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乳儿粉子,轻儇浅躁,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③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C.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师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观点的荒谬。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5】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22-23高一上·山东泰安·期中
知识点:韩愈(768-824)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住。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念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乙)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其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徐有得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       寻:不久
B.操行坚正,于世务       拙:笨拙,不擅长
C.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       勒:雕刻
D.颇能诱后进       厉:严肃、严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诉碑辞不实       不如善遇之
B.谁不欲告生其道       树之
C.徐有得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D.问愈者多矣       不拘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4)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项是(     
①政多出门,宰相不专机务 ②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③其辞多叙裴度事 ④与人交,荣悴不易 ⑤愈不避寒暑,称荐与公卿间 ⑥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A.②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寄养在堂兄家长大,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
B.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
C.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愬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
D.韩愈因李翊来信文辞立意高,提问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回复了他的来信。
(6)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古文运动是指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
②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③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8)结合乙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秦颠于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竟劝而尚德。故土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彰而恶不生。是故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施:好好做事。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得士则谋A不困B体C不劳D名E立而功F成G美彰而恶不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服泽的北面,与《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的“阳”含义不同。
B.“非学无以致疑”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固,文中指本来,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的“固”含义不同。
D.出,文中指超出,与成语“出类拔萃”“出人头地”中的“出”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大禹和商汤都重用了贤士,把政事交给贤士并依靠他们做出了一番事业,在当时,即便是尊位之臣,也都心存敬畏而好好做事。
B.《问说》《师说》在句式运用上,交错使用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奇偶互现,错落有致,增强了语势,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问说》《师说》中的“说”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问说”为“解说求学勤问的道理”,“师说”为“解说如何为师的道理”。
D.《师说》认为从师学习能消解人的疑惑,择师不必在乎长幼贵贱,而应以道高者为师,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题5】材料二中指出问必有得,向不同的人“问”的收获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伯夷》)

【小题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商衰A而纣以不仁B残天下C天下孰不病D纣E而尤者F伯夷也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夷、叔齐耻之                            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饿死于首阳山                                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
C.后世不深考之                                是大不
D.孔、孟皆伯夷遭纣之恶                  待天下之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伯夷。
B.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
C.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
D.王安石认为,古圣先贤说得详细清楚,后世人见解独到也不失事情本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2)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小题5】依据材料简述,关于伯夷,孔孟、司马迁、韩愈是什么评价态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