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7 组卷3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碳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

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好多了。”“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
B.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
C.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
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隐喻了坚持不懈的力量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秃鹫和鬣狗象征着死亡,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
B.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
C.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D.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
【小题3】请简要分析哈里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结合文本简析。(明线一般指贯穿全文的事或者从头到尾都有提及的某事某物;暗线是人的情感,比喻深层含义)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知识点: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旅馆里的二楼住着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来来往往进出房间,碰到了不少人,但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的房间面对着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棕榈树和绿长凳。天气晴朗时,总有个艺术家带着画架来这画画。艺术家们喜欢棕榈树的长势和面向公园与海的旅馆的明快色彩。而意大利人不辞辛苦地从远方跑来瞻仰这战争纪念碑。碑是用钢做的,在雨中闪烁着光。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砾石路上积水成池。海水在雨中突然变成一条长线,从沙滩下去,又涌上来,在雨中再化成一条长线。汽车从战争纪念碑边上的广场开过去,广场对面的咖啡店门口站着一个侍者,他若有所思地望着广场发呆。

那位美国太太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小灰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她丈夫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灰猫想在桌子下面躲雨呢。”

丈夫听了,重新躺下看起书来,但说了句:“别淋湿了。”

太太下楼去了。当绕过柜台时,旅馆的老板站起来向她点头致敬。他的办公桌在远离柜台的一侧,他是个老头,个子挺高。

“下雨了!”那位美国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的老板挺有好感。

“是的,是的,太太。天气太坏了,太坏了。”旅馆老板说。

他站在那阴暗的房间里远远的办公桌后面。①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那种任劳任怨的认真态度,喜欢他的举止端庄,喜欢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的样子,喜欢他那当老板自以为是的神态,喜欢他那很沧桑的脸孔和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穿着橡胶披风的男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到咖啡店去。她绕到右边。她想她是否可以沿着屋檐下面走过去。这时,有人从后面给她打开了一把伞。这是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太太,要注意,不要让雨淋着。”她微笑着,讲的是意大利语。不用说,是老板派她来的。

她在女侍者的陪同下,走到他们窗子下面。桌子在那里给雨水冲洗得绿闪闪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很失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在寻找什么?”

“刚才那只猫。”美国太太说。

“猫?”

“是的,可它现在却不在了。”

“猫?”女侍者笑了,“雨中的猫?”

“对,”她说,“在桌子底下。”又说,“啊,我太想要它了。想要只小猫。”

她说英语时,女侍者绷着脸。

“回吧,太太,”她说,“我们该进去了,否则您会淋湿的。”

“那好吧。”美国女郎说。

她们顺着砾石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者在门外合了伞。

当绕过柜台时,旅店老板又一次表示了自己的恭敬,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美国女郎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老板使她觉得这事虽小,却实在是挺重要的。她一时感到这简直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开了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那只猫呢?”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跑了?往哪儿跑了?”他目光暂时从书本上移开。

她坐在床上。

“我十分想拥有这只猫,”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让一只可怜的小猫在雨中淋着我可受不了。”

乔治继续看书。

她起身,坐在梳妆台的镜子面前,用手镜照着自己,端详着侧面,先看一边,再看一边,然后细看头部和脖子后面。

“我把头发留起来,你说好不好?”她问他,又看看侧面。

乔治抬起头来,看见她脖子后面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现在这个样子挺不错的,我很喜欢。”

“这个样,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我可烦死了。”

乔治换了个姿势。

“你看上去十分美丽。”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口往外看。天渐渐黑了。

“我要把头发往后梳,又紧又滑,在后面打个大结子,我能感觉到。”她说,“我要只猫坐在我怀里,我摸摸它,它就喵喵地叫。”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

“我吃饭时要用自己的银器,我要蜡烛,我要把它点燃,我要在镜子前面捋头发,我要一只小猫。另外,我要为自己添置几件新外套。”

“好了,不要说下去了,还是看看书吧!”乔治说。他又去看书了。

美国太太又望向窗外。天很黑了,雨水仍不停地打在棕榈树上。

“无论如何我要一只猫。”她说,“②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有长头发或什么好玩的,我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听到,他正在专心看他的书。广场上的灯开始亮起来。

有人敲门。

“进来。”乔治说。他放下书本,抬起头来。

门口站着女侍者。她贴身紧抱着一只龟纹大花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

“打扰你们了,”她说,“老板叫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过来。”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雨景的描写,营造了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反映了女主人公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文中画线句子②是女主人公不甘寂寞、追求幸福生活的诉求,写出了女主人公生活的不如意,暗含了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
C.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写出了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了极大满足的新女性的喜悦心情。
D.与《老人与海》中在困境中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硬汉”相比,男主人公则显得冷漠疏离;文中的女主人公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一样,都是家庭关系中觉醒的女性代表。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雨中的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即雨中,猫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有着多重意蕴。
B.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情节安排比较自由。
C.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D.文中画线句子①连用6个“喜欢”,增强了女主人公得到旅馆老板善待的喜悦感,也塑造了旅馆老板待人诚恳热情又不失尊严的形象,与待她冷如冰霜的支夫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3】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心理随着猫的多次出现发生了哪此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写作行为中去,完全客观地陈述的写作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体现“零度写作”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步舞

【法】 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作者在小说结尾处说对老舞蹈师夫妇的回忆“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这句话呼应了小说开头的议论,能够看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 “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小题2】“老舞蹈师”是本文的重要角色,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老舞蹈师夫妻跳完“小步舞”为什么“相拥着哭起来”?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对此有着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啊,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是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镜子为线索,先写祖母离不开这面镜子,再写妻子沉迷于它。虽是短篇小说,但故事有始有终,且结局意味深长。
B.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我”的曾祖母和妻子喜欢上了它。
C.“我”的曾祖母和妻子都痴迷于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真实的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D.小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以及后面对曾祖母和妻子的描写。
【小题2】“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