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黄灿灿的太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照在雪地上,花花点点的。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难怪扳船的老艄公说,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搭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陈旅长接着侧过身问张培:“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他好好休息。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英勇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西北,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咸榆公路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陈旅长望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

那个队前讲话的人,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战士们都瞅河西的大山。有些个战士,站起来又坐下,像是要说什么。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

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前卫部队向西挺进,准备渡过黄河,将读者带入到解放战争的特定年代中。
B.选文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同时也突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
C.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丝毫没有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夜兼行去保卫延安,展现出高昂的斗争精神。
D.战士们渡河动员会上的吼声和黄河的浪涛声汇聚一起,掀起保家卫国的巨大浪潮,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人激动振奋。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陈旅长之口,以较多笔墨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同时也为读者解惑队伍火速渡河,驰援延安的原因。
B.小说语言通俗朴实,但叙述描写上极具匠心,比如人物对话、叙述描写多用短句,特别符合军人简洁干脆的说话风格和紧张的战斗氛围。
C.陈旅长形象立体、丰满,作者既通过言、行正面刻画他坚定刚毅的一面,又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D.小说善于以特有的环境烘托人物,围绕战争来展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小题3】小说多次出现自然环境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22-23高一上·吉林通化·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在拉萨

李迪

我采访期间落脚的梨子寨,几乎家家都开了农家乐。我走在街上,默念着一个个充满喜庆、温馨意味的店名:幸福人家,姐妹饭店,阿雅民宿……真切地感受到十八洞村旅游业的兴旺。

一个极不寻常的店名映入眼帘,让我很是好奇。

走进店里的时候,一位大妈在洗小鱼。见我进来,她忙停下手里的活儿,用毛巾擦着手:您想吃点儿什么?

我说,饭已经吃过了,想跟您聊聊。

跟我聊聊?哦,想起来了。您住在阿雅家,是来写十八洞村的。

我笑了,我们的谈话自此开始——

我这个人向来心大,爱说“没的事”。不管遇到多大的难,一句“没的事”就过去了。可是,那一年发生的事,却让我接不住了。

我问,什么事?

不是一件,是三件!

先是我家的一百多只羊一夜之间全死了。这是我家的命根子啊,就指着卖羊过日子呢。羊是得病死的,只能埋了。那天天都黑了,我还守着埋羊的地儿,不想回家。每天赶羊上山,它们一路吃着草,每一声叫,都是那么暖人。谁能想到,一夜之间就都没了!

接着老杨病了。在床上一躺几个月,吃喝拉撒全靠我。看病,吃药,打针。大夫说,整场病下来要四五个疗程,准备钱吧。我喂老杨吃饭,他两眼转着泪,说,羊没了,我病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说,没的事,有我在,这日子就能过下去。一个粑粑掰两半儿,给你大的。

家里有三头耕牛,我偷偷卖了一头。

老杨还在病中,第三件事跟着来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我日夜盼望的——我的独生儿子英华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要去上海读书。这是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来祝贺,我却笑不起来。

英华读书我是最上心的了。我们这辈人没好好上过学,孩子一定不能再耽误了。以往卖羊的钱,除了过日子就是供他读书。英华很懂事,成绩一直是第一名,还当了班长。知道家里困难,从不乱花钱。

英华考上了大学,我愁得睡不着。最后,我偷偷把两头牛都卖了。

英华知道了,拉住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说,没的事,你放心去上大学,妈有办法。

耕地的季节到了,没有了牛,我买了一台便宜的手扶旋耕机。这铁家伙本地人叫铁牛,一百五六十斤重。我弄不到山上去,就把它的部件拆开,一个一个装进背篓,分几次背上山。装不进背篓的大块儿,就扛在肩上往山上爬。

终于运完了所有的零部件。我顾不上歇息,抹抹汗,一件一件组装起来。一试,通通通!行啦!

我边听边想象那情景。一个老妇,一台铁牛,一面山坡。通通通!通通通!震耳的机耕声响彻山谷……

唉,到底年纪不饶人了。干了不一会儿,腰酸胳膊疼,汗珠也淌进眼里,要耕的地却还没有尽头。我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眼泪就流下来了。

牛没了,羊没了,老伴儿在床上,儿子在远方。

想到这些,我放声大哭。我要在山上把眼泪哭干,回家就不能再哭了。

哭累了,我又把铁牛拆开,用背篓背下山。我早出晚归,背着铁牛上山,下山,终于把地耕完了。

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我不知道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十八洞村开发旅游了。水泥路进村了,水电上山了,手机能收微信了。公家把青石板路铺到家门前,又给装修了房子,改造了卫浴,村子焕然一新。农家乐开起来,游客像采花的蜜蜂一样飞来了。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家也摆上桌椅,开起了餐馆。我再也不用上山耕地,坐在家里就挣钱了。老杨的病也好起来,能给我打下手了。

英华说话就要毕业了,我几次在梦中听见儿子回家的脚步声,急忙穿衣起来,开门一看,满天的星。

有一天,我接到儿子的电话,他说,妈,我不回家了,毕业后要去西藏支教。

我一惊,半天说不出话。

妈,请你们原谅我!现在咱家和十八洞村的人都脱贫了,生活都过好了。可咱不能忘记,国家还有很多贫困的地方需要支援。学校招募援藏支教志愿者,我第一个报了名……我辗转反侧,一夜没睡。

第二天一早,拨通了英华的手机。孩子,妈想通了。政府帮咱十八洞村脱了贫,咱不能光想着自己。十八洞村的人,心要像十八洞一样大!没的事,家里有妈在,你放心去吧!

英华到西藏后,分在拉萨一家儿童教育学校,教那些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娃娃。拉萨海拔高,刚开始不适应,头疼,没觉。现在跟当地人一样了。不但走路不打晃儿,都可以跑步了。一去的时候,语言不通。有个孩子说要上厕所,他听不懂。孩子一急,把自己的裤子拉下来比划。现在,他已经教会了孩子们说汉语,自己也学会藏语了……

说到这儿,我看见她的眼圈儿红了。

唉,英华今年都小三十了,我们老两口惦着他的婚事。刚开始急得不行,现在也想通了。婚事就随他自己去吧,或许找个藏族姑娘,身体健康,两个人恩爱,我们也高兴!

她站起身,走到晒台的青石板上。每天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她总要站在那儿,遥望远方的山。

山的那头就是拉萨。

我想去拉萨看看他,也不知道我这把老骨头行不行……

我不由得又看看她家的店名,那是刻在一大块厚木板上的——爱在拉萨。

(节选自《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妈给生病躺在床上的丈夫喂饭,丈夫“两眼转着泪”,这一细节通过表现老杨的软弱,使大妈的形象更为饱满。
B.文章从一个普通农妇的生活切入,以小见大,把十八洞村脱贫“蝶变”的故事在读者面前铺陈开来,写得真实感人。
C.本文善于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大妈遇事总爱说“没的事”,英华讲援藏支教的道理,都与他们的身份极为相符。
D.本文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主人公叙事与作者叙事穿插叠现却不紊乱,反而具有很强的“在场感”。
【小题2】作者一开始觉得店名“极不寻常”,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店名?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大妈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精神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新的信念(节选)

丁玲

儿子们带回一个不平常的消息:有人要来找她谈话了。这一定是老太婆的行为引起的。金姑担心地握着奶奶的手,奶奶安慰她。

“孙女儿,不要怕!你想还有人比鬼子更凶的给我罪受么?世界上最难受的事也尝过了,就是下地狱也不怕了,还怕什么?”

消息总有一点使人不安,她一生中从来就没有过什么人来拜访。但这一夜并没有妨碍她的睡眠,她不大在乎这些。

第二天果真来了两个妇女,一个穿件同她一式的短衣,另一个穿一身军装,头发都剪了,都很年轻。老太婆不客气地把她们请到屋子里。

“您不认识我,我可老早就认识您了,我听过您两次演讲呢。”

“演讲”这词她不懂,她不高兴地“唔”了一声。

“听说您到过日本鬼子那里,您说的都是您亲眼看见的啰?”

老太婆的颜色变和气了,她想:“呵!原来是打听消息的。”她就又滔滔不绝地述说起来了。

她们耐心地听着,等有了空隙才插话:“唉,我们跟您一个心思呢,我们也恨死了鬼子,只想多邀些人去当兵,好替同胞报仇,只是我们没你会说话。你加入我们的会吧。我们这会就是讲这些道理给别人听,还做一些打日本鬼子的事……”

老太婆不等听完便喊她的孙女儿:“金姑,她们是来邀我们入会的,你说好不好呢?”但她并不听回答,转头向客人说道:“我不懂那些,你们要我,我就入,我也不怕你们骗我,我三个儿子有两个上了游击队,一个入了农会,我再入一个会也没有什么。不过,我入了,我孙女儿也得入。”

妇女会自从有了老太婆,组织马上扩大了,她天天四处邀人,别人看见她也在里边,一邀便答应了。于是她们开始做很多工作。老太婆在精神与体力上都似乎年轻了一些。

她们要开一个大会,庆祝游击队三个月来的胜利,同时又是三八妇女节。这天,老太婆领着西柳村几十个妇女去开会。有些抱着孩子,有些牵着孩子,她们已经不是老谈孩子,她们欢喜谈自己所负担的工作。一大帮子人一道走,也不觉得困乏。

会场里已经到了不少人,有很多认识的,她们老远就招呼她。一种新的感觉稍稍使她有一阵不安,似乎是羞惭,实际还是得意。人慢慢增多,老太婆看见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呵,原来她们有这么多人啊!

开会了,有人在上边演讲。老太婆注意地听,没有一句废话,谁能够听了这些话不被感动,忍得住不管国家事情呢?

后来他们要她上台,她听到这样的邀请,说不出的羞愧和为难。她颤巍巍地在一阵掌声中走上台。只看见密密杂杂的人头,挤到了远处的墙根,那些脸全仰望着她。

“我是一个被日本鬼子糟蹋了的老婆子,你们看……”她勒起袖子,听到台下传来一阵怜惜的声音,“你们就怕了么,这算得了什么……”她残酷地描述她受辱的情形,不顾惜自己的痛苦,也不顾人家心伤,她巡回望着那些人的脸,全是一些苦脸呀!于是她叫着:“你们别怜惜我,你们怜惜你们自己,保护你们自己。你们今天以为只有我可怜,要是你们不起来堵住鬼子……天呀!我不要看你们同我一样受苦。我到底老了,可是,你们都年轻呀!难道你们是为了受罪,为了给鬼子欺侮才投生的么?”

千百个声音痛苦地响应她:“我们要活,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家!”

她负载了那千百个声音的痛楚,感到被什么压住了似的。她只有一个思想,她愿意为了这些人的生命幸福而牺牲自己。

“我爱你们,像爱我的儿子一样,我愿意为你们去死;但鬼子并不是只要我一个,他还要你们,要很多很多的地方。你们只有自己救自己,你们要活,就得想法活呀!……我的儿子,以前连出门我也舍不得,现在可都上了游击队呀!在游击队里说不定有一天会被打死的,但不上就死得更快呀!只要你们活着,把鬼子赶跑,我就死个把儿子也上算,我会记得他的,你们也会记得他的,他是为了大家呀……”

她的话像一个开了闸的泉源,脑子也不懂得停顿。

她的激昂慢慢地衰弱下来,她站不稳,嗓子嘶哑了,叫不出声音来。可是台下不断地鼓掌,他们要听她说话。

人头的海随着声音的波涛摆动着,像大海上的巨浪,最后,老太婆用尽力气叫出了六个字:“我们要干到底!”

于是更大的声音,像暴风雨中潮水打在岸上似地回答她。

她倒在来扶她的人肩上,凝视着台下热烈的骚动。她感觉到了什么是伟大,她慢慢地将目光从人头上往上移,在广漠的蓝天上,她看见了光明。眼泪模糊了视线,然而这光明,确是在她的信念中坚强地竖立起来了。

一九三九年春天,于延安马列学院

(有删改)

文本二:

西行漫记:一九三八年中译本序(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红军的经验所供到的一种客观信念,就是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农民大众——是革命游击战争中不可征服的力量。我记起毛泽东向我说过一句话,因为毛所预测的许多事,现在已变成真实的历史,所以我把这句话再重述一遍。他说:“红军,由于他自己的斗争,从军阀手里,争得自由,而成了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反日义勇军从日本侵略者的手里夺得行动自由,也同样地武装了自己。中国人民如果加以训练,武装,组织,他们也会变成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的。”

毛泽东再三重复地说,为了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其他一切都要由这统一和决心来决定。只有中国人民自己能够使中国打胜;也只有中国人自己会使中国失败。

一九三八·一·二十四   上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有人要来找老太婆谈话开头,既设下悬念,推进了情节发展,也表现了老太婆的坚强勇敢和孙女金姑的胆小怕生。
B.文本一写老太婆领着几十个妇女去开会,她们有些带着孩子,但并不老谈孩子,欢喜谈负担的工作,她们有了新的生活信念。
C.文本一结尾,老太婆拼尽力气演说,倒在来扶她的人肩上,她从台下热烈的骚动,看到了伟大的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D.老太婆和毛泽东的身上都展现出了革命精神,文本一重艺术性,有完整的故事、生动的描写,文本二讲究真实性,语言简明。
【小题2】小说是如何塑造老太婆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小题3】这两个文本都以信念为主题,请归纳出妇女群体、毛泽东各自信念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师傅的行为艺术

肖遥

我爸张师傅年轻时有个怪癖,就是讨厌一切装饰品。那个年代并不提倡佩戴饰品,衣服上除了纽扣,再没有别的。可是,张师傅连纽扣也讨厌,在我的印象里,张师傅只穿厂里发的那种拉链工作服,简单方便。

张师傅会给孩子们订杂志,买很多小人书。我们最喜欢的是小人书上的古装美女,临摹她们的项链、耳环、发簪。画这些的时候,因为匮乏与渴望,我们简直想象力爆棚。画着画着,摘两朵地雷花,挂在耳朵上当耳环,照着镜子臭美几分钟。几分钟后,要么地雷花掉了,要么张师傅瞪着眼睛气呼呼地出现了。

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人们崇尚简朴实用。尽管张师傅的审美观有时代因素,但这并不影响他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我们小的时候,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张师傅把一盆扁竹花放在窗台上,撑起画板,铺开纸笔,开始画画。院子里种了很多花,他偏偏就选了一盆扁竹花。清晨,扁竹花还是一个花苞,等他终于画出轮廓的时候,再一抬头,花瓣已经张开了,等他染好颜色的时候,花已经完全盛开了,还伸出一丛鹅黄的花蕊。也怪周围邻居们,这个过来看看,那个过来瞅瞅,还搭讪几句张师傅还会画画啊。张师傅就跟他们吹几句牛,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张贴的电影海报、校报的插画都是我画的。这么说着,抬头一看,眼前的花和手中画的花又不一样了,只好重起一张草稿……那天,那盆花,张师傅画了十几遍。

那时候,家里的米缸是用废报纸捣碎化成纸浆糊的,其他人家的米缸外面贴的都是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画,只有我家的米缸上贴着张师傅画的画。看到我家米缸上的画,邻居们请张师傅给他们画。因为那次遭遇了扁竹花的戏弄,张师傅在邻居们的鼓舞下拓展了戏路,开始画山水画。画的是他带我们春游路上看到的山山水水。和传统山水画中点景的亭台楼阁不同,张师傅画的山水画里点景的是电线杆或拖拉机。越来越多的邻居请张师傅画米缸,于是,我们那栋楼上的邻居都用上了有着拖拉机和电线杆的山水画的米缸。

张师傅从大山沟调回城里以后,生活节奏变快,就再也没有时间画画,直到我和姐姐相继大学毕业,张师傅退休。退休后10年间,张师傅自己办了个小型的机械加工厂。那些年,机械行业整体衰退,逐步让位于信息产业。所以,张师傅其实一直在一个夕阳产业里奋力挣扎。厂子除了安置一些下岗职工,缴了些税,基本没挣钱。而且比起从前在单位做总工程师的时候,张师傅办工厂的那10年操心多了。他这个厂长,平时就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看谁手慢些他就自己上手,看谁车零件出错率高他就自己动手,看扫院子的扫得不干净他也抄起扫把自己扫,久而久之,他其实就是工厂里领头干活的勤快的老头儿。

我对我姐说,张师傅如果退休后不办工厂,而是继续画画,如今他也成画家了。这样说其实挺功利的,因为张师傅当年就是热爱办工厂,就好像如今的许多年轻人想开一间咖啡屋一样。那种心心念念,可能就是现代人寻寻觅觅的自我。想来,自我未必就非要冲着时代逆流而上,或者和现状背道而驰;自我,不过是通过完成自己热爱的事而成全的——通过走过的路、翻过的山、克服的困难,生长出一个新的更丰满、更完整的我,就像办工厂这件事对张师傅的成全。

张师傅60岁铺开宣纸画画的时候,和他同龄的学院派画家已经开始画逸笔山水和文人画了。张师傅学习能力超强,飞快地掌握了画画需要的所有技法,然而,他的画里好像总缺了些什么。他画的花鸟画太蓬勃、太甜腻了,就好像画家画的是清茶,他画的却是一杯白糖水。可是,现在谁还喝白糖水呢?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张师傅的画显然阳气过于充沛了。

如今张师傅画的山水已然没有了电线杆和拖拉机,但是他画的山,一看就不是那种清清静静像住着神仙的所在,也不是学院派画家笔下的枯棚茅舍,而是山风呼啸、层林尽染,中间还开着几户农家乐的山。因为从来没有出世之心,所以他的画烟火气很浓。人家画的是云烟,他画的是炊烟,即便临摹,他也能把云深不知处临摹成白云生处有人家

张师傅对生活始终保持着机警和热情,所以不论游戏规则如何变化,他都能快速适应。如果非要说欠缺,他可能一直欠缺艺术家所谓的那种与现实的纠结、对抗、叫板。他从来不愁肠百结,所以他的画里也没有那种萧索孤寂。生活对张师傅来说,就是一辆战车,他驾驭着这辆车,或者被这辆车拖着,身不由己也罢,呼啸前行也罢,根本来不及悲悲切切。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当口儿,张师傅正在临摹齐白石的公鸡。齐白石画的是农村里那种扑扇着翅膀、贼精贼精的鸡,张师傅画出来的却像一个精神抖擞、整装待发的厂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师傅画扁竹花一事,富有波澜,充满了意趣,既表现了张师傅追求完美的精神,也起到了吸引读者的艺术效果。
B.“这样说其实挺功利的”,这句话带有些许调侃的意味,体现了“我”和“我”姐对张师傅开工厂的做法很不理解。
C.文章用许多精辟的语句来评价张师傅的行事风格,比如,“我”对张师傅开工厂一事的看法,深刻地体现了文章主题。
D.文章叙述的是“我”爸爸的事情,但全文却以“张师傅”这个称呼来叙事,这样安排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形象。
【小题2】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张师傅的行为艺术”,为什么还要叙述张师傅办工厂的事情?这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在讲述张师傅画画一事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此手法谈一谈张师傅画作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