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流俗,而不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于自信者也       笃:坚定
B.能勿而已矣             苟:随便
C.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暗中
D.而之无疵             考:考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说既美矣             皆处于此乎
B.则可谓惑流俗             青取之
C.亦将其所遇之时       之以饥馑
D.不知道可信             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在流传中有缺失,曾巩将其补全,订正其中的错误。
B.作者认为法令是适应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
C.作者将孔孟与战国游士对比,以表明自己对《战国策》的立场态度。
D.作者认为,孟子的书中不应该记录神农、墨子的的言论。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C.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D.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小题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B.曾巩世称“南丰先生”,位列“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骨干。
C.苏秦,战国纵横家,倡导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
D.李斯,师从荀子,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2)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3)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22-23高三上·天津红桥·期中
知识点:曾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世富于财。乾德中王师平蜀,允恭方弱冠,率乡里子弟置寨于清泉,为贼所得允恭绐之曰:“苟活我,当相助。”贼释之,因厚结贼之子。一日贼欲加害,其子密以告,遂遁去。策干丁德裕,权补为绵竹巡检。贼平赴阙,补殿前承旨。太平兴国间,监兵英州,入奏海贼官不能制,又民贩海盐入岭北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诏即以大庾县置南安军,授允恭广、连都巡检。自是冒禁者少,而允恭擒捕海贼殆尽。诏奖之,自殿直特迁供奉官。缘江多盗,又命领江南催纲捕盗事。至临江军,择驿卒具轻舟伺贼所在夜出捕其首者百数。又通州蹑海寇,寇张幕设强弩、短炮,炮伤允恭肩,血污衣,神色不动,密遣善游水者,以铁钩毁其幕,进击之,毙于水者大半,犹生擒百人。江路平,迁洛苑副使,都大江、淮、两浙发运,捕贼事,赐金带。先是三路转运,各领其事,而上供米岁不过三百万。允恭尽三路舟卒牙吏,自发运所输泗州,自泗州输京师,岁数遂倍。改西京作坊使,充发运使。官置榷场,计置买江淮所产茶。旧不较精粗,久不售而腐者悉焚之。允恭具等色年次而给焉,遂绝其弊。淮南十八州军,而九行盐禁,允恭以为行法不一,抵冒者众,寇盗之生,莫不由此,请均禁止。三司沮其议,而允恭力请不已,太宗卒从其请。又以庐州庐江县、巢县去州稍远,故多寇盗,诏遂建为军。允恭积官至江州刺史。卒,年五十六,赐其子同学究出身。李顺之乱,其兄自荣据绵竹县,而允恭之兄允升、弟允元率乡子弟擒自荣以献,太宗嘉之,授允升本县令,允元什邡县尉,明年并召赴阙,除允升赞善大夫,允元大理评事云。

(节选自《隆平集》,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所选答案的选项。
择驿A卒B具轻C舟D伺贼所E在F夜出捕G其首者H百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贼所得,与《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所用的句式相同。
B.趣,指赶快,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含义不同。
C.籍,意为登记,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含义不同。
D.同学究出身,宋学究科考试及格而等第次于学究出身,文中为直接恩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恭刚成年时曾被贼寇捉住,但他在贼寇加害之前逃走,又通过献计得到了丁德裕任用,获得官职。
B.杨允恭在英州监军时,奏请将大庾县改设为军,从此海贼被官府辖制,百姓违反禁令私自贩卖海盐的问题也被杜绝了。
C.杨允恭追击海贼时被贼寇的短炮打中肩膀,血流沾污衣服,但他仍不动声色指挥,最终贼寇在水里死掉的有一大半,活捉的有上百人。
D.先前三路转运使各自管理着自己的区域,每年进献的贡米不超过三百万,在杨允恭采取措施后,一年进献的贡米数量就翻了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恭绐之曰:“苟活我,当相助。”贼释之,因厚结贼之子。
(2)三司沮其议,而允恭力请不已,太宗卒从其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允则,字垂范,以父任为济州衙内指挥使。少以材略闻。太平兴国七年,初置静戎军榷场,特命允则领之。初,允则在阁门,凡下诸路宣敕,真宗必付允则视审而后行。京师诸河水门及郑州水硙,皆淳化中允则所开。治湖南,民岁输绢,谓之地税绢,又屋每间出绢一丈三尺谓之屋税绢。始户给一牛,岁输米四斛,牛毙犹输,谓之枯骨税,皆马氏暴敛之余,允则治潭州,悉奏除之。湖湘山田,民不耕垦。允则下令给诸军刍皆输粟稿,由是山田遂无遗利。潭州旧分兵戍邵州,允则谓蛮不扰而益戍兵,是长边患也,亦遂奏罢。初至沧州葺营垒多开井泉言者以为扰。未几,契丹围城,近郊老幼皆入城保,而水不乏,又斫冰代炮,虏兵遂解。真宗召而语之曰:“顷有言卿扰民者,及寇至,始见利也。”雄州榷场禁通异物,逻者获珉玉带及妇人首饰交易者,允则纵之曰:“此以我无用,易彼有用也。”周世宗始以瓦桥关置州,居民惟结茆,允则教以,公私营造皆易为瓦璧矣。又合外旧瓮城与大城为一,先建东岳祠,自以黄金百两为供器,导以鼓吹。民间竟以金银器献,久,密撤去,而捕盗移文北界,因以护祠为言,兴版筑,城就而虏不知也。雄州上元旧不放灯,允则结采山,聚优乐,纵民夜游。谍知虏人欲观灯,乃率同僚会城北俄有衣紫胡人至,延之传舍,剧饮而罢。即幽州统军也,后数日闻为虏主所诛矣。尝宴兵而甲仗库火,终宴不救,后真宗问其故,曰:“兵械警火甚严,当宴而爆,奸人欲以计见动。若舍宴救火,其谁不它窥测也?”真宗善之。景德以后,国信往还,仪制及所费用,皆其所裁定。智识开敏,处事审当。其方略施设,虽游观、亭传,莫不有所寓也。

(节选自《隆平集·卷十六》,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至沧州B葺营C垒D多开E井泉F言者G以H为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诸河水门及郑州水硙”中的“京师”,与姚鼐《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京师”含义相同,都是首都、都城之意。
B.“久之,密撤去”中的“之”,与《师说》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之”均为助词,作用相同。
C.“居民惟结茆,允则教以陶”中的“陶”,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的“雨”字用法相同。
D.“乃率同僚会城北”句省略介词,状语后置,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的句式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允则得到了宋真宗等人的认可,包括政令的发布以及文书符节、礼仪制度的制定等都有他的参与。
B.在治理湖南期间,李允则不赞同马氏遗留下的税收政策,他废除了马氏的苛捐杂税政策,然后将这件事上奏给朝廷。
C.李允则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注重给百姓谋福利,比如教百姓烧陶制砖瓦等技术,制作砖瓦结构的房子等。
D.李允则智谋过人,曾借刀杀人,他让敌军主子除掉敌军幽州统帅的策略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延请了幽州统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则谓蛮不扰而益戍兵,是长边患也,亦遂奏罢。
(2)俄有衣紫胡人至,延之传舍,剧饮而罢。
【小题5】在“合外旧瓮城与大城为一”这件事情上,如何体现李允则的“智识开敏”?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太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有删改)


[注]①曾巩校勘《战国策》后,为书作了这篇目录序。②向:刘向。西汉《战国策》的编者。③二子:孔子和孟子。④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代之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B.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C.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D.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中的“讳”与成语“讳莫如深”中的“讳”字含义相同。
B.“而不胜其失也”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C.神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D.《春秋》,文中指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简史,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加以修订而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编者刘向认为周朝早期有法度,天下太平,到了后期计谋和欺诈手段盛行,仁义之路走不通,天下大乱。作者不赞同刘向的观点。
B.二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办法各有不同,但他们治理天下的用意是一样的。孔孟两人竭力阐述先王的政治主张,认为先王的政治主张不能更改。
C.作者指出战国游说之士的主张只是权宜之计,最后游说之士自己身亡,诸侯用他们的计谋的,也导致亡国。只有先王的治国之道才不会产生弊病。
D.作者虽然不认同《战国策》里游士之说,但也不赞同把《战国策》毁弃。作者认为要使人们知道邪说是不能信从的,而且《战国策》有史学价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2)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小题5】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哪些重要观点?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