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1)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退而与万章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1)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是非之心,智之        端:发端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       要:显要
B.不夺不                         餍:满足             文胜质则                         史:浮夸
C.是以所如者不               合:符合             行者有志                         强:勉励
D.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忍耐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尖草
B.退而与万章徒序《诗》《书》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其身也
D.未有仁遗其亲者也                                 内自虚外树怨于诸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C.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②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小题6】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2-23高二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史记》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无恒产而有心者    恒心:守道不变的善心
C.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二者的关系是在施的基础上有”。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其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南面临A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F供G有本H而能I图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民者必明此之要”中的“长”的意思与《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意思相同。
B.“莫善乎先虚其内”中“乎”的意思与《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的“乎”的意思不同。
C.“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中“百姓”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百姓”意思相同。
D.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多发现百姓的优点,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治理他们;还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忠诚而有信义,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小题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行有不(通“惬”,愉快)于心,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那么,就)馁矣。
B.宋人有(通“悯”,忧虑)其苗之(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长而报之者。
C.今日(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D.(通“颇”,偏颇,不正)辞知(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
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
【小题4】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小题5】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