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C.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D.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征调兵力。
B.“兵部”掌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官署,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归省”,指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古时指当官的人或是有成就的人回归故里。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他反对刘瑾滥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向皇帝上奏章请求营救,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善于用兵,足智多谋。在宁王军队偷袭攻下九江、南康,迫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叛乱。
C.王守仁性格温厚,文武双全。张忠、许泰两人轻视他是文人,故意逼迫他射箭,他三次射中靶心,让张忠、许泰对他心生敬佩。
D.王守仁从事教育,他的教育以“推广扩充心灵内在的良知”为主要内容,向他求学的人都听从他的,于是世上就有了“阳明学”。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五石之瓠》)
22-23高二上·广东珠海·期中
知识点:张廷玉《明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掌握实词——录、去、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____________
②即斥           去:____________
③或作谤射入东长安门内   书:____________
【小题2】筛选文中信息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分析概括内容要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敢于劝谏。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他也言无不尽,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并且在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时,严肃斥退了教坊进献的杂戏。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事务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奸人怨恨马文升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继咸,字季通,宜春人。天启五年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冬,擢御史,监临会试,坐纵怀挟举子,谪南京行人司副,迁主客员外郎。七年春,擢山西提学佥事。未行,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有朝觐官赍册之奏。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手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屛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彝宪大恚,与继咸互讦奏。帝不听,乃子身赴任。久之,巡抚吴甡荐其廉能。而巡按御史张孙振以请属不应,疏诬继咸脏私事。帝怒,逮继咸,责甡回奏。甡贤继咸,斥孙振。诸生随至都,伏诉冤,继咸亦列上孙振请属状及其赃贿数事。诏逮孙振,坐谪戍;继咸得复官。十年,除湖广参议,分守武昌。以兵捣江贼巢兴国、大冶山中,擒贼首吕瘦子,降其党千佘人。诏兼佥事,分巡武昌、黄州。击退贼老回族、革里眼等七大部黄陂、黄安,筑黄冈城六千余丈。十二年,移淮阳,忤中官杨显名,奏镌二秩调用。督师杨嗣昌以其知兵,引参军事。明年四月,擢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初,继咸闻李自成兵败南下,命部将郝效忠、陈麟、邓林奇守九江,自统副将汪硕画、李士元等援袁州,防贼由岳州、长沙入江西境。既已登舟,闻良玉反,复还九江。良玉舟在北岸,贻书继咸,愿握手一别,为皇太子死。九江士民泣请继咸往,纾一方难。继成会良玉于舟中,良玉语及太子下狱事,大哭。次日,舟移南岸,良玉袖出皇太子密谕,劫诸将盟。继咸正色曰:“密谕何从来?先帝旧德不可忘,今上新恩亦不可负,密谕何从来?”良玉色变,良久乃曰:“吾约不破城,改檄为疏,驻军候旨。”继咸归,集诸将于城楼而洒泣曰:“兵谏非正。晋阳之甲,《春秋》恶之,可同乱乎?”遂约与俱拒守。中朝皆疑继咸、良玉同反。而南都时已破,诸镇多纳款。继咸劝梦庚旋师,不听。遣人语林奇、硕画、士元毋为不忠事,林奇、硕画、士元避皖湖中,遣人阴逆继咸。继咸已为效忠绐赴其军。将及湖口,而梦庚、效忠降于我大清,遂执继咸北去,馆内院。至明年三月,终不屈,乃杀之。

(选自《明史·袁继咸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B.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C.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D.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的中央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B.中官,一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后多指宦官,宦官是旧时宫中侍奉君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
C.阙,指古代王宫、祠庙大门之外建的两个对称的台子,古时候经常把阙作为帝王宫廷或朝廷的代表。
D.中朝,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文中指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继咸性格刚直,不惧权贵。他上书驳斥张彝宪的奏章,彝宪大为恼火,就上书和继咸相互攻击,皇帝不听劝阻,继咸就独自一人上任去了。
B.袁继咸清正廉洁,富有才能。张孙振因袁继咸曾拒绝了他的请托,便诬告袁继咸贪污受贿。山西众多生员追随继成入京,为之辩诬诉冤。
C.袁继咸通晓军事,骁勇善战。他带兵在兴国、大冶一带的山中捣毁了贼巢,活捉了贼寇首领,降服了一千多人,击退了七大部兵力的进攻,修筑了六千多丈长的城墙。
D.袁继咸忠君爱国,宁死不屈。南京被攻陷,诸镇都投降了,他被软禁在北方的内院中,最终不肯屈服于清,被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二年,移淮阳,忤中官杨显名,奏镌二秩调用。
(2)兵谏非正。晋阳之甲,《春秋》恶之,可同乱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宣宗即位,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英宗初立。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溥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溥卒,年七十五。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选自《明史·杨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B.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C.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D.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后兼管刑狱,负责巡察缉捕等。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如《宜宗实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溥辅佐太子,尽心尽力。他任太子洗马,太子称汉代张释之贤能,他分析张释之得志的原因,并采集汉文帝的事迹献给太子,太子很满意。
B.杨溥掌管朝务,深得信任。仁宗把他从监狱放出来,任以要职,掌管弘文阁,并对他表示,自己除了看重他的学问,还希望通过他了解民情。
C.杨溥忠于皇帝,位高权重。他在仁宗做太子时曾被牵连入狱,后被仁宗记挂;作为三朝老臣,太后希望他和其他人一起辅佐皇帝。
D.杨溥政绩卓越,心态良好。有段时期天下太平,他获得众人赞誉;他上朝时很低调;大臣论事,有人攻击他,他心平气和,令人叹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
(2)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