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3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为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节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

19499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45个单位及特邀人士的代表(包括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大会上所致开幕词中,坚定地说出了那一句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名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相对于1946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

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正如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记载和昭示的: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再上溯至1940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开启了建国大业的理论思考,并逐步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长篇著述,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明确提出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结论,从建国意义上延续着为历史所证明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顺应了时势,也是在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下的制度性安排,是一个历史必然。

(节选自逄立左《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旧政协会议是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形成了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B.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
C.新政协会议虽然沿用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但和旧政协会议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
D.新政协会议召开的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并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紧扣了“政治协商”这一主题。
B.“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同志所作开幕词中最激动人心的语句,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
D.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述中的理论,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准备。
【小题3】下列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协商”一词过去曾得到过包括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的攒同。
B.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让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难得的一次民主化进程。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D.协商民主制度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是我国独有的政治民主形式。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小题5】两则材料都提及了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其表达意图分别是什么?
22-23高二上·广东茂名·期中
知识点:政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

(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B.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C.德法共治脱胎于古代德主刑辅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
D.把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会成为传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观点。
B.文章在论证时兼顾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讨论当代制度建设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
C.文章多次引用儒家经典,目的是论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关系。
D.文章既肯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又指出要有所创新,体现出其思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与制度互为依存,文化能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制度体系承载文化价值理念。
B.修齐治平理想造就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
C.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注重法律约束,凸显依法而治的重要意义。
D.《墨子》中“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思想与结尾段表达的意义相通。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______(本来/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______(再也不是/不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______(渡过/度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取材于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小题1】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来               再也不是               渡过
B.本来               不再是                  渡过
C.从来               不再是                  度过
D.本来               再也不是               度过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民民主专政”优越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用以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
B.可用以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
C.已使建设工作获得了迅速的成功。
D.有助于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劲的发展韧性,具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从历史通向未来,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程一脉贯通。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取材于李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原文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年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实现了复兴目标。
B.制度优势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利条件之一。
C.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已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
D.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也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它必须与时代融合才能为现时代的人们所接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唯有人民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实现中国梦,需要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全体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

追梦需要勇气,圆梦需要行动。我们既要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蹚过深水区去追梦,也要诚实劳动、开拓创新,以实干兴邦,以实干圆梦。

(取材于朱可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小题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选项中对“实现中国梦”的条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
B.当前的物质基础是由实现中国梦必须团结的人民群众创造的。
C.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D.实现中国梦一定要传承改革开放40多年不懈奋斗的实干精神。
【小题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除非我们在实验状态,否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正如燃烧的蜡烛最富于热效率的外部火焰容易被忽略一样,边缘因为离所谓的中心相对较远,往往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也就容易为人所忽视。其实,恰恰是因为涉足人少,边缘之处反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可能藏有更多的希望与机遇。在某种意义上,边缘是一个最有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所在。

恩格斯曾说:“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科学发展的成果,证实了这一预言的精准。边缘之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是因为事物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在它的边缘——就像鸡蛋最后能够孵出小鸡,离不开小鸡仔的突部分对蛋壳的突破一样。各学科领域的突飞猛进,往往也需要在学科的边缘之处,或在各学科边缘的交叉地带,开发出最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今天热门的量子力学,当年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在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有学者甚至说:“新事物往往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些或许都在表明,在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固然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可能的边缘化状态中面对孤寂的耐受力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信息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在不断淡化。尽管如此,也并不能表明边缘不再存在。应该说,虽然某些传统的边界概念在消解,但是只要一种事物或认识在发展,就必然会不断衍生出所谓的“边缘”,而边缘又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所谓的“边缘”,那些热衷于开事业的人,尤其应当重视边缘。

如果一定要说,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弥足珍贵的今天;那么,一定也可以说,谁若忽视“边缘”,谁就可能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取材于肖一兵《说边缘》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ɡōnɡB.qián)藏C.huì)突D.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缘:远离事物或认识的中心而靠近其边界的区域。
B.生长点: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
C.耐受力:对某种情况或者变化能够持久忍受的能力。
D.衍生:指事物发展中逐渐脱离其本质属性的新面貌。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阶段,有时候会让人有些意外。
B.非专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的把握,往往更加准确。
C.专家在研究判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时,可能也会出现失误。
D.敢创新而又勇于突破,有利于推进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边缘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有相对明显的距离,因此往往少有人问津。
B.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曾经有所局限。
C.边缘部分的希望与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价值远超事物其他部分的价值。
D.要实现对“中心”的掌握以及对“边缘”的重视,都离不开渊博的学识。
【小题5】结合相关文字,谈一谈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