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有删改)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中和”“太和”“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实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者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①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种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使其成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有删改)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物。
B.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儒、道长期共存,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可能就没有儒、道、佛融合。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它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小题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少私寡欲、质朴无华,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儒家的人生观,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有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有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小题4】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22-23高二上·山东东营·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希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可见,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起码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无非因为乡村只代表了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置身都市喧嚣时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回望。由此展示的只是一个想象的乡村,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生活在乡村之中仍然能够写出田园诗的诗人。比如陶渊明,他既是一位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同时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但是事实上,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好,他根本无法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和他的家庭,更难以借此过上体面的生活。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乞食》诗,谈到自己去邻居家要饭的情景,即“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由此,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也就是说,他们情感上回望乡村,理性上又拒绝回归乡村,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回望对象的乡村直接搬到城里。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在此,所谓的乡愁,最终就以园林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表现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城中村”。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原因之一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二: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是时间的一种积淀,它需要具体的空间来承载,乡愁随着游子所处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乡愁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写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共是八个空间。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互相生发,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互为依存。没有时间,空间就是虚泛的。反之亦然。

乡愁形成的原因很多。或是独在异乡。如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的情景,因此就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佳节尤甚。或是归期难定。如唐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所描述的比王维那一首还要凄凉:不仅背井离乡,而且归期难定。或是家乡变了。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是:从军六十五载,好不容易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亲人都不在了,自己仍然没有归宿感。

可见乡愁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由于时间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记忆中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

国外也有学者讲到乡愁形成的原因。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自然地理学》中讲道:“据说山区的空气是乡愁,特别是瑞士人乡愁的原因,因为瑞士人如果来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听到其民族歌曲时,就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当人们不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时因此而死。”康德的话表明,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乡愁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概括地讲,都是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与空间异质。

(摘编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B.乡愁有典型的理想性质,中国传统文人田园诗之美,是对并不美丽的原乡的审美表达。
C.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是少见的身在乡村而能写出田园诗的人。
D.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诗人展示的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想象,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会有乡愁。
B.农耕民族与游牧或商业民族故乡观念的有无浓淡决定了土地对他们生存的约束。
C.乡愁的产生以人离开故乡为前提,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理论并不矛盾。
D.两则材料虽分别从文化艺术和文学地理学不同角度探讨乡愁,但都谈到了乡愁产生的原因。
【小题3】关于“城中村”的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村”是既能满足中国传统文人的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其乡愁的变通方法。
B.“城中村”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沟通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是乡愁的物化形式。
C.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的都市营造园林。
D.中国传统文人将体现审美记忆的乡愁借“城中村”置入当下,使乡愁对象如在眼前。
【小题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5】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诗中乡愁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小题1】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 “平等青” 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在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源于人民的劳动和生产,发展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传统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随着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濒临灭绝或退化变异的状况。

从目前来看,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成熟、学科体系不健全、基本概念表述不全面、传统运动项目的挖掘和保护不科学、特色体育文化村寨开发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人民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人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过于追求现代化的运动项目,阻碍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人民在传承云南民族体育文化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性,很多人眼中只看到了外国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优越性,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过多地选择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价值的理解,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失去了原有的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云南从古至今就以她的“美丽、丰饶、神奇”显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天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更应该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旅游业的规模,与沿边地区加强旅游合作,特别是结合各民族的体育文化节,制定各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周”、民族体育文化宣传月"。如借助傣族“泼水节”的赛龙船、放高升,白族“三月街”的赛马,纳西族的东巴跳等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与周边国家、地区、民族加强交流。在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民共同参加民族体育盛事。同时在民族体育盛事中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如瑶族的绣球、毽子,佤族的木鼓、鸡棕陀螺等,这些民族体育用品可以制作成民族体育文化产品,这样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应抓好机遇,大力向沿边国家、地区宣传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展现云南民族体育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貌,同时也成为云南体育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为云南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传播、发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带一路”建设是幸福路、必由路,云南是重点门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敲门砖,是搭建政治互信、文化互通的桥梁。因此,云南省应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开展文化交流、旅游资源开发和品牌塑造研究,通过多种渠道打开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往世界的大门,让全世界都认知与了解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摘编自金南何茂玉林聪《“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济基础的云南民族体育文化源于人民的劳动和生产。
B.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失去原有的体育文化价值,是因为很多人对其缺乏认识。
C.把瑶族的绣球、毽子等民族体育用品制作成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D.为云南旅游事业注入新活力,需要向沿边国家、地区大力宣传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其发展的现状。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东西方体育的优劣,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失去价值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列举多个民族体育文化产品,阐明了民族体育文化有一定发展潜力。
D.文章就“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做了较全面的论证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
B.民族体育文化得不到重视,传承的意识淡薄,因此制约了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C.极具特色的云南民族体育活动,扩大旅游业规模,加强了与沿边地区的旅游合作。
D.“一带一路”建设,为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多种渠道通往世界提供了机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