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过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大意就是为什么近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没有出现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有许多,但答案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带偏了,引导到一个结论,即中国人不擅创新,更有西方国家反复炒作“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历史地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近代我国发展有所落后,但很快大踏步赶上时代。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创新。反过来问,西方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中华文明?中世纪为什么那么黑暗而漫长?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西方不擅创新?当然也是不行的。

实践维度上,中国人民自“站起来”以后,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科技创新成绩。特别是十年来,中国已经大踏步走向创新的前沿,在有些领域甚至于引领世界。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我们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

同时,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各方面条件在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我们也重视人才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可以说,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此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曾举过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2012年我们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最近这几年情形完全不同,“中国”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热词”之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研制作特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赞中国专利“井喷”,许多重大尖端科研领域的突破收获了国际舆论持续且普遍的关注。中国创新领域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从创新规律看,从模仿创新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种创新演化的逻辑,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道路。这种路径,合理合规合法,也是英、德、美、日等国家科技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追赶型国家,必然会有大量的模仿;不仅中国如此,对于全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反过来说,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国家也在模仿追赶我们。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科技创新不是哪个国家的专有名词。当前,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追赶正在发生质变,中国已从科学前沿学习者继承者围观者,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发展成为并行者甚至超越者、引领者。这一次,站在与世界科技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中国的科技体制不逊于任何西方国家,中国的创新潜力无限,必将刻下一个个新的中国创新发展奇迹。

(选自光明网,有删节)

材料二:

十年间,众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从“1到100”的迭代升级,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不断破浪前行。由此可见,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放在更突出位置。

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不问英雄出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高被引论文数居世界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首位,基础研究经费增至十年前的3.4倍……综合来看,这些表征创新质量和效益的要素,十年来持续加速。同时,科技创新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这是在愈加明显增多的困难风险挑战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数据评价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方面,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第十二位,动能十分强劲,创新总量令人瞩目,处于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但另一方面,芯片产业、动力发动机等一些关键领域仍然被“卡脖子”,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还是短板,供应链上游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要知道,西方一贯的就是制造“中国威胁论”,使用“捧杀”伎俩往往比“棒杀”更为险恶。

疫情以来,伴随着国内外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科技创新突破进度放缓。面对挑战,我们要把创新放在更突出位置,抓住创新中国目标完善调控力、度、效,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日前科技部、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提出“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将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放在重要位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练好内功、渡过关口,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切实以更高质量的创新赢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炒作出“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的结论。
B.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长期引领创新,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西方国家当然也毫不例外。
C.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遭遇的困难与风险明显增多,但一些反映创新质量和效益的要素并未减少。
D.众多原创突破和迭代升级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明在相当长时间内领先于西方,这是中华民族擅长创新的明证。
B.中华民族有创新的禀赋,现在有些领域甚至于已经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C.受疫情影响,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家仍将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在发展中我们应重视自主创新。
【小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周易》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受该说影响,场场变法图强运动拉开了帷幕。
B.后发国家通过学习和模仿先进国家的技术,可以加快创新的速度,并且能大幅节约创新成本。
C.我国每年科研创新投入居于世界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D.中国高铁技术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赢得了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成功。
【小题4】相较于西方,我国的科技创新并不逊色,材料一相关论述主要基于哪些层面?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小题5】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2-23高一上·江苏宿迁·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就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 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健品的营销往往是用合法的方式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是这种买卖双方自愿的商业行为很难定性为诈骗;而口头的夸大宣传又很难取证。
B.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C.许多老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D.发觉自己受骗后接近五成的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坚持开放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路径。优秀的文化不能束之高阁,只有扩大开放的胸襟,主动拥抱公众、拥抱市场,才能将自身的超常魅力散发出去,并且在市场的浪潮中挖掘出更大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价值,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开放就是要揭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公众能够接受到的各类文化产品非常丰富,影视、音乐、游戏异彩纷呈,尤其是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业态的兴起,堪称是对过去文化格局的颠覆。如果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还满足于过去“高冷”的人设,坚持封闭,只会加速观众流失。人气的减少就意味着那些珍贵的文物、建筑等会明珠蒙尘,只能沦为历史研究的工具,难以发挥出传承文化的价值。

开放就要彻底对固有理念和传统模式进行大胆革新。要去管理中心化,把中心转移到公众身上,公众需要什么、喜爱什么,就要努力去迎合他们的需求,坚持以开放的步伐走下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向故宫学习,传统文化越开放越有活力》)

材料二∶

近年来有了科技加持,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潮”了起来。比如《唐宫夜宴》中让人一眼千年的“唐宫小姐姐”。运用了5G、AR(增强现实)等最新技术,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诸如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簪花仕女图等国宝,也和唐俑一起“活”起来、“火”起来。

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十四五”期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符合网民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繁荣绽放,也让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用户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积极参与文化符号的传承中来。

(摘编自任慧英《让传统文化根脉开出时代之花》,《新民晚报》2021年2月28日)

材料三

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 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新的广阔天地。为此,设计者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创造,优化文创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感情体验,赋予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后,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22年《故宫日历》已于近日闪亮面世,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示人,令人因“新”而喜。封面不再是宫墙红布镶“故宫日历”四个金字,而是用了一张颇为热闹的图片——带翅膀的老虎。该图采自故宫藏品“清代红色纱绣云纹飞虎旗”,为清宫戏剧机构升平署所用旗类道具。在以传统图案和字体充分吸引读者目光的同时,色彩搭配也是在时尚中散发着国潮的味道……新版改变了过去的展现方式。不再自始至终都是生肖文物,而是先呈现直接表现虎的器物、绘画、配饰、服饰等文物,接着扩展到表现神兽、猛兽、萌猫的文物,再延伸到“虎虎有生气”地反映武备、骑射、运动等题材的文物,最后着落在清宫画《冰嬉图》上,以此呼应2022年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

《故宫日历》不满足于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努力求新,从而吸引人的眼球,带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欣喜。《故宫日历》系列图书不仅仅是介绍文物、介绍故宫、传播历史知识的图书,更成为故宫博物院立足本院实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阵地、一面旗帜。

(摘编自《有感于<故宫日历>的“新”》,《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开放要去管理中心化,努力迎合公众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将历史文化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
B.优秀的文化不能束之高阁,要主动拥抱公众、拥抱市场,坚持开放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
C.《唐宫夜宴》利用最新技术,将真实的歌舞表演融入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中,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貌。
D.在消费升级时代,文创产品必须摆脱礼品馈赠、纪念品收藏的设计理念,紧跟审美的潮流,融入生活。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2020年12月,河南博物馆网上出售考古盲盒,此举极大地满足了年轻人的考古体验的欲望。
B.敦煌研究院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边饰图样设计出的时尚的胸针徽章,受到女性的青睐。
C.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制作瓷器的全过程,还能享受成品邮寄到家服务。
D.日前,国家图书馆开始编撰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旨在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谈谈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在互联网的挤压下,学界和业界对传统媒体唱衰屡见不鲜。这些关于传统媒体衰落的讨论中,有关“报纸消亡”问题的争议,声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自菲利普·迈耶的“报纸消亡论”开始,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辨说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菲利普·迈耶,他在2004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对美国“全球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数据进行了新闻业信任度方面的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菲利普·迈耶得出结论,即在2015年大众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度会降至零点。由此,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

一些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的发展已经接近后期。也有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报纸终究会被互联网替代。在国内学者中,刘建明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从这一形态上来讲,报纸演变成网络报纸之后,报纸本身就已经消失。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夸大的预测,媒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不断提升。世界报业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谈到报业的命运时指出,网站和邮件定制都可以成为报业发展的新领域,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高峰。

国内学者对“报纸消亡论”也表达了反对观点。杨保军从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扬弃、叠加发展的过程。有了新媒介之后,先前的媒介不一定就会消失。陈力丹也认为,没有任何大众传媒会因新兴媒体的出现而灭亡。他在谈及新媒介环境时指出,纸质媒介总体上会呈下降趋势,但是不会消亡。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学者们的不同看法见仁见智,但对纸媒的忧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报纸消亡论”是一个历时性的命题,难以一概而论,尤其是在5G时代到来之后,万物互联,报纸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然网络带来的挑战不可避免,学界和业界应该主动采取有力的措施,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报纸是印刷术的产物,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互联网作为科技的新发展,以其巨大的发展态势影响着各个领域。报业人士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定义不同媒介形式的报纸,关乎着报纸的命运。因此报纸的未来走向,尚需拭目以待。

(摘编自赵羽迎《融媒体时代“报纸消亡论”》)

材料二:

未来的市场将是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偏好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导向,因此,出版产业要从满足需求发展到挖掘需求、创造需求,从而做强做大。

A出版社是第一批数字转型出版单位里唯一的一家地方科技社,该社手工艺图书在开卷监控的全国旅游图书市场中,10年都稳居第一。为满足读者的需求,该社在2012年建了手工艺门户网站,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备案注册中国手工艺网络大学。这个网络大学,是依托出版社现有千万手工图书读者、中国手工艺教室联盟、线上会员积累、线下加盟连锁渠道,致力用互联网的方式打破中国手工培训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高效、便捷地向大众提供专业、特色、优质的手工艺在线精品课程。

在这里,流行技法、新奇技巧及时上线,大咖名师提供在线答疑、实时互动,专业课程系统而丰富,多终端、低成本的线上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开启手工学习模式。

他们的价值就是探索出一个全产业链、一个生态模式、集成商模式,同时在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中,也探索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出版创造的一个价值。“我们利用这个价值,把价值立体化地去利用,价值又引领出一个新的产业,把产业整个链条有效地拉长。”该社社长说,现在A出版社的手工艺图书从不用约稿,全国所有的版权商都主动找他们,国内的一些名师,包括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也都找他们,一定程度上,A出版社成了手工的代名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做产业的价值,最终还是反哺出版。这也是我们做产业最终的目的。”

未来的出版产业,必须立足于未来,才能做好现在,只有主动求变,才能赢得未来。今天,一家出版企业如果想在整个产业的变革中具有成长性,并不是看你能与谁竞争,而是看你能与谁共生。正如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所讲:“中国出版行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保持信心、增加活力;运用信息技术,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出版态势和发展方向。通过信息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把出版工作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自觉地和科技、教育、经济、文化乃至老百姓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把出版工作做好。”

(摘编自王坤宁《智媒时代来了,传统出版人该怎么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开始被新兴的媒体超越,失去了主流地位。
B.菲利普·迈耶根据调查得来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表做出报纸会消亡的预测。
C.材料二中A出版社从满足读者需求出发,挖掘需求,创造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在产业变革中得到成长。
D.材料一从理论上对“报纸消亡论”进行了分析,材料二则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反对观点的例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基本围绕着“纸质印刷版报纸是否会消亡”和“报纸内容转向互联网之后,还能否称为报纸”展开。
B.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这是我国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C.网络尤其5G时代的到来给报纸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报纸行业的创新融合带来了发展的巨大契机,人们应该积极应对。
D.要想把未来的出版产业做好,做好现在,立足未来,主动求变,积极与信息技术融合共生,应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基本共识。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报纸消亡论”观点的一项是(     
A.挪威人对报纸的生命周期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指出现在的报纸正处于成熟期的后期和衰落期的早期。
B.美国人认为报纸印刷成本、销售成本相对互联网新闻过于高昂,在互联网环境中必将走向衰亡。
C.人类24小时接入互联网后,纸张会失去信息载体的意义,报纸也将会失去信息终端的作用。
D.若对报纸的发展过度乐观,轻视新兴媒体的冲击,也会使报纸陷入自我狂欢,反而可能加快生存危机的到来。
【小题4】请依据材料内容,对下面案例的意义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某报纸将采访力量全部迁入新闻网站与客户端。原先的新闻专业采编部门,全部改为政情、财经、天下、区情等8个频道,原部门主任改为频道总监。只保留要闻、新闻和专刊编辑部,负责报纸编辑。体制整体转换后,记者稿量增加,新闻时效更快,报道内容更全。报纸因稿量增多,可以优中选优,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