分的水混合,在透明的人造闭合水渠中,或在封闭的池塘等水体中养殖海藻。这比完全自然放养效率高,也避免了造成海水缺氧的后果。

近来,国外科学界正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能源原料的生物技术。有科研团队已培养出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细菌,比藻类更快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炼制生物柴油、乙醇的原料。由于利用生物质能可以实现碳循环而不增加碳排放,欧盟计划到2020年生物质燃料占能源消费结构的14%,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60%。这一方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减碳之道。

(摘编自吴晓江《为二氧化碳寻找“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藻广泛存在于海底世界,数量众多,目前已发现三万余种,是海底的重要生物资源之一,虽是低等植物,但结构复杂多样。
B.中国是一个海藻消费大国,每年对生海藻的需求量就高达十几万吨,这种高需求促使中国的海藻养殖和加工技术相对成熟。
C.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料与科技的合作上,还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完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实现海藻养殖的利益最大化。
D.制造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林地、湿地的植物难以完全吸收,所以不仅要捕集碳和封存碳,更要利用碳,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能源原料。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海藻养殖加工已经从单一地进行海藻养殖,到利用海藻进行食品、保健品深加工,再到用海藻加工下脚料制造生物肥供海藻养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B.将二氧化碳输入采空的油气田、废弃的煤田地下,主要目的是便于油田二、三次开采,因为二氧化碳能使石油溢出空隙,更易开采。
C.人们将海藻养殖在由工厂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含养分的水混合而成的水体中来捕碳、固碳,不仅效率更高,还能避免海水缺氧。
D.藻类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炼制生物柴油、乙醇的原料,但转化速度慢于科研团队培养出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细菌。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海藻产业会成为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开发的热门领域的原因。
22-23高三上·贵州黔西·期中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引发共鸣

——演讲稿写作策略

①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是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同学们对演讲稿应该不陌生,要参与班级的班委竞选,你需要准备一份竞选演讲稿;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国旗下讲话或主题晨会来分享你的学习心得,你也要准备一份发言稿;看到社会上不文明的现象,你决定挺身而出,指正人们的错误行为,也需要构思一段即兴演说。可见,能写、会写演讲稿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项必备技能,有很强的实用性。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撰写演讲稿。

一、写好演讲开头

③好的开头,往往能激发听众的兴趣,引发听众对演讲话题的思考。当我们确定了演讲话题,就要思考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演讲开头的方式有很多种,【甲】可以从问候或感谢开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乙】可以由演讲的缘起、现场的氛围等引入正题;【丙】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丁】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当然,不管演讲者采用哪种方式开讲,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引发听众的听讲兴趣。

二、明确演讲观点

④听现场演讲与读文章的不同在于,听众无法像读者那样反复阅读,慢慢思考。因此,同学们在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提高自己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除了表达观点要明确外,还应注意演讲思路要条理清晰。如果受众要通过听演讲来了解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那么他将面临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其中也会包含大量句子。听众必须通过对每句话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才能理解你要表达的观点。如果你的演讲思路比较清晰,那么听众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构思演讲的方法,或许能对你表达自己的演讲观点有所帮助。在确定演讲的主题和听众对该主题的了解情况后,先设想听众对你的话题会产生哪些疑问,接着写出有关这些疑问的答案,再进一步思考听众对你所提供的答案可能产生的新的疑问,然后针对新疑问再提供你的答案,这样就能构成一个“疑问——回答”式的对话。

⑤演讲稿的主体内容,可以使用一定的结构方式展开,比如并列式,围绕演讲稿的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多角度证明中心论点;递进式,从表层入手,采取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揭示主题,使事物得到由表及里的深入阐述和证明;并列递进结合式,这种结构,或是在并列中包含递进,或是在递进中包含并列。

⑥为了让演讲思路更清晰,同学们在演讲时可以使用提示性词语、关联性词语和过渡性词语,将演讲内容更直接、清晰地呈现出来,不要让听众过多地去揣摩、分析;还可以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如典型的事例、真实的故事、确凿的数字、听众耳熟能详的诗词及名言警句等,尽量保证内容典型、真实、生动、新颖。

三、设计演讲结语

⑦好的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或将他们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演讲稿的最后,可以重申观点,加深听众印象;也可以提出号召,鼓舞人心;还可以幽默调侃,逗大家一笑。

四、锤炼演讲语言

⑧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或庄重严肃,或轻松活泼,但总体来说应该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尽量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把晦涩难懂的文言词语、成语加以改换;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把生僻词换成常用词;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易误听的词。这样,才能保证演讲稿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楚明白。此外,还可以通过精心选用词语和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有意识地锤炼“金句”,有助于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1】以下最适合填入标题空格处的一项是(       
A.交流思想B.阐释观点C.深入地思考D.生动地表达
【小题2】以下演讲稿片段与第③段划线句介绍的演讲开头方式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①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③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A.①—乙 ②—丙 ③—甲B.①—丁 ②—甲 ③—丙
C.①—甲 ②—丁 ③—乙D.①—丙 ②—乙 ③—丁
【小题3】以下不符合第④段文意的一项是(       
A.阅读是一个能够深入理解以及提供更多反思的过程。
B.一篇好的演讲稿必须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
C.演讲者需要确保演讲中每一句话都必须被听众理解。
D.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在心理上“你来我往”的互动。
【小题4】结合第⑦段内容,评析以下演讲结尾的表达效果。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

【小题5】第⑧段中建议演讲稿的语言“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又建议“可以通过精心选用词语和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两者是否冲突?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郝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之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选编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选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中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多方面多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内层是最本质特点,结构中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D.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容界定和价值取向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公布珠峰“新身高”——8848.86米。下面是关于此事的三个采访节选片段。

片段一

时间——2020年5月27日

采访者——新华社记者

受访者——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

记者:您曾于1988年登顶珠峰,作为一名老登山人,您怎么看待这次成功登顶?

李致新:首先,我要祝贺今天登顶的队员们,为他们骄傲自豪,他们战狂风、踏冰雪、胜严寒,克服了这么多困难,最终成功登顶。今年正好是中国人首次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60周年。年轻的登山队员再一次诠释了我国老一辈登山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中国登山运动自从开创以来,共有24位勇士长眠于雪山,还有一些登山运动员冻伤致残。登山前辈当年历经的艰险远非我们现在所能想象,今天我们的年轻一代用实际行动向前辈致敬,我们坚信登山精神能够在新时期薪火相传。

片段二

时间——2020年8月28日

采访者——东方网主持人

受访者——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炜

主持人:这次登顶测量跟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胡炜:1975年和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主要的任务是登顶,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顺便测一下珠峰的高度,而这次是为了测量而去登山的。1975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正式的珠峰测量,采用传统的光学仪器,相对来说设备比较落后,那次测量数据是8848.13米。科技的进步,到了2005年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珠峰高程测量,当时只有美国有GPS系统,我们中国的北斗还不成熟,所以采用的是美国的GPS加上进口的一些测量仪器。到了今天,15年以后,2020年负责测量的登山队员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所有这些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珠峰测量的历史也是我们测绘科技发展的历史。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很好地证明,中国制造的测量设备一样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片段三

时间——2020年12月8日

采访者——《新京报》记者

受访者——自然资源部国测一大队队长、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

记者:此次珠峰测量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和你的队员面临哪些压力?

李国鹏:这次珠峰测量非常艰难。比如在攀登过程中,到海拔7790米营地的时候,风特别大,队员们的帐篷都无法搭起来,但是他们还要在大风、暴雪中保护好仪器设备。从前线传回的视频里我们看到,在剧烈晃动的帐篷里,两名队员用手扶着重力仪,确保其不被碰撞。队员们一晚上没有休息,峰顶队员更为辛苦。登顶后,由于测量觇标架设难度比较大,三名队员为便于操作,摘下氧气面罩,无氧操作100多分钟。另外两名队员在零下20多度的峰顶恶劣环境中,摘掉手套操作重力仪和GNSS接收机。

在我印象中,压力最大的时候有两次。第一次,当第二次冲顶受挫后,队员们体力压力、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并且天气预报说从5月20日开始一直到6月5日都没有好天气,这就意味着后期基本没有好的窗口期了,甚至可以说没有窗口期了。第二次,是成功登顶以后,当登山测量队员在登顶后开展测量工作时,仪器设备在极端环境里出现各种警报,一度不能正常工作,能不能在有限的1至2小时内获得必需的测量数据,不得而知。

记者: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是什么在支撑着你们?

李国鹏:习总书记在访问尼泊尔的时候,曾与尼泊尔达成联合公告珠峰高度的协议,因此这是一个必须要去完成的政治任务。珠峰有一部分在中国境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获取能够得到世界公认的珠峰高度。珠峰的高度各个国家都在测,尼泊尔在测,其他国家也在测,获取让全世界都认可的高度,也是我们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肩负国家使命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时,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1975年为8848.13米,2020年为8848.86米,由此可知,珠峰高度持续在上升。
B.珠峰测量队员或在峰顶摘下氧气面罩,或在零下20多度摘掉手套,以确保设备操作方便和测量准确。
C.本次珠峰登顶可谓一波三折,适合登顶的窗口期非常难得,机会稍纵即逝,最后的一次冲顶终于成功。
D.在峰顶的极端环境里,仪器设备出现各种警报,但队员们成功地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了必需的测量数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三次不同的采访,采访者均根据不同的采访目的和受访者不同的身份,设定了访谈重点和提问内容。
B.我国1960年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2020年使用自主研发的仪器测量了珠峰高度,均有重大意义。
C.2020年这次以测量珠峰高度为目的的、第一次正式的珠峰高程测量,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D.在2020年全球抗疫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我国成功登顶珠峰进行精准测量,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小题3】以上三个访谈片段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