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手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业文明前,过日子的吃穿用度大多有赖双手劳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手艺塑造了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就地取材,量材为用,施以工艺,制作器物,满足日常所需,也积极发展副业生产。如费孝通指出的:“凡是有特殊原料的乡村,总是附带着有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靠河边有竹林的地方,有造纸和织篾器的工业;有陶土的地方,就有瓷器的工业;宜于植桑养蚕的地方,有缫丝、织绸的工业。”乡村手艺成为经济生产的组成部分。

经受过工业化冲击,乡村手艺因文化产业、创意经济重新振兴,其文化价值、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与电子商务、旅游结合,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据统计,目前我国73%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乡村。2020年,在淘宝上年成交额过亿的14个非遗产业带,近一半位于县级及以下地区,乡村手艺是其中重要板块。电子商务消弭了空间距离与信息不对称,中西部地区保存较好的乡村手艺优势被激发,“除江苏宜兴(紫砂壶)、浙江龙泉(宝剑)、福建德化(瓷器)、安徽泾县(宣纸)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重镇,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淘宝村分布于中西部省份”,中西部地区乡村手艺文化赋能作用开始显现。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绿松石工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镇清水村铜器铸造工艺等,都带动生产,造福当地居民生活。

乡村手艺在慢生活、新文创、国货国潮及电子商务综合助力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制作银器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制作唐三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制作社火道具的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等,一系列特色手艺村获得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艺作为乡村文化IP打造上,目前需从工艺品生产加工终端向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延伸,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如乡村手艺IP标识打造,需发掘梳理传统手艺世代相传历史,明确其地方独特性,发掘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内容和样式,打造符合当代语境、有血有肉的匠人形象,实现物出有故、见物见人,产生认同感和吸引力。又如乡村手艺衍生品布局,需加强环境氛围等特色场域建设,围绕乡村手艺开发文创旅游、美食、主题民宿等。可加强乡村手艺IP形象相关的农副产品、礼品等设计销售,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乡村手艺产业生态,形成自身循环系统,使乡村手艺作为文化创意发挥赋能作用,促进乡村农产品、手工产品、旅游等相互带动,发展互联网带动下的乡村手艺新经济。

(摘编自《人民日报》潘鲁生《守望乡土润泽生活》)

材料二:

日前,抖音在江西景德镇正式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扶持对象包括国家认定的“大师”级手艺人,也包括大量普通的传统手艺人和创新型手艺人。根据该计划,抖音将利用短视频直播和平台优势,通过流量扶持、费用优惠、官方培训、专属运营活动、直播基地服务等多项举措,助力传统手工艺传播发展。

手艺也称“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

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种类繁多的工艺制品大量挤占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不少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以切实可行的方式“看见”传统工艺,大力扶持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此次抖音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切中了传统工艺亟待支持和保障、亟须被更多人“看见”的现实。而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参与扶持传统手艺,本身也得益于手艺天生具有适合视频和直播传播的特点——不仅可以精确展现作品细节,还可以直播作品制作过程,高清大屏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诚如专家所说,“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价值既体现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上,也体现在制作过程和工艺历史等背后的故事里。”

(摘编自郭海英《以什么方式更好地“看见”手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生活中就地取材发展的副业多是费孝通认为的“有该原料的乡村工业”。
B.尽管乡村手艺源远流长,其传承却在各种工艺制品的巨大冲击下不容乐观。
C.乡村手艺本身蕴含的文化和生态价值,使得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得以重新振兴。
D.围绕乡村手艺开发文创旅游、美食、主题民宿等属于其衍生品布局的具体实践。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商打破了空间距离限制和信息封闭的现实,使得中西部乡村手艺优势被激发。
B.工艺品生产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意义重大。
C.手艺具有传统特质,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包含较强的历史传承和民族风格特点。
D.凭借抖音的扶持计划对传统工艺的助力,有可能更好地了解手艺人群体。
【小题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手艺与电子商务等结合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点。
B.乡村手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文化创意。
C.乡村手艺生产有助于重建村落生产生活互助传统。
D.乡村手艺亟待支持和保障,并被更多人“看见”。
22-23高三上·天津红桥·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态之美

吕伟超

今天人类面临的无穷困境,使得我们会轻率地把工业社会的原罪归结为“技术之蛇”的诱惑。殊不知,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危机,罪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对科学技术无节制、无道德的滥用。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意义,经济的转型升级,还要有赖于对“适当技术”的正确使用。

技术的“适当性”要从一国一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中去规定。一般说来,技术应当具有中庸的品格,它是温和的,其在提高生产率、促进增长的同时,并不会强烈地改变自然生态。比如同样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杂交水稻技术因其温和而被认为是“适当的技术”,而转基因技术因其对自然生态具有强烈改变的倾向而不被认为是“适当技术”。还有适当技术应当具有“可反悔性”,即一项技术在投入应用的初期,可能很难预料它对自然生态造成的损害,而一旦损害发生,事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救济手段,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比如在开发清洁能源时,小水电就比核能更加具有“可反悔性”,因为一旦发现为开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事实,可以通过拆除水坝、恢复原状而达到修复生态的目的。但核电站一旦发生泄露等事故,我们就很少有反悔的机会了。另外,适当技术应当是合乎生态美学而不是工业美学的,因为美是整个自然生态和谐平衡法则的一种外观表现。符合生态美的技术,必然是亲和自然而不是违反自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工业社会象征的摩天大楼,其墙体的玻璃幕墙强烈地反射了太阳光,乃是不按照“天然本质”和“美的规律”设计出来的产物,而浙江永嘉农民在稻田里套养田鱼的传统农业技术,则是符合生态美学的“适当技术”。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然和谐,又能体会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生命潮涌、大道流行的生态之美。

在工业社会里,当时尚界把亮闪闪的金属片和复古草裙融为一体的时候,很难说我们对美的理解是更敏锐了,还是更迟钝了?在一个追求速度和讲求技术的社会里,美成了人为制造出来的消费品,而不再是心灵对自然的投射。如果我们想恢复对美的本真理解,把工业美学还原到生态美学,就要放弃对速度和技术的过度崇拜,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有更多的闲暇、更舒展的心灵去欣赏自然之美。遗憾的是,这种亲和自然、重视生态的思想旨趣和审美情趣,在近代以来,从被蒸汽机、技术主义支配下的“可操控的自然”里迅速退隐,有节制的生活也演变成了放纵的狂欢。

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使我们有更多的闲暇、更舒展的心灵去欣赏生态之美。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生态危机既是科学技术的危机,也是人的危机。
B.凡是适合生态美学的技术就是适当的,反之就是不适当的工业美学。
C.适当的技术是温和的、中庸的,必然是不违反自然生态的。
D.放弃追求速度和技术,我们就能与自然和睦共处。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推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立足实际,提出了“我们不能否定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意义”的论点。
B.“适当技术”““技术之蛇””、“听取蛙声一片”引号的作用依次是突出强调、特殊含义、直接引用。
C.如果我们恢复对美的本真理解,把它还原到生态美学,重视生态的思想旨趣和审美情趣,那么我们对美的理解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D.选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清晰透彻。
E.只有适当地使用技术,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我们才能走出工业文明的泥沼,迈向生态文明的“美丽新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的喜爱。《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歌词方面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别董大》新词部分吸纳了古风元素,使之与经典名篇相结合。作为一种青春的文体,此类作品多有欠成熟之处,但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诗词面临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借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回顾诗歌体制演进的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三是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除了诗意配图(视频)、歌舞表演、场景再现外,还可以补充诗歌背景。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广泛影响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摘编自辛晓娟《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文化类节目能受大众喜爱,主要原因是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
B.《经典咏流传》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这对诗词当代化有深刻意义。
C.“古风体”就是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所形成的一种青春的文体。
D.诗词只要能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就可以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篇从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评析入手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吸引力强。
B.文章善于条分缕析地分析问题,如第二段中用“首先”“其次”来标明论述条理。
C.文章结尾段表达了对传统诗词的信心,认为它若能完成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那么,它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D.文章论述“传统诗词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时运用了例证法,理据结合,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的瑰宝诗词能得到新的应用及传播,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B.节目内容与多种传播形式互动的创新之举,助力《经典咏流传》节目赢得了更为
广泛的受众。
C.有了《经典咏流传》体现出的文化生态,才有了在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诗歌体式“古风”体。
D.无论面临怎样的文化生态,诗词只有不脱离时代需求,不忽视大众审美,才不会失去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艺术创作在风格创新观念更迭的发端之初,总不免带来思想震荡和文化思考,遭到质疑,甚至是被断然拒绝。“小冰”的诗,虽然有意象的排列组合,但生硬的拼贴之感让它们经不起仔细品味、琢磨。说人工智能的艺术尝试有点粗糙、稚拙,并非文艺批评家和读者没有包容的气度。人工智能诗歌、绘画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问题。因此,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和“创作行为”,无法以人类艺术的标准简单加以赏析与评价。

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却难以模拟这一过程中人的情绪和创造。“小冰”写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并不理解自己的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探索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无法达到愉悦审美的效果。

当然,经过反复学习人类艺术,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有着越来越精准的了解和判断。而人们除了对人工智能诗歌、绘画进行艺术品质鉴别之外,或许还面临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开发与人类脑力、学习能力、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比如,人工智能在做部分替代人类体力与脑力工作的同时,如何拥有人类自身丰富的精神活动?毕竟,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原本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类智能。

有人将人工智能学习框架下所形成的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回望人类艺术发展历史,摄影技术诞生后,由技术所达到的精确写实能力,曾经让画家深感“绘画艺术末日”的到来。于是画家另辟蹊径,以现代先锋艺术的多种风格尝试,创作大量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也诞生出众多现代派艺术大师、艺术创作因突破写实主义技巧而发展出更为多元的风格。同时,摄影艺术受抽象派艺术启发,也逐渐形咸新的风格。也就是说,摄影与绘画实现了良性互动。那么,人工智能艺术与人类艺术能不能展开类似良性互动?人工智能是否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未来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注】①“小冰”:一种人工智能写诗系统。

(摘编自赵丽瑾《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材料二:

2019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夏语冰”是以写诗闻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介绍,它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的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人工智能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它要学习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此外,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人工智能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们?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的直觉。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不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争执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拉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毫无疑问,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艺术引发的震荡、思考和质疑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这是符合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的。
B.“夏语冰”的学习过程印证了材料所述“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
C.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取代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无法拥有人类丰富的精神活动,它只是为了更好发展人类智能。
D.目前人工智能创作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人类智能的敌人,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工智能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这与人工智能作品无法以人类艺术标准简单地加以评价有关。
B.摄影技术的产生,迫使人类艺术创作突破写实主义,从而诞生出现代主义作品;人工智能艺术的诞生,也可能引发人类艺术新突破。
C.人们之所以能够被人类艺术作品感动,是因为人类艺术创作具有人工智能创作无法比拟的优点,体现了人类真正的尊严。
D.一个画家,如果只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只会模仿别人的风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他就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险。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不是根据社会环境和表达目的创作,而是根据艺术风格创作。
B.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人精神生产力获得解放并自由发展的手段。
C.人工智能“小冰”谱出的音符虽然美妙,却很难动人。
D.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人类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情感方面。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5】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艺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