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僻,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划,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申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释】: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都下:指东晋都城建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申/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B.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申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C.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申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D.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申/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小题2】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已别有旨”与“不知其旨也”(《礼记(虽有嘉肴)》)中的“旨”字含义相同。
B.“谢安固却之”与“君子固穷”(《论语》)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中的“拒”字含义不同。
D.“融驰骑略陈”与“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中的“略”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军队大举入侵,东晋都城人们恐惧,谢玄向谢安问计,谢安坦然自若,桓冲派遣精锐军队三千人入援京师,被谢安拒绝。
B.谢玄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洛涧,梁成以洛涧为阻挡列阵等待他。刘牢之向前渡水,攻击梁成的军队,取得胜利。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开始回绝了,后来看到东晋军队布阵严整,被迫同意。
D.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得知前方战事捷报,表面上若无其事,但下完棋后屐齿折断,竟然毫无察觉,说明谢安内心非常兴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
(2)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22-23高三上·四川广安·期中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B.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C.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D.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 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日叫“望”,“晦”表示每月的最后一天。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帝王之死常用山陵崩、晏驾、捐馆舍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的要求下,跟从里人张震学习,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后来在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接受符命以后,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直言陈述了这样做的五大危害加以劝谏。
C.王曾是非分明,处事遵照法度。曹利用妒忌王曾,但在其犯罪后,王曾反而替他辩解。太后受册封一事,王曾坚持认为不应该在大安殿举行庆典。
D.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担任宰相时举荐贤能和贬斥士人都不曾声张,导致范仲淹对他存在误解,认为他不能公开选拔士人,有亏盛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
(2)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徵孙赎故第,居易言:“徵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

(摘编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注】①蠲(juān)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②灾沴(lì):自然灾害。③雕瘵(zhài):凋残病困,泛指民生疾苦。④裒(póu)割:搜括,搜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B.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C.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D.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表示尊敬。
B.冠,古代男子20岁成年,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试者,称为“进士”。
D.谥,即谥号,是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顾况是个自恃才华的人,而白居易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受到他的推崇赞许。
B.白居易心系百姓,直言进谏。元和四年,旱灾严重,白居易上书建议全免江淮两赋,赈救离散贫瘠百姓。
C.白居易超越职权,遭受贬谪。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D.白居易随遇而安,得以善终。白居易在被贬之后,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若忘形骸,后又被启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
②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小题5】白居易为什么反对李师道用私款为魏的孙子赎故第?请简要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B.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C.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D.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B.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容甫因为仪征盐船着火死伤无数而作的《哀盐船文》,受到了当时大儒的叹赏,认为他是奇才。
B.毕沅在湖广担任总督时,听说汪荣甫的名声,邀请他去撰写了《黄鹤楼铭》,时人把这篇铭文和程瑶田书石、钱坫篆额并称为“三绝”。
C.汪容甫对当时流行的阴阳神怪之说极为排斥,这表现了他性情刚直的一面。
D.王引之的父亲就非常推崇汪容甫的学问与品行,王引之本人又曾得到汪容甫的嘉许。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小题5】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