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尔·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婪狡诈、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人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小题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那你的观点呢?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22-23高二上·天津·期中
知识点:莫泊桑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比埃洛

莫泊桑

乐斐佛太太是个乡下太太,一个寡妇,那种半城半乡式的太太之一。她用的一个女佣人名叫洛斯,是个头脑很简单的纯朴的农家妇人。主仆两人住在一所不大的房子里,她们的房子前面有一个窄窄的园子,她们利用它种了些蔬菜。谁知某一天夜里,有人偷了她们十几个洋葱头。

那简直是一种令人伤心又令人恐怖的事。

这两个惊惶失措的人观察起那些脚印,想起未来的事她们不禁害怕起来。现在怎样能够安安稳稳睡觉!

一个住在近边的农庄主人给她们献了一个主意:“您两位应当养一条狗。”

这句话是真的,她们应当养一条狗。乐斐佛太太长久地讨论这个养狗的意思。经过了考虑,她被一只满盛着狗食的盆子的影子弄得大起恐慌,所以用尽方法反对。洛斯却是欢喜动物的,她们终于决定要养一条狗,一条很小的狗。她们开始寻狗了,但是只找得一些大的,一些有骇人食量的。罗尔村的杂货店老板却有很小的一条;但是他非得有人出两个金法郎做饲养费不肯让出来。

某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条异样的黄毛小畜生,乐斐佛太太却认为这条怪狗很好看,并且不花一个钱。洛斯抱着它,随后又问它叫什么。面包店老板说它名叫“比埃洛”。

它却素来是只为要求口粮而叫的,无论是谁,都可以走到她们的园子里。然而乐斐佛太太却和这畜生弄得熟了。她并且竟到了爱它的地步,给它握握手,有时还给它好几小片在肉汤里浸过的面包。

但是她却绝没有想到养狗是要纳税的;终于有人为着这条不叫的狗向她讨八个金法郎了,说是:“八个金法郎,太太!”这时候,她几乎吓得晕过去。

于是她立刻打定了主意要推开比埃洛,不过谁也不肯要它。她没有旁的办法了,只好决定教它“去吃石灰质粘土”。

那地方的人每逢淘汰一切不想再留下的狗,用的总是教它“去吃石灰质粘土”的办法。在一片广大的平原中央,我们望得见一种茅棚子,那就是石灰质粘土坑道的竖坑入口,竖坑是个深达二十来公尺的往下垂直的井,井底和一组长的横坑道相通,那里面的土壤是石灰质粘土。

每年到了肥田的季节,就有人到井底下去取石灰质粘土做肥料,其余的月份,它就给一切被人判处了死刑的狗做坟墓。

每一条狗到了那里面,靠那些先到者的恶臭遗体做食物可以挣扎十一二天光景,以后就有一条格外肥一些的当然格外强一些的狗忽然被人扔下去,末了那条强一些的就吃了那条弱一些的,活活地吃了它。

把比埃洛送了去吃肥泥的那个办法固然已经决定,她们忙着寻找一位执行人。那个修理驿路的工人要半个金法郎的工钱才肯走这么一趟。那个住在隔壁的泥瓦匠学徒虽然只讨五个苏,却还是贵了一点;末后,洛斯认为最好是她们自己去送。

吃晚饭了,她们给了它一盆好汤和一点奶油。

她们从平原上穿过去。流着眼泪的洛斯抱住它吻着,随后就扔了它到坑里,她们都伏下身躯去侧耳静听。

它叫着,唉!它叫着!

她们后悔了,害怕了,于是她们都跑着逃走了。

她们这一晚做了许多恶梦。

乐斐佛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预备吃汤,但是揭开了汤盂的盖子,比埃洛却在汤盂里。它腾起身子扑过来,咬住她的鼻子。又觉得自己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大路上走。忽然,她瞧见路当中有一只被人丢下的篮子,她揭开了它的盖子,于是伏在篮子里的比埃洛咬住她的手不肯放松;末了她张皇失措地逃走了,那只不肯松口的狗却悬在胳膊上。

黎明的时候,她醒来了,几乎发痴了,末后再跑到那个肥泥坑的边儿上去。

它叫着;它依然叫着,它叫过了一整夜。她开始呜咽了,向它许了一个心愿,暗自答应使它到她吃了一惊;她的痛苦一下子都吓跑了。

洛斯说道:“倘若把食物扔给这条可怜的狗吃,使它不这样的死掉,那行吗?”乐斐佛太太很欢喜地答应了这个办法;她们带着一大块揩了奶油的面包又动身到那儿去了。

她们把面包切成很小的片儿,一片一片扔到坑里。

她们到傍晚时候回家了,随后第二天又去,以后每天如此。

谁知某一天早上,她们刚好把第一片面包扔下去,忽然听见坑里有一道洪大的狗叫声音。它们已经是两条了!有人另外又扔了一条狗,一条大狗!她们开始扔下食物了;不过每一回,她们都清清楚楚听见了一阵可怕的扰乱,接着就是比埃洛的许多哀鸣,它被它的伙伴咬了,那伙伴力气大,把什么都吃掉了。

乐斐佛太太用不高兴的声音说道:“然而我却不能喂养一切被人扔在这里面的狗。这非停止不行了。”

她把剩下的面包带在身边走开了,自己一面走一面吃。洛斯在后面跟随,不住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和《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本文体现了他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B.乐斐佛太太收养狗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小,因为大狗食量太大,二是不要花钱,所以最后她收养了长得异样的小怪狗比埃洛,这说明她经济拮据。
C.比埃洛长得丑,也没有起到看家护院的作用,但是乐斐佛太太却竟到了爱它的地步,给它握握手,给它在肉汤里浸过的面包吃,可见乐斐佛太太的善良。
D.小说中乐斐佛太太经历了多次选择:要不要养狗,养大狗还是小狗,让谁把比埃洛“送去吃石灰质粘土”,要不要救起比埃洛,要不要继续喂养等。
【小题2】小说以“比埃洛”为题,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下

莫泊桑

两所茅屋,两家人。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两家人的生活本是其乐融融,却因德·于比埃尔夫妇的到来而被打破。

蒂瓦什夫妇狠狠地拒绝了德·于比埃尔太太的要求,她又走向了瓦兰夫妇。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赡养费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心里犹豫不决。那乡下女人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乡下男人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她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那乡下男人问:这赡养费会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从明天就开始。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我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快点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他们也很乐意当证人。德·于比埃尔太太欢天喜地,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太太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儿子夏洛,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蒂瓦什太太到最后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筹,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

瓦兰夫妇靠着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他们的长子服兵役去了,第二个儿子死了,剩下夏洛一个人和上了年纪的父亲辛勤劳动。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马车停在两所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他们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那乡下女人正在洗围裙,身体衰弱的乡下男人在壁炉旁边打盹。两个人都抬起了头,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站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这当儿,那乡下男人全身哆嗦着,说:你回来啦,让?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立刻领着儿子出去见了当地有身份、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人。他们领他去见了村长,见了村长助理,见了教堂神父……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自己年迈的父母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我本来应该是那个样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

老母亲眼泪哗哔流到汤盆里,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夏洛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我下来。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可怜的蒂瓦什夫妇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夏洛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自己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③段描写瓦兰夫妇吃饭,着力表现“卖子事件”之前过着贫穷、拮据的生活,突出金钱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下文他们做出的选择埋伏笔。
B.“卖子事件”之后,蒂瓦什夫妇心理有些许懊悔,并嫉妒、仇视瓦兰夫妇,心理很不平衡。
C.瓦兰夫妇因为生活贫困和对金钱的渴望,最终将自己的孩子“售卖”,说明他们极度自私,对自己的孩子没有爱,这种行为让人鄙视。
D.当夏洛二十一岁那年再见到小瓦兰时,内心极为嫉妒,并把这种嫉妒转化为对父母的仇恨。在金钱的诱惑下人性变得不堪一击,作者以此来批判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伤害。
【小题2】这篇小说写法独特,一方面通过对比,展示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层层伏笔,推动情节发展。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小说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为什么说“他消失在黑夜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情:某猎人笔记上的三页

【法】莫泊桑

我刚从某报纸的琐事趣闻栏里读到一则爱情悲剧。一个男的杀了一个女的,然后自杀了,这样着来他一定还很爱她。这爱情使我意志消沉,使我十分惊恐,使我思绪万千,并唤起了我的一段年轻时期的关于打猎的异乎寻常的记忆。在那次打猎时,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

那一年深秋,我表兄卡尔邀我和他大清早一起去沼泽地打野鸭。他住的房子坐落在一片谷地。谷地里,一条小河流散开来成了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那沼泽地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猎场,那是我表兄视之如宝的地方,他一直把它作为禁猎区保护着。

再没有什么地方能比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更令人种往,更令人不安,甚或更令人惊惧了。为什么在那片被水覆盖着的洼地里竟会笼罩着一种模糊的恐惧呢?是那蒲草在沙沙作响,是那磷火在依稀明灭,是那夜气弥漫的静谧,是那帷幕般迤逦在水面上的沉沉雾霭,还是那捉摸不定的噗噗声息?这声息是那样微细,那样温柔,然而听来却比人们的大炮甚或天上的响雷更为吓人。难道就是这些,才使那沼泽地显得像是个梦境般的国度——那令人胆寒的国度,显得那样神秘莫测又危险四伏吗?

傍晚时分,我到了表兄家里。餐间,他告诉我,明晨打猎所需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了。我们将在三点半出发,以便在四点半左右到达他进好的可供潜伏瞭望的地方。那里已经有用冰块砌好的一间小屋,用来抵挡黎明前令人难耐的寒风。一吃完饭,我就钻进被窝,在壁炉的熊熊炉火发出的亮光里睡着了。

三点钟,表兄把我叫醒。我穿了一件羊皮大衣,而卡尔表兄穿着一件熊皮大衣。我们每人灌下两杯滚烫的咖啡,又喝了几杯浓烈的白兰地就出发了,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个猎场看守人和两只狗——勃朗金和皮埃罗。

刚一迈出大门,我就觉得寒气直侵骨髓。卡尔和我肩走着,很快到了沼泽地,进了那间冰块砌成的小屋,因为我们还得等上个把小时那些野鸟才会醒来四处漫游。从冰的沼泽地里腾起的寒气,从冰墙上逼拢来的寒气,加上从上面压下的寒气,使我彻骨贯心地发冷。

我们在冰屋中央生起一堆火,一阵奇特的叫声,一阵迷惘而飘忽的叫声,在我们头上回荡而过,借着那间冰屋子里的火光,我们看见了那些野禽。在这冬日凌晨曦光尚未现于天际之时,听到生命的呼唤声,尤其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听着这生命的呼声迅速地穿过昏暗的寒气然后消失在大地的尽头,这是何等美妙,又是何等动人!在这五更寒彻的时刻,我觉得,那随着鸟翼渐渐远去的呼唤声就像是来自这世间的灵魂的叹息!

天亮了,成群的野正一字排开,疾飞而过,随即在长空里消失了。

一道火光划破若明若暗的晨空,卡尔开了一枪,两只狗飞奔向前。

这之后,几乎每一分钟,不是他,就是我,只要一看见水草上空有一群飞禽的影子掠过,便马上举枪瞄准。至于皮埃罗和勃期金,则气喘吁吁、欢蹦乱跳地街回血淋的野禽,那些野禽的眼睛有时还朝我们瞪着哩。

太阳升起了,是个碧空万里的大晴天。我们打算离开此地。这时,有两只飞禽正展翅从我们头上飞掠而过。我开了枪,打落了其中的一只,它几乎就落在我的脚旁,这是一只银色胸脯的水鸭。这时,就在我们头上的蓝天里我听见一种声音,那飞禽的叫声,声音很短促,叫个不停,似乎哀痛欲绝。那只禽鸟,那只逃过枪弹的小动物,在我们头顶上空兜着圈子,眼睛注视着已被我抓在手里的它那死去的伴侣。

卡尔蹲下身子,把枪举到肩上,紧紧盯住那只飞禽,等它进入自己的射程。“你打下那只的,“他说,“这只雄的是不会飞走的。”

雄野鸭果然没有飞走,它在我们头上一圈一圈地兜着,不住地哀鸣。从未有过什么痛苦的呻吟能像这阵阵哀鸣,像这只空中失偶的可怜的飞禽发出的悲怨指责之声这样使我心痛。

有时,它也避开那紧盯着它的枪口的威胁,似乎准备只身继续它的长途飞行,然而它终于了决心,又飞回来寻觅它失去的伴侣。

“你把那只雌的扔在地上,”卡尔对我说,“雄的过一会儿就会飞进射程的。”雄鸭果真不顾危险,向我们飞近,由于对它那刚被我杀死的情侣的痴情,它已经不顾一切了。

卡尔开枪了,正如一只放在空中的纸鹞被人一刀剪了放飞它的牵绳,我看到一个黑糊糊的东西跌落下来,又听见那东西跌到枯草间的声响。皮埃罗跑去把它衔来给了我。

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

节选自《小说鉴赏》,布鲁克斯、沃伦〔美国〕编著)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我”的见闻和感受;而题目中“笔记”二字则更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
B.小说由明暗两条线构成,明线是叙写人以及动物的爱情,暗线是对人性的思考与映射,明线暗线相互交织,共同完成小说主题的揭示。
C.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是对卡尔的语言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就生动地刻画了卡尔这一深野鸭习性、技艺精湛的猎手形象。
D.结尾“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一句,既暗示了“我”的心理变化,升华了人物情感,深化了小说主题,可谓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小说开篇所写的“爱情悲剧”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