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御,射箭御马之术,古代六艺中的两种。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称为六艺。
B.远鄙,指偏远而卑微。“鄙”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含义相同。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封地称为“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D.尧,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史称“唐尧”,与禹、舜、汤一起被誉为华夏族的四大英明帝王。
【小题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2)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小题5】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22-23高二上·贵州·期中
知识点: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法行

荀子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注】①雝,通“壅”,阻塞。②檃栝(yīn guā),矫正竹木的工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B.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C.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D.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主张“性恶论”。
B.公输,在文中指公输盘。复姓公输,名盘,鲁国人,能造奇巧器械,民间称鲁班。
C.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在文中指孔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法行”就是值得效法的行为准则,遵循“礼制”,不超越“礼制”,全文引用几位圣人的言论来论证这个观点。
B.文中引用曾子的言论来论述做事要合乎常理,务求根本,早作准备;不贪财害义;要加强主观修养,不怨天尤人。
C.文中借南郭惠子与子贡的对话来论述君子只要做到身心端正,就不怕求学的人身份多么混杂和学习时的来去自由。
D.文中引用孔子的言论来论述君子要像珍视宝玉那样重视道德修养,明白恕道,并提出三种思考:要早学习,早育人,早施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已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②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小题5】请简要概括孔子提出的三种恕道及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D.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在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D.“背盟败约”,指背弃结盟时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小题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按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师之不传也久矣:道理皆出于此乎:大概
道不笃:谦称,相当于“我(的)”④未见可者:学习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尊称,相当于“您”⑥邑犬群吠,吠所也:责怪

A.①②B.①⑥C.②④D.③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开头连用三个叹词,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的深刻感慨。
B.选文甲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纵向对比,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C.选文乙援引孟子的话,含蓄地批评了韩愈好为人师而不惜触犯众怒的轻狂。
D.选文乙最后连用反问,增强了作者对世俗压抑从师风尚的愤慨之情与沉痛之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小题5】从选文乙中概括柳宗元“不敢为人师”的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