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鞋子》(有删改)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历。它们自父亲,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⑾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⑿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⒀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小题1】对“父亲”这一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劳耐苦,年近八十还劳作不辍。
B.热爱儿孙,亲情浓厚。
C.责任感强,把为儿孙建家立业当成自己的义务,为自己没能为儿子的新居做贡献而不安自责。
D.亲近自然,质朴纯厚;有意为孩子留下山野、草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温热”是因为我被父亲的行为感动,“酸楚”是因为我无法理解父亲。
B.最后一自然段说父亲“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主要是指父亲在院子里留下的草种,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愉悦。
C.题目中的“鞋子”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借其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D.这篇散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以及象征的手法,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
E.作品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忆,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题3】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用意?
【小题4】作者说“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请你从物质、精神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父亲的美德”的认识。
22-23高二上·黑龙江鸡西·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①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②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拈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③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④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⑤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⑥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⑦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⑧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⑨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⑩“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⑪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⑫《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交化了故事缘起,照应题目,借父亲之口解说了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作铺垫。
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C.仅仅是微小的用药剂量的差异,却给两个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作者由此慨叹中医的博大与玄妙。
D.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小题2】文本一中出版《误诊记》的“父亲”和晚年出版《随想录》的巴金在精神上有什么共通之处?请合《秋天的梨化》和巴金的《小狗包弟》简要说明。
【小题3】在文本二的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借冯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关键,请指出这两个关键是什么,并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人传

中岛敦

赵国都城邯郸有一男子名曰纪昌,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他遍寻值得拜师之人,最终认为论射术当今天下恐无人能及名射手飞卫。传说那飞卫技艺精湛,能于百步之外射穿柳叶,箭无虚发。纪昌于是不畏劳苦找到飞卫,拜入其门下。

飞卫对新进弟子纪昌说,想学射术,必须先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就钻到妻子的织机下,翻身仰面躺于地上。两年后,他甚至已经忘记该如何闭眼。直到最后,竟有小蜘蛛在他睫毛之间结网做巢,他才终于有了自信,禀告老师飞卫此功已成。

飞卫听后说:“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纪昌用发丝将虱子绑住,挂在朝南的窗户上终日观察。日复一日,吊着虱子的窗外景色更迭变化,从春光和暖到夏日炎炎,转而秋高气爽北雁南渡,紧跟着冬寒凛凛飞英蔽日。某日纪昌猛然发觉,窗前的虱子看在眼里竟有马那么大。他一拍大腿道是大功告成,随即走至屋外。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中的人如高塔,马似峻峰,猪看似山丘,鸡有如城楼。纪昌大喜,当即拜见老师,禀报此事。飞卫听后首次肯定了这名弟子:“汝得之矣!”当即开始将射术奥秘倾囊相授于纪昌。

纪昌的射术进步之快令人惊叹,老师开始传授秘技,一个月后,他尝试速射箭矢百支,发发相及,矢矢相属,绝无一矢坠地。飞卫在旁观看,不觉脱口道:“善!”

纪昌在老师那里已无艺可学,某日竟心生歹念。若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非得将飞卫铲除不可。他暗中等待机会,终于某日在郊外等到了独行的飞卫。纪昌心意已决,当即取箭引弓,飞卫察觉到杀意,也执弓相迎。二人互射,箭矢每每在半途相撞,应声同时坠地。箭矢落地而不扬起半点尘埃,当是二人技艺皆出神入化之故。且说互射之际,飞卫箭矢已尽,而纪昌仍余一矢。纪昌心喜,取箭就射,飞卫则慌忙折取路旁棘刺之端扦之,正中箭镞。纪昌心知非分之念终难实现,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反观飞卫,死里逃生之后如释重负,同时又对自身技艺颇为满意,全然没有半点对敌人的憎恨。二人冲向对方,在原野中拥抱,当场洒下师徒情深的泪水。

飞卫与弟子相拥而泣,心想弟子若杀心再起则凶险至极,于是打算给纪昌指明新的目标,以转移其注意力。他告诉这名危险的弟子,若还想在这条路上精益求精,则要不畏太行群山险峻,往西登上霍山之巅。彼处有甘蝇老师,乃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

纪昌当即踏上西行之路。老师说二人技艺在甘蝇面前如同儿戏,这刺激了他的自尊。如若此言属实,那就代表他距离天下第一的目标还路途遥远。他一心赶路,攀险峰,过栈道,磨破脚底,双腿尽是擦伤,一个月后,终于抵达目的地,登上山顶。

彼时纪昌锋芒毕露,迎接他的则是一名目光如绵羊般温顺、步履蹒跚的老者。老者或已不止百岁,他弯腰驼背,行走时白胡须都拖在地上。

纪昌赶忙道明来意,他说得很大声,生怕对方耳背。他说此次前来主要为请老者对自己的射术评价一番,只听得弓弦作响,这技艺精湛的一箭竟让碧蓝空中五只大乌齐齐应声而落。

老者含笑首肯,道纪昌还算有些本事——不过此终究只是射之射,看来好汉尚未习得“不射之射”。见纪昌心头火起,老者便领他至两百步开外一峭壁处。下方绝壁笔直如屏风,正可谓壁立千仞,溪流在下面遥远如细丝,仅是俯瞰一眼便令人晕眩,可见地势之高。纪昌心想此时怎能退缩,站上去时那石头还轻微摇晃了一下。他硬着头皮搭箭开弓,岂料正碰上一颗小石子由悬崖边滚落。纪昌被石子的去向吸引了注意,不禁脚底发软,遍身冷汗,只能俯身趴在石面上。老者微笑着伸手搀扶纪昌下来,自己又站上去,请纪昌看他射箭。纪昌脸色苍白,心中惊惶尚未平复,不过还是很快意识到了问题——老者没有弓如何射箭?弓呢?老者是两手空空。弓?——老者笑了。用弓箭的那还是射之射。这不射之射,用不上乌漆之弓,也无需肃慎之箭。上空盘旋的鹰,连翅膀都没扇动一下,竟直直朝岩石之上坠落而来。

纪昌不寒而栗。他感觉直到今日才总算得以一窥射术登峰造极之境界。

在这位年长的神射手身边,纪昌修行了整整九年。无人知晓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磨炼。九年后纪昌下山归来,众人皆因他面相大变而震惊。曾经那不服输的倔强面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木偶一般的愚者相貌。他去拜访阔别已久的老师飞卫,而飞卫一见他便大声感慨——这才是天下第一神射手。诸如我辈实在望尘莫及。

纪昌归来后,连弓都不再碰了。有人问此中缘由,纪昌答曰:“至为为无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无射。”实际上,他的晚年已全然进入无为自化的境界,苍老的纪昌甚至已认不出弓,也忘掉了它的用途。

据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邯郸城内的画家都藏起画笔,乐师都扯断琴弦,工匠们则耻于手执规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想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拜师名射手飞卫,练习不眨眼和视微如著的基本功,可以看出纪昌训练勤奋刻苦。
B.学有小成后,纪昌心生歹念,不惜狠心伤害飞卫,可见,比起射箭技艺,当时的纪昌更在意“天下第一神射手”的名声。
C.甘蝇是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但其外表普通,纪昌说话大声、心头火起正是因为纪昌心里并不相信甘蝇有过人之技。
D.纪昌拜师甘蝇,修炼九年后下山,却道“至射为无射”,呈现出对老庄“无为之境”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射杀飞卫不成之后,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这种惭愧与悔恨是纪昌内心的“善”的体现,这一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
B.纪昌学成归来后引导了各行业对“无之境”的追求,飞卫的盛赞,邯郸城内的画家、乐师、工匠的行为变化都从侧面烘托出纪昌的成就。
C.小说语言细腻、优雅,能准确挖掘和描述人物内心隐秘角落,注重对人性的探寻,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生追求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D.小说的叙述详略得当。详细叙述了纪昌射杀飞卫以及悬崖试射术等情节;但对于纪昌在山上修炼的九年一笔带过,为小说后续发展蓄势。
【小题3】尼采以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三个阶段,意思是人的精神是由坚忍负重转向勇猛搏斗,最后回归生命本真。请结合文中纪昌人生经历,解读其精神蜕变的历程。
【小题4】《名人传》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作者中岛敦增添了纪昌西行拜师甘蝇、学成归乡练就“不射之射”等新情节,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砖

顾盛红

干窑自古是个窑乡,相传从秦汉以来就有烧砖制瓦的传统,俗称“千窑之乡”。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误将“千窑”念作“干窑”,后以讹传讹,沿用至今。

干窑与普通的砖窑不同的是,它不光生产造房子的砖头和瓦片,也盛产京砖。京砖用料考究,制作工艺复杂,为皇家专用。如今,“嘉善京砖”“干窑瓦当”已被列入嘉兴市、嘉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砖窑大多临水而筑,一是为了挑水的方便,二是为了运输的方便。当年,窑洞旁的市河里停满了运输的船只,堪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媲美。

干窑的老根和老周是同村人,以前穷窑工出身,自然懂识别砖瓦,也喜欢收藏砖瓦。几十年来,他们收集的砖瓦堆成了小山。

晚上,炒一盘螺蛳和一碟花生米,两人便一起喝喝小酒,聊一下当日收获,也聊一下以前窑工的生活和一些民间传说。

聊得更多的是,这块砖是从人家拆掉的房子里捡来的,那片瓦是从乡下砖窑那里收集来的。他们也常常为某块京砖或某块瓦当纹饰的归属年份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老周在雨天开着电瓶三轮车去乡下收瓦片时,不小心撞上了电线杆,撞得人仰马翻。所幸有人路过报了警,将他送至医院。因为伤势严重,老周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老根闻讯后赶至医院,看着身上插满管子昏迷不醒的老周,不禁老泪纵横。

老周的老婆抹着鼻涕眼泪向老根诉苦:“重症监护室医药费很高,我们家又没啥钱,这可怎么办呀?”

老根沉思片刻,眼睛一亮,对她说:“上次老周从河中捞起了一块大京砖,很值钱的,你带我去看看吧。”

老周的老婆把他带到一堆破砖瓦跟前:“你自己找吧。”

老根从角落里找到了一块京砖,对她说:“就是它了。”老根带走了京砖,二话不说,从亲戚那里借了五万,帮老周付了医药费。

老周出院后,惦记着那块从河中捞起的京砖,说是他的心头肉,但想到老根临危救急,帮他付了医药费,也无话可说。

老根的儿子开了一个厂,是生产机械配件的,配件是智能机器人身上的一个零件。有一次,老根儿子单位的那批货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整批机器人出现了重大问题,被索要巨额赔偿。

老根坐在那堆砖瓦前不断地抽烟,地上堆满了烟屁股。

老周提了一袋钱,来到跟前说:“老根,这里有八万,我想把那块京砖赎回来。”

老根沉默了片刻,默默地接过钱袋。老根儿子的事慢慢地解决了,老周也松了一口气。老根帮儿子度过经济危机后,让老婆弄了一碟花生米、一盘蒜泥黄瓜。在当初一起出过苦力的一座废弃的干窑里,老根喊上老周喝小酒,没喝几口两人就都醉了,抱头痛哭起来。

其实两人都知道,那块京砖是明末清初的民窑货,价值不到五百块。

( 《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干窑自古是个窑乡”,从“乾隆皇帝下江南”讲起,交代了干窑悠久的历史,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增加了小说的意蕴。
B.小说以“京砖”为线索贯穿全文,“京砖”是老根老周相互帮助而又不说破的巧妙媒介,是小说情节展开的关键。
C.老根儿子单位的货出现了质量问题,被索要巨额赔偿。作者对这件意外变故的叙述,其目的在于突出老一辈诚实守信的美德。
D.本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的展开看似波澜不兴,结局却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局”的处理方式。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表达了老根老周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好的小说结尾既要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