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可以尊称对方。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特定语境下,也会有蔑视之意。
D.封,古代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2-23高二上·广东肇庆·期中
知识点:老子(约前570-500)孟子(前372-前289)庄子(约前369-前286)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                           不学《礼》,无以
C.故有道者不                    不以其道得之,不
D.自见者不                       明德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小题1】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小题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小题4】《<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三条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③,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材料二: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节选自《老子》)


[注]①橹:即楼橹,一种攻城器械,车上建有没有覆盖的望楼,以观察敌情。②轒輼:四轮车,一种攻城器械。③堙:小土山。④攘:捋起袖子。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不胜A其忿而蚁附之B杀C士D三分之一E而城F不拔者G此攻之H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与成语“羞与为伍”中的“伍”意义相同。
B.屈,使……屈服,与《<孟子>三章》“威武不能屈”中的“屈”用法相同。
C.具,准备、备办,与《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中的“具”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矜,自夸、自恃,与《<老子>四章》“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认为,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强调打仗通过智谋来克敌取胜。
B.老子指出,军队驻扎导致荆棘丛生,打仗之后必有荒年,所以君子绝对不会用兵,这体现老子的“反战”思想。
C.老子主张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所作为取得天下,他赞同圣人所说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D.孙子说攻城是不得已,老子认为以道辅佐国君的人不靠兵力强行天下,他们都认为交战不是夺取天下的最好方式。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小题5】关于“用兵之法”,孙子和老子各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