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三: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四: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二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四“‘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便跳槽改行。
【小题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小题3】结合上面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21-22高一上·浙江嘉兴·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1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杜交圈”打造“学习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小题3】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历史题材剧创作进一步跑偏——“戏说剧”“穿越剧”短暂红火,随后一大批“宫斗”题材剧以远较历史正剧更猛烈的势头蜂拥而上。从“权谋文化热”到“宫斗热”,历史题材剧创作领域这一不良制作趋势亟需引起业界的深切关注。

历史题材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根植于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影响渐大,网文书写日益走俏,历史叙事的表现内容发生了从正史到稗史的巨大转变——正史叙事每对应着传统历史小说写作,稗史故事则主要出自网络改编。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也从以帝王谋臣之间的“权谋之争”过渡到后宫嫔妃的“爱恨纠葛”,由此形成了“历史正剧——传统历史小说——正史——大说——权谋——朝堂——帝王——恢宏阳刚”等多项同构,向“宫斗剧——网文——野史“小”说——后妃——宛曲阴柔”等对应联系的转变。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以来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母本来源,借助互联网的浩大声势与传播优势,改变了传统文学版图与文学的规定性。文学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播接受方式,包括审美接受效果,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学重在“悦志悦神”的美感效应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网文阅读的“官感满足”带来的“爽感”不由分说地异军崛起,显示了媒介之变所引发的艺术之变,也直接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畸变。2013年的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和2017年的《大秦帝王之崛起》播出遇冷恰是历史正剧式微的有力印证。

从“权谋”到“官斗”,历史剧故事内容趋向窄化的现象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大多数历史正剧成了“帝王剧”而宫斗剧则进一步窄化为“后妃剧”或“帝纪剧”。稗史化、私语化的宫斗剧少了史实制约,也决定了该子类型精神格局的狭小。“表现谁”不只是内容或对象问题,还联系着创作者的历史观:谁创造了历史?是抱定英雄史现还是坚持人民创造了历史?创作者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帝王、英雄与人民的关系?这既是唯物史现的根本关切,也应是新的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历史刷中的具体体现。

其实,历史剧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为“权谋”或“宫斗”为主的面貌,而是与大众趣味相联系的市场选择逐渐使然。历史剧在叙事上的优势又为这种市场选择提供了基础。尤其是“权谋”与“宫斗”内容,都擅长强情节、快节奏,戏剧张力几乎与特定朝代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斗争越紧张激烈,剧情越好看。反过来,历史剧要“有戏”,似乎就越需要挖掘并依赖这些内容。与历史正剧相比,宫斗剧在叙事上更具优势:嫔妃之间的攻计联盟、心计手腕与情感心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依次展开,戏剧事件与人物关系更容易编织起紧迫的冲突,远较叙事结构相对松散的家庭伦理或都市情感剧更有便利与优势;与职场剧、谋战剧等类型剧相比,在表现人际之斗的“纯粹”“集中”“扎实”“范围”及“分量”上,也更胜一等。

然而,叙事优长、新媒介传播优势都不能等同于精神内涵与文化理念的创新,有时反而是逆向而动的,即作品技巧越高妙、情节越抓人,伪装性就越强,影响也越负面:如有的作品借助历史影像一再着力美化封建帝王与后妃,不断渲染封建等级制度与人身依附关系;再如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命运的价值立场,在无形中鼓吹了庸俗成功学等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宣扬封建腐朽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步观念以及中国现实主义诗文传统也相去甚远。

(摘编自2019年8月《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影响逐渐显著,引起了历史题材剧创作的类型演变。
B.近年来传统文学版图与文学的规定性出现改变,网络文学成为电视刷的母本。
C.文学创作要“表现谁”不仅是内容或者对象问题,还决定了创作者的历史观。
D.“权谋”剧的戏剧张力与权力斗争密不可分,斗争越紧张激烈,剧情越好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述了历史正剧是怎样逐步式做的。
C.第四段论证了历史剧不良创作趋势和与大众趣味相联系的市场选择的关系。
D.本文指出历史题材剧创作领域不良趋势的社会根源,说理透彻,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媒体影响日益增大,传统文学重在“悦志悦神”的美感效应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
B.媒介之变引发艺术之变,直接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畸变。
C.群剧精神格局狭小,其主要原因是该子类型创作的稗史化、私语化,缺少史实制约。
D.历史题材剧创作领域出现的不良趋势,无形中鼓吹了庸俗成功学等不健康的价值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成为霸屏的弹幕。9月3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留言刷爆朋友圈,无数网民以此缅怀抗日战争英烈。

②崇尚英雄的洪流在网络中汇聚,致敬英雄的举动也在现实中上演。祖国没有忘记你们,谢谢你们!志愿军烈士家属、退伍军人成为航班上的重要客人,机组人员通过广播向他们表达敬意。长大后,要和爸爸一样守护祖国。”“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在《开学第一课》中的一句话,为少年儿童播下争做帕米尔雄鹰的火种。

③这些片段在令我们动容的同时,也在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④在历史长河中,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赴难,用鲜血捍卫正义,用生命换取和平。在岁月静好的年代,每一个平安顺遂的日子里也有人在默默付出,为我们负重前行。

⑤今天,学习英雄,成为英雄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已是中华儿女戮力同心的目标。

⑥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情怀强化历史责任。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烈士无畏、殉为家国的崇高情怀,也是我们强心壮志、勇往无前的灯塔与坐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唯有赓续先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气概,以冲锋的姿态和无畏的勇气,担负起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⑦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风范滋养浩然正气。在中国,有一种胸襟,叫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帮助亿万中国人远离饥饿。在中国,有一种担当,叫吴孟超。他用双手,让16000多名肝胆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他们耗尽毕生精力,只为让人民体味到医食无忧的感受。国士已去,风范长存。如今,时代中的年轻人在大师精神、国士风范的影响下,苦练本领、磨练意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

⑧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信念坚定奋斗意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时期,无数英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对远大理想的坚贞。在他们心中,信念是力量之源,是行动之基,是激励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真理。现在,新征程已启航,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都是史无前例的壮举。我们迈出的每一步,攀登的每一个高度,都需要将英雄的信念,化为自身精神之钙,强心壮体、勇往向前。

⑨9月8日,是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一周年的日子。2020年,我们以国之名向在与疫情殊死较量中的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今天,我们再以英雄之名向他们宣誓:我会成为你!

(摘编自王欲然《致敬英雄,成为英雄》,人民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尚英雄、致敬英雄的行为不仅仅出现在网络中,也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B.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华儿女英雄辈出;在岁月静好的年代,英雄相对较少。
C.“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的话,鼓舞少年儿童成为“帕米尔雄鹰”。
D.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儿女应向英雄学习。
【小题2】下列适合作为“以英雄之风范滋养浩然正气”论据的一项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C.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④~⑨段的论证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