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授元年,武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有疾,三思往问之,方质据床不为礼。或谏之,方质曰:“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寻为周兴等所构,流儋州,籍没其家。时法官竞为深酷,唯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独存平恕。有功,名弘敏,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酷吏所诬构者,有功皆为直之,前后所活数十百家。尝廷争狱事,太后厉色诘之,左右为战栗,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冬,十月,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为酷吏所陷,当,秋官郎中徐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奏有功故出反囚,当斩,太后虽不许,亦免有功官;然太后重有功,久之,复起为侍御史。有功伏地流涕固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悬庖厨,势使之然也。陛下以臣为法官,臣不敢枉陛下法,必死是官矣。”太后固授之。长寿二年,德妃父孝谌为润州刺史,有奴妄为妖异以恐德妃母庞氏,庞氏惧,奴请夜祠祷解,因发其事。下监察御史龙门薛季昶按之,季昶诬奏,以为与德妃同祝诅。庞氏当斩,其子希瑊诣侍御史徐有功讼冤,有功牒所司停刑,上奏论之,以为无罪。太后召有功,曰:“卿比按狱,失出何多?”对曰:“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太后默然。由是庞氏得减死,与其三子皆流岭南,孝谌贬罗州司马,有功亦除名。万岁通天元年冬,太后思徐有功用法平,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礼著论,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太后:指武则天。②祝诅:做诅咒之事,即祈求神灵向某人降祸。之前曾有人诬告皇太子德妃窦氏行诅咒之事,以图不利于太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B.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C.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D.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即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B.“固争不能得”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中的“固”含义不同。
C.“雅重有功”与“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雅”的意思完全相同。
D.岭南,又称岭外、岭表,一般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武三思执掌朝政时,韦方质瞧不起他,就在其看望自己的时候没有以礼相待,后来武三思指使周兴陷害他,结果被定罪,流放到了儋州。
B.当时法官们在执法方面竞相苛刻严酷,徐有功心存公平和宽恕,前前后后共救了数十上百家人,他还曾为案子的事在朝廷上争论。
C.徐有功在被任命为侍御史时坚决推辞,原因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个严格执行法令的人,极有可能在这个官任上被处死,但太后没有答应其请求。
D.窦孝谌的家奴以妖异之事诱使庞氏夜里向神灵祈祷,趁机就诬告她。薛季昶诬奏说她与德妃一起祈求神灵降祸于太后,于是庞氏被判死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谏之,方质曰:“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
②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
【小题5】太后是怎样看待徐有功的?请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上·河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资治通鉴》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唯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裕曰:“吾虑之熟矣。鲜卑贪婪,不知远计,进利虏获,退惜禾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南燕主超闻有晋师,群臣会议。征虏将军公孙五楼曰:“吴兵轻果,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徐精骑二千,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段晖帅兖州之众,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逆战,此下策也。”超曰:“今岁星居齐,以天道推之,不战自克。客主势殊,以人事言之,彼远来疲弊,势不能久。吾据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奈何芟苗徙民,先自蹙弱乎!不如纵使入岘,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太尉桂林王镇曰:“陛下必以骑兵利平地者,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为岘,自弃险固也。”超不从。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曰:“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馀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巳,裕至东莞。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籓及谘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朐,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擐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斩段晖等大将干馀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注】南燕主超:指南燕末代皇帝慕容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B.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C.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D.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辎重,文中指军队携带的军械、粮草等物资,古代也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
B.引,在文中的意思是招引、请来,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字相同。
C.简,在文中是选择、挑选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简”相同。
D.敕,是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还有制、诰等也有同样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深思熟虑,认为敌人因贪婪和缺少远见,一定不会坚壁清野,定下了穿越大岘、直冲南燕京师的战略。
B.公孙五楼提出对敌的策略,其中上策强调要固守要塞,阻敌深入,慕容超却不以为然,足见其内部的不团结。
C.刘裕审时度势,很有远见,刚过大岘,见南燕军队没有出现,田地里的粮食尚未收割,就做出了必胜的预判。
D.向弥英勇无畏,身先士卒,暗中带兵绕到南燕军队的后面,身披铠甲,首先登上城墙,最终攻破了临朐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铁骑万群,麦禾布野,奈何芟苗徙民,先自蹙弱乎!
(2)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
【小题5】从慕容超的失败中,可总结出哪些教训?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小题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朕有得失,毋惜尽言!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乃出东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璃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谢不及。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用“公”为封爵之首。文中泛指朝中的高官。
B.炀帝,文中指杨广,“炀”为其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称号。
C.山东,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称泰山以东为山东,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D.六国,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大臣勇于进谏,敢讲真话,唐太宗以镜子为喻说明忠臣进言对国君纠错的作用,还注意说话方式,改变“英毅”容貌。
B.在给开国元勋评定爵位封邑时,唐太宗坚持“论功行赏”的原则,作风民主,他面定勋臣,唱名公示,并让当事人发表意见。
C.唐太宗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要认真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治天下应当顺应民心;君主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
D.唐太宗在与房玄龄、封德彝的交谈中,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用人观;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反对任人唯亲、苛求“奇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乃出东宫、齐府人之后。
(2)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小题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唐太宗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淮安王李神通不要“争功”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