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数据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将从互联网经济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智能产业经济的“数据红利”。用户数据正成为热门的大数据资源,而深度学习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进步,则为海量用户数据提供完美的商业可能。可以认为,用户数据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将是人工智能产业主体最为关键的市场竞争要素。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通过数据垄断而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将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数据收集是数据使用的前提。在人工智能时代,用户数据产生于互联网平台。数据收集的垄断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密切相关。数据收集具有网络正效应。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自身发展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已有的用户优势会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进来,新用户的增加又进一步对已有用户产生锁定效应,而用户的集中也意味着数据的集中;另一方面,平台的数据积累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数据越多,由算法定义的产品就更加智能化,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如此循环,将导致数据市场出现严重分化。此外,数据收集不存在金钱交易的价格竞争,因此反垄断法的价格分析工具将无用武之地。

数据使用是数据收集的目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经济价值将被深度挖掘和充分释放。但是,应该看到,数据也可能成为产业主体排斥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利益的利器。需要关注的垄断行为主要有三类。一是数据与算法叠加的AI合谋。媒体报道的网络约车等平台“杀熟”事件,实质上是平台利用用户的消费数据,通过算法生成歧视性价格。二是数据驱动型的经营者集中。以数据整合为目的的企业并购,被称为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目前,国际层面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并购反垄断审查案件,如“Facebook/WhatsApp”并购案、“Microsoft/LinkedIn”并购案。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将成为全球并购的新趋势。三是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中,具有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上游数据控制者,如果不合理的拒绝下游数据使用者获取数据,可能构成对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

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为反垄断理论提出了新的实践问题。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主要涉及双边市场理论和相关市场理论。前者与单边市场相对应,能够为多边性数据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提供有益思路;后者既需要单独界定“数据市场”,还需要正视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如SSNP测试法)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进而积极探索可替代的分析工具。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垄断案件急需立法变革。变革可从两方面实施。其一,调整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申报门槛。企业的数据资产,在时间上有延迟收益的特点,在空间上有从其他市场交叉收益的特性。因此,企业并购时的账面营业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数据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了防止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从反垄断审查中“逃逸”,有必要调整单一的营业额申报门槛,考虑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其二,考虑将消费者隐私保护纳入反垄断法。垄断行为导致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水平降低,而用户是整个数据生态的基础,我国反垄断法应该对用户隐私保护给予关注。

(摘编自吴汉东《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与反垄断法的时代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红利”已替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B.计算能力的进步,有助于推动用户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间竞争的关键要素。
C.数据收集的网络正效应和非金钱交易特征,能促使数据集中,进而形成数据垄断。
D.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如SSNIP测试法)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是反垄断法需理论创新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在论证需要关注的三种主要的数据垄断行为时,都用了事例论证和假设论证。
C.文章从互联网平台发展和平台数据积累两方面,深入剖析了数据垄断的形成过程。
D.文章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社会背景,指出反垄断法应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数据收集与数据使用的相互关系看,前者比后者对形成数据垄断局面影响更大。
B.深度挖掘数据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避免产业主体谋求垄断利益的不良经济行为。
C.“Microsoft/LinkedIn”等并购案表明,上游数据控制者可能构成对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
D.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是为了防止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从反垄断审查中“逃逸”。
22-23高三上·贵州贵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一起比较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进行对比,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柴可夫斯基这样对比:莫扎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掌握得深刻,他的气势没有那样宽广……他的音乐中没有主观性的悲剧成分,而这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是表现得那么强劲的。丰子恺这样说:贝多芬……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实在是这英雄心的表现。在莫扎特,音乐是音的建筑,其存在的意义仅在于音乐美。至于贝多芬,则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故更有光辉。即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则是灵魂的艺术。《音乐的故事》的作者保罗·贝克说:人们有时把莫扎特和贝多芬称作音乐界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前者注重结构的完美,后者则喜欢气势的恢宏。有时也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比作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纯朴自然,而后者的作品感情浓烈、内涵丰富。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拿二者对比的人的心目中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态度以及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之所以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基点,是因为这是他们两人共有的,无论是人生还是艺术,都是他们共有的磨难,也是他们共有的财富。

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他们。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只不过,贝多芬比莫扎特多了耳聋的悲惨,莫扎特比贝多芬多了早逝的悲惨。而且,同样生活在维也纳,莫扎特要贫寒得多,贝多芬虽有过贫穷的童年,但到维也纳不久就得到宫廷顾问官勃朗宁夫人的资助。同样死在维也纳,莫扎特的葬礼比起贝多芬由维也纳政府出面举办的2万人参加的葬礼,显得凄凉万分,他没钱买墓地,他到底埋在哪里也无人说得清。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中是那样不同。傅雷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评价说: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一个天使,一个天籁,傅雷特意用了这样两个词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这是他对莫扎特的独特理解。这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恬淡,不是闲云不作雨,故傍青山飞式的超然,不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式的喜悦……莫扎特对痛苦和苦难不是视而不见的回避和如禅家般的超脱,而是把它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不是让它再长出带刺的仙人掌,而是让它开出芬芳美丽的鲜花。

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同,他对于苦难的反抗之心很强烈,这明晰地刻印在他的行为轨迹和乐思中。当得知自己患病将致耳聋的消息后,他痛苦地诉说: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一切心爱的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自私的世界上!”“两年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当然,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苦难,他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以起伏跌宕的姿态勾勒了自己的行为曲线。

他的音乐里,听得到明确的主观意图,棱角鲜明的性格,抽象的哲学意义,史诗般宏大叙事的胸怀。他把苦难演绎得极其充分,不是渲染宣泄它,而是重视超拔它,以此反弹于乐思中乃至对传统音乐创作规范的突破上。因此,即使在苦难的深渊也有对欢乐的讴歌,如第九交响乐末乐章的《欢乐颂》,就有排山倒海的力量。那力量,是大众的,是你我都有的。

贝多芬和莫扎特在生活经历上有那样多共同点,但在音乐表现上却是那样不同,其中一个原因,是莫扎特短暂的一生都沉浸在音乐中,音乐融化了他,他自己也化为了音乐;而贝多芬从小就喜爱哲学和文学,年轻时爱读莎士比亚、莱辛、歌德的作品,曾专门拜访过歌德,把自己根据歌德的诗谱写的康塔塔总谱献给了歌德,还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他比莫扎特吸收了更多营养。

贝多芬说: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在这一点上,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一致的。他们的音乐在这一交叉点上汇合。所以,我们在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中听到莫扎特的影子,不会感到奇怪。

傅雷说: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双子星座。莫扎特在室内乐、交响乐、协奏曲和歌剧几个方面全方位出击,贝多芬以横空出世的交响乐震响世界,将器乐理想发挥到那个时代的极致,挥舞着时代大旗。在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家中,没有谁比他们两人更适合于我们中国人了。他们两人的音乐也是抚慰和激励世界所有人的艺术,至今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摘编自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常被放一起比较,既说明两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也与他们的音乐特色、对艺术人生的态度给人带来的启示有关。
B.柴可夫斯基、保罗·贝克都说到贝多芬的音乐有气势和强烈情感;丰子恺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艺术,在这点上比莫扎特的音乐更有光辉。
C.在维也纳,莫扎特的生活比贝多芬更贫寒、凄凉,他不像贝多芬有人资助,直到去世都很拮据,因此他的音乐没有反抗之声,有的是忍耐。
D.交响乐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体现他的艺术追求,代表他的世界性成就,器乐理想在贝多芬那里发挥到了一个时代的极致。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子恺与傅雷在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傅雷对莫扎特的音乐有独特的认识。
B.贝多芬的音乐与文学、哲学有密切联系,他的音乐有为诗歌谱曲的,有体现哲学意义的。
C.《欢乐颂》里欢乐的讴歌,体现了贝多芬对耳聋等厄运痛苦的超越,因此具有巨大力量。
D.贝多芬的音乐更符合大众的欣赏需求,比莫扎特的音乐更贴近日常,离我们的生活更近。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傅雷《傅雷家书》)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
C.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发展。(丹纳《艺术哲学》)
D.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世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世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小题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D.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原文明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世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D.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工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义是事之,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①______,②_____。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说,这种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礼记•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可见,决定行为的絜矩只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絜矩,随时可以用它。

(取材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告诉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依儒家看来,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在于外在的结果。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孔子指天命,它被看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尽义务的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说:_____          

(取材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

孔子的弟子中,禀赋最高的当属颜回,所以《论语》中孔子回答颜回提问的内容,是需要格外留意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此处克己由己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理解此章孔子论仁的关键。

关于克己,首先涉及谁来克己的问题。其实分为两个:被克制的和克制的。仁者就是能够让主动的克制的主导被动的的人。再看由己由己的反面是由人,即不能自主,所以由己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两者都强调了人的主动性的发扬,都是指让主动的自我支配或克制被动的自我。因此,仁就是人的主动性的体现,而仁者就是充分实现了他的主动性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主动性呢?从根本上讲,经验世界的规律性关联并不具有必然性,有的只是大概率的或然性。当人们被有偶然性的东西左右的时候,也就部分地沉陷到了被动当中。只有当人们追求真正的必然,即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必然时,才有真正的主动性的实现。换言之,只有内在于人的心灵的、能够真正自我决定的部分,才是主动的。孔子所说的仁,就是让自我决定的主动性主导或克制不能自主的被动境遇。

(取材于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那里,与“义”相对的“利”是指物质利益。
B.从本质而言,儒家说的“义”与“仁”是相通的。
C.“所恶于上,毋以使下”的观念与“恕”道更相近。
D.“絮矩”指人以同理心审己度人,来调节自身行为。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无所为而为”观念的一项是(     
A.虽千万人,吾往矣
B.知其不可而为之
C.尽人事,听天命
D.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小题3】对于《论语》中的“仁”,上面材料中冯友兰与杨立华的阐释有怎样的不同与相通之处?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从教材《<论语>十二章》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将材料一横线①②处补充完整。
【小题5】从下列《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填入材料二结尾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B.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
C.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D.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