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远鄙,指远方边邑;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国,指诸侯国;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小题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22-23高二上·贵州贵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墨子(约前468-前376)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尝计军出: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拔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不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士民者,所不足也。今尽士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上》)

材料二: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第八》)

【注】①拔劫:指大盾牌和刀柄。②腑冷:腐烂。③虚:指小城邑。④朴樕:指小树、树枝。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计其所自A胜B无所C可D用也E计其所得F反不G如所丧者之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不胜而辟”的“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不同。
C.“以蔽霜露”的“蔽”指遮挡,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相同。
D.“未合”的“合”指两军交锋,与《庖丁解牛》中“合于《桑林》之舞”的“合”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战争,但论述的内容并不相同,如材料一认为战争消耗巨大,即使战胜也得不偿失,材料二则无此内容。
B.材料一认为大国土地有余人口不足,损士民以得到土地的做法实际是丢弃本来缺乏的而增加本来有余的,此种做法不可取。
C.材料二认为战争是用来讨平暴乱、禁止不义的,并主张和支持进行正义的战争。对于非正义的战争,本则材料持反对意见。
D.材料二指出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一旦投入战争,将领就要考虑各种因素,如国君发出的命令,应服从而不能充耳不闻。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2)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小题5】作为一代名将,吴起具有一个优秀将领所需要的哪些品质?请根据材料二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进:进展,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②《文王操》:古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材料二:

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公孟》《墨子·非乐》)

【注】③犓豢:指牛羊猪狗等牲畜。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A仁者之为B天下C度也D非为E其目之F所美G耳之H所乐I口之所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文中指增加,与成语“穷且益坚”中的“益”含义相同。
B.辟席,指离开座位,“辟”与《促织》中“唇吻翕辟”的“辟”字意思不相同。
C.刻镂,指雕刻,“镂”与《劝学》中“金石可镂”的“镂”字意思相同。
D.邃,指所居深远,与《小石潭记》中“悄怆幽邃”的“邃”字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琴锲而不舍,他在练习一首琴曲时不仅仅要求会弹奏,还要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层次,以至于最终悟出了古乐背后作曲人的形象。
B.墨子论辩技艺高超,他在与儒者讨论音乐问题时抓住对方“乐以为乐也”的回答,通过类比论证达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C.墨子主张实用主义,他认为仁者应当为天下兴利除弊,而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的温饱问题,因此批评文章、美食、建筑的功用。
D.两则材料都记载了人物对话,但风格有所差异。相较于《史记》,《墨子》多用反复论说,在追求表意清楚的同时不失结构的层次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2)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小题5】请结合材料谈谈儒墨两家对音乐的不同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


【注】①抛:同“拖”。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至B大C为D攻E国F则G弗H知I非J从K而L誉M之N谓O之P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B.故人以利其身                      贼:偷盗。
C.以人自利也                         亏:使……亏损。
D.罪益                                   厚:深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其中,“兼爱”是其思想核心。
B.文本一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出兼爱的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C.文本二从一系列日常的小是小非切入,最后引出攻国的大议题。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
D.从两则文本的具体行文可看出,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取反复论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入人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小题5】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