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 讲 究

熊荟蓉

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大年初一,三亲六眷都来拜祭。可直到中午十二点,姑妈和姑伯还没来。一向讲究的他们,咋会忘记这个老礼啊?我问母亲。

“他们家出大事了。”母亲对我耳语,“隆达被人举报贪污受贿,正在接受调查……”

“啥?不可能!”我愣住了,“他们家一向那么讲究!”

“我早就说那是穷讲究!”母亲用鼻子哼了一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隆达是我姑妈何玉梅的女婿。姑妈其实是表姑妈,是我父亲姑妈的独生女。就因为幼年时与我父亲订过娃娃亲,我母亲就一直说她有狐媚气,到老都刻薄她。我却很欣赏这个为人处世很讲究的姑妈。

那年,姑妈的儿子雪松得了小儿麻痹症,因治病家里债台高筑。请拜年客时,姑妈就用绿豆丸子代替肉丸子,炒的也是素菜,但色香味俱佳。莴笋丝上放一朵胡萝卜花,黄瓜片点缀几粒枸杞,炸藕片用青菜叶托底……我觉得悦目爽口,母亲却说:“穷讲究!”

在母亲眼里,姑妈一家人都是“穷讲究”。姑伯是个收废品的,姑妈只是个小裁缝,但逢年过节,他们一个穿深蓝色的中山服,一个穿绛红色对襟小袄。表妹清莲扎着好看的羊角辫,表弟雪松系着绣有字母的围巾。母亲常撇着嘴说:“以为自己是大户人家啊?穷讲究!”

姑妈家连黑白电视机都卖掉给雪松治病了,但简单的家具擦拭得清光闪闪。姑伯所收的废品,都分门别类放在后院的一个凉棚里。姑妈家的菜地里,不仅有蔬菜,还有两丛竹子、一树梅花。

那年春节,我们提着两瓶罐头给姑妈拜年,姑妈给我们拜年却带来两个书包。蓝色劳动布书包是给我的,碎花布拼接的书包是给妹妹红霞的。红霞如获至宝,抱着姑妈又亲又啃。

母亲为了讲硬气,给别的亲戚家小孩的压岁钱是五角,却塞给清莲和雪松每人一块钱。一块钱在当时可以买一斤多肉呢!姑妈走后,母亲戳了红霞一指头:“别整天背着这破布书包瞎蹦跶,为你这个书包,妈花了一块钱啦!”

可红霞解下书包后,却在里面发现了一块钱,我也在我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块钱。肯定是姑妈趁我们不注意还回来的。母亲摇着头叹道:“都快穷得舔灰了,还在讲究个啥呀!”

父亲背地里对我说:“你姑妈有句口头禅,白来的食不归家。做人,就要像你姑妈一样,不贪财,讲骨气!”我当时虽小,却能体会父亲对姑妈的好感。因为我也非常喜欢表妹清莲。

清莲与我同班,别看模样清秀文弱,钢笔字却写得遒劲有力,读起书来字正腔圆,为人还特别坚持原则。有次考试,交卷时,我想瞟她一个答案,她给了我一个杏目圆瞪。

清莲高考时一举夺魁,成为我们县的第一个女状元,邻里乡亲都来送恭贺。清莲身着碧绿旗袍,头戴粉色花冠,宛若荷花仙子。她微笑着向来客行鞠躬礼,以两筒“状元饼”答谢。

这“状元饼”是姑妈用面粉、红枣、花生仁烤制的一种小酥饼,莲花镶边,中间印有“状元”二字。用粉红蜡纸将十个酥饼封为一筒,大红绸带系花。可讲究啦!

“女状元送状元饼”的消息见报后,状元饼从此风靡全县。姑妈和姑伯后来开了家食品加工厂,专卖状元饼,雪松还开了家状元饼网店。

再后来,清莲嫁给公务员隆达。隆达的职位不断攀升,四十岁不到就当上了副市长,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市长人选。谁知就在这节骨眼上,被人举报了。

午宴上,亲友们谈到隆达,大多跟我一样,坚信他没事。当过私塾先生的二叔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隆达身边有清莲,不可能有事。”

调查结果,连省纪检委的调查员都惊讶,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账目清楚、清正廉洁的官员。隆达因此被评为“全市廉政先进人物”。

我们是在电视上看到隆达的。他说:“我夫人清莲有记账的习惯,我们家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分门别类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大大小小的账本,有一百多个。她常说,白来的钱,不归家……”

这回,连我母亲也颔首赞许:“还真讲究!”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一俗语评价隆达,说明母亲认为他不是没有贪污的可能,母亲之所以这样认为,某种程度上与她对姑妈的偏见不无关系。
B.考试交卷时,“我想瞟她一个答案,她给了我一个杏目圆瞪”,这里不仅表现出清莲从小就具有清廉的品质,也使得后文叙述她清白做人更加真实可信。
C.谈到隆达被举报一事,二叔引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与他曾经的身份相契合;而母亲的口头禅“穷讲究”,则反映了母亲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D.小说塑造隆达这一形象,既是为了突出姑妈一家始终坚持的“穷讲究”这一生活原则、做人准则的积极影响,更是为了弘扬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正能量。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姑妈和姑伯直到中午十二点还没来拜祭亡父开篇,采用倒叙手法,不仅收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并且自然引出下文的一系列情节。
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有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我”为线索人物贯穿全篇,使小说的叙事结构流转自然。
C.小说最后写隆达上电视,虽出乎意料却合乎情理,因为上文对隆达已作了大量的铺垫,如“我”的质疑、众人的深信不疑、父亲的正面评价等。
D.小说结尾母亲赞许“还真讲究”,与此前母亲一贯评价姑妈“穷讲究”形成鲜明对比,母亲认识的转变,对凸显小说的主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小题3】小说紧扣“讲究”一词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对母亲口中的“穷讲究”以及生活中姑妈的“穷讲究”,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题4】小说中人物的命名往往颇有讲究,请探究作品中以“清莲”为姑妈女儿命名的用意,并从课文或课外名著中择取一例,作具体说明。
22-23高三上·江苏连云港·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拼命搔头皮。

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他双眉一锁,回头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有删改)

文本二: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示众》正是一篇“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的小说吧。但这样说,又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为随着小说写作实践的发展,小说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对人物个性化性格刻画的放弃,甚至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就是说,鲁迅是有自己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思维(包括艺术思维)方式的,他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形态(特别是生活细节)有极强的兴趣和高度敏感——这是一个文学家的素质;但同时,他又具有极强的思考兴趣与思想穿透力,他总能达到从现实向思想,从现象到精神,从具象向抽象的提升与飞跃——这正是一个思想家的素质;而他又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形象记忆的能力,因而总能把具象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鲁迅的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而《示众》正是以强烈的象征性而成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的中国象征化的先锋小说,如果要追根溯源,是不能忘记《示众》的:它可以说是20年代的中国实验小说、先锋小说。

(摘编自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读〈示众>》)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     
A.小说用白描的方式叙述了一个近乎无事的悲剧,在对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中表达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B.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群体民众在精神上的庸俗无聊、冰冷可怕。
C.“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从听觉到味觉,又转到触觉,写出了死寂环境中的一丝生气。
D.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示众”,大家都不明所以,一个个失望而回。只有车夫为了生计在默默地奔跑,他们是社会的曙光、希望。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不同的小说里都塑造过看客形象,如《示众》里当路过的车夫跌倒时同声喝彩的人们, 《祝福》中那些热衷于将祥林嫂失夫丧子的不幸作为谈资的人。
B.秃头、赤膊红鼻子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嘴张得像一条死鲈鱼的瘦子、吃馒头的猫脸、弥勒佛似的圆脸胖大汉等,作者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暗含了主观感情。
C.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抨击的“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一样,因空虚、无聊而消费别人的痛苦,以此满足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
D.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群像”和“共性”展示了看客世界的各个侧面,重在表现看客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无聊和内心的麻木、愚昧。
【小题3】《示众》首尾使用了“反复”的场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端午节

鲁迅

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而且不但说,的确也盘据在他脑里了。他最初说的是都一样,后来大约觉得欠稳当了,便改为差不多,一直使用到现在。

他自从发现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到许多新慰安。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有时也疑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所以瞒心昧己的故意造出来的一条逃路,很近于无是非之心,远不如改正了好。然而这意见总反而在他脑里生长起来。

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北京首善学校的讲堂上: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利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思想言论举动丰采都没有什么大区别……便是学生团体新办的许多事业,不是也已经难免出弊病,大半烟消火灭了么?差不多的。但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

散坐在讲堂里的二十多个听讲者,有的怅然了,或者是以为这话对;有的勃然了,大约是以为侮辱了神圣的青年;有几个却对他微笑了,大约以为这是他替自己的辩解:因为方玄绰就是兼做官僚的。

而其实却是都错误。这不过是他的一种新不平;虽说不平,又只是他的一种安分的空论。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总长冤他有神经病,只要地位还不至于动摇,他决不开一开口;教员的薪水欠到大半年了,只要别有官俸支持,他也决不开一开口。不但不开口,当教员联合索薪的时候,他还暗地里以为欠斟酌,太嚷嚷;直到听得同僚过分的奚落他们了,这才略有些小感慨,后来一转念,这或者因为自己正缺钱,而别的官并不兼做教员的缘故罢,于是就释然了。

他虽然也缺钱,但从没有加入教员的团体内,大家议决罢课,可是不去上课了。政府说上了课才给钱,他才略恨他们的类乎用果子耍猴子;一个大教育家说道教员一手挟书包一手要钱不高尚,他才对于他的太太正式的发牢骚了。

喂,怎么只有两盘?听了不高尚说这一日的晚餐时候,他看着菜蔬说。

可是上月领来的一成半都完了……昨天的米,也还是好容易才赊来的呢。伊站在桌旁脸对着他说。

你看,还说教书的要薪水是卑鄙哩。这种东西似乎连人要吃饭,饭要米做,米要钱买这一点粗浅事情都不知道……

对啦。没有钱怎么买米,没有米怎么煮……

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方玄绰不费举手之劳的领了钱,斟酌还些旧债,却还缺一大笔款,这是因为官俸也颇有些拖欠了。

然而政府竟又付钱,学校也就开课了。但在前几天,却有学生总会上一个呈文给政府,说教员倘若不上课,便要付欠薪。这虽然并无效,而方玄绰却忽而记起前回政府所说的上了课才给钱的话来,差不多这一个影子在他眼前又一幌,而且并不消灭,于是他便在讲堂上公表了。

但是差不多的事实又发生了,政府当初虽只不理那些招人头痛的教员,后来竟不理到无关痛痒的官吏,欠而又欠,终于逼得先前鄙薄教员要钱的好官,也很有几员化为索薪大会里的骁将了。惟有几种日报上却很发了些鄙薄讥笑他们的文字。方玄绰也毫不为奇,毫不介意,因为他根据了他的差不多说,知道这是新闻记者还未缺少润笔的缘故,万一政府或是阔人停了津贴,他们多半也要开大会的。

他既已表同情于教员的索薪,自然也赞成同僚的索俸,然而他仍安坐在衙门中,照例的并不一同去讨债。至于有人疑心他孤高,那可也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他自己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所以这一端是非其所长。而且他是不敢见手握经济之权的人物,这种人总是一副阎王脸,将别人都当奴才看。他因此不敢见,也不愿见他们。这种脾气,虽然有时连自己也觉得是孤高,但往往同时也疑心这其实是没本领。

大家左索右索,总自一节一节的挨过去了,但比起先前来,方玄绰究竟是万分的拮据。到了阴历五月初四的午前,他一回来,伊便将一叠账单塞在他的鼻子跟前,这也是往常所没有的。照旧例,近年是每逢节根或年关的前一天,他一定须在夜里的十二点钟才回家,一面走,一面掏着怀中,一面大声的叫道,喂,领来了!于是递给伊一叠簇新的中交票,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色。谁知道初四这一天却破了例,他不到七点钟便回家来。方太太很惊疑,以为他竟已辞了职了,但暗暗地察看他脸上,却也并不见有什么格外倒运的神情。

怎么了?……这样早?……伊看定了他说。

发不及了,领不出了,银行已经关了门,得等初八。

他坐下,眼睛看着地面了,喝过一口茶,才又慢慢的开口说,向不相干的亲戚朋友去借钱,实在是一件烦难事。我午后硬着头皮去寻金永生,谈了一会,他先恭维我不去索薪,不肯亲领,非常之清高,一个人正应该这样做;待到知道我想要向他通融五十元,就像我在他嘴里塞了一大把盐似的,凡有脸上可以打皱的地方都打起皱来,说房租怎样的收不起,买卖怎样的赔本,在同事面前亲身领款,也不算什么的,即刻将我支使出来了。

方玄绰低下头来了,觉得这也无怪其然的,况且自己和金永生本来很疏远。他接着就记起去年年关的事来,那时有一个同乡来借十块钱,他其时明明已经收到了衙门的领款凭单的了,因为死怕这人将来未必会还钱,便装了副为难的神色,说道衙门里既然领不到俸钱,学校里又不发薪水,实在爱莫能助,将他空手送走了。他虽然自己并不看见装了怎样的脸,但此时却觉得很局促,嘴唇微微一动,又摇一摇头。

然而不多久,他忽而恍然大悟似的发命令了:叫小厮即刻上街去赊一瓶莲花白。

他喝了两杯,青白色的脸上泛了红,吃完饭,又颇有些高兴了,他点上一枝大号哈德门香烟,从桌上抓起一本《尝试集》来,躺在床上就要看。

那么明天怎么对付店家呢?方太太追上去,站在床面前看着他的脸说。

店家?……教他们初八的下半天来。

我可不能这么说。他们不相信,不答应的。

有什么不相信。他们可以问去,全衙门里什么人也没有领到,都得初八!他戟着第二个指头在帐子里的空中画了一个半圆,方太太跟着指头也看了一个半圆,只见这手便去翻开了《尝试集》。

我想,这模样是闹不下去的,将来总得想点法,做点什么别的事……伊终于寻到了别的路,说。

什么法呢?我‘文不像誊录生,武不像救火兵’,别的做什么?

你不是给上海的书铺子做过文章么?

上海的书铺子?买稿要一个一个的算字,空格不算数。你看我做在那里的白话诗去,空白有多少,怕只值三百大钱一本罢。收版权税又半年六月没消息,远水救不得近火,谁耐烦。

他又要看《尝试集》了。方太太怕失了机会,连忙吞吞吐吐的说:

我想,过了节,到了初八,我们……倒不如去买一张彩票……

胡说!会说这样无教育的……

这时候,他忽而又记起被金永生支使出来以后的事了。那时他惘惘的走过稻香村,看店门口竖着许多斗大的字的广告道头彩几万元,仿佛记得心里也一动,或者也许放慢了脚步的罢,但似乎因为舍不得皮夹里仅存的六角钱,所以竟也毅然决然的走远了。他脸色一变,方太太料想他是在恼着伊的无教育,便赶紧退开,没有说完话。方玄绰也没有说完话,将腰一伸,咿咿呜呜的就念《尝试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节)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看,还说教书的要薪水是卑
②也很有几员化为索薪大会里的将了
③他着第二个指头在帐子里的空中画了一个半圆
A.鄙:读音是bì:骁:意思是勇猛,不可替换为“枭”;戟,意思是伸开。
B.鄙:读音是bǐ;骁:意思是勇猛,可以替换为“枭”;戟,意思是伸开。
C.鄙:读音是bǐ;骁:意思是蛮横,可以替换为“枭”;戟,意思是刺激。
D.鄙:读音是bì;骁:意思是蛮横,不可替换为“枭”;戟,意思是刺激。
(2)下列有关方玄绰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员向政府索要拖欠的薪水,作为教员一员的方玄绰却从不去讨债,因此,他以其他教员陷于物质的“世俗”中,而自视孤高。
B.当晚餐的菜只有两盘,方玄绰对太太发起了牢骚,表现出他对社会问题是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的,对自己不加入索薪深有悔意。
C.“文不像誊录生,武不像救火兵”,意思是做眷录生也不会,做救火兵也不能,方玄绰如此贬抑自己,表现了他的气恼和绝望。
D.方玄绰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是“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动了心,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
(3)在中国的传统里,端午节有屈原,有粽子,有龙舟。屈原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粽子是纪念屈原的传统美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鲁迅的《端午节》中这些都没有,为什么还要以“端午节”为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4)“他喝了两杯,青白色的脸上泛了红,吃完饭,又颇有些高兴了,他点上一枝大号哈德门香烟”,这样的方玄绰让你想起《呐喊》中的哪个人物?分别举例分析他们的相似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舍弃

宁量

刘仁树,村里人称谓他老刘,可年龄并不大,才50多岁。老刘是一个厚道、安分守己的好人,但平时喜欢看书,当然看农业养殖、种植等方面的书,每次到城里会到书摊前转一转。妻子务农,一女一子都在念大学。

老刘那年在离村庄较远的峡谷山坳里花费几10万元钱办了一个兼种植的养殖场。刚好山是自家的责任山,田地是自家的责任田与自留地;有一口2亩多生产队一直荒废的水塘,被老刘租来养鸭、养鱼;沿着长满茂盛灌木和杂草的山坡盖了一排10间共200多平米的简易房。同时,也办理了相关手续。养了30头猪,100多只鸭子,50多只鸡,投放了2000多尾鱼苗。畜禽粪是相当好的有机肥,猪粪鸡粪种水果、种作物,鸭粪喂鱼;反过来作物又可以作为畜禽的绿色饲料,循环利用。

经过2年的努力,老刘有了不菲的收获,每年收入稳稳当当,夫妻俩满脸春风,子女俩有了老爸的养殖场在学校用钱才有了“大手大脚”。

村子里有些人嫉妒了。暗中向政府投诉,说是养殖场污染环境,要求取缔。

开始一拨是普通的乡镇干部来做思想工作,夫妻俩不同意取消养殖场,老刘的妻子又哭又闹,又是骂,她的撒泼终于撵跑了乡镇干部。

这次马副镇长亲自出马,放话了,“老刘,我知道畜禽粪是相当好的有机肥,但是新农村美丽建设是上面的政策,是形势,是政治任务!”

“老刘啊,你们夫妻俩想想看,我们乡镇干部经过研究,如果你同意取消养殖场,镇政府给予补偿1万元”“否责强制执行,用推土机推!”马副镇长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

无奈,夫妻俩经过商量决定,在取消养殖场的调解协议书上签字。那些畜禽按打折慢慢处理。

时值寒冬。被人取笑的蒙羞和财产损失的痛心像毛毛虫爬过老刘的浑身,让老刘坐立不安;养殖场的扫尾事还要处理,老刘走在路上,双脚像灌铅似的,几棵树木像秃了顶,枝头上有几枚黄叶在寒风中晃动,仿佛就要坠入山谷。

夫妻俩躺在床上。妻子说:“这段时间市场畜禽价格飞涨,鸭子原来每斤卖15元,现在涨到了每斤21元,一只小小的鸭子需60多元”,妻子叹气道,“如果养殖场的100多只鸭子还在那就可以卖……”老刘劝妻子忘了过去,说:“事后想想,我们也有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猪栏没有及时打扫和清洗猪粪,没有及时填埋畜禽粪。”老刘说,年过后到工业园区的工厂里打工。

年初,老刘已找到一家电池厂看管污水处理的工作。夫妻俩吃住在厂里,每月6000多元工资。时间一晃,在厂里工作已有1年多了。

某天,厂长老板笑着对老刘说:“老刘,给你加工资要不要?”

“给我加工资不要,我是傻瓜呀!

老板眼睛向污水处理池瞄瞄,诡秘地说:“他们都在黑夜里偷偷……”老板很含蓄。

老刘已明白了,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是这样的为难事、苦差事啊,真是无缘无故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容我考虑一下,跟家里人商量再决定吧。”

老刘回家与妻子讲,老板叫我把污水偷排到江河。老刘说,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是“断子绝孙”的,不像畜禽粪。老刘的妻子这次也通情达理,说这抹良心的事不干,宁愿省吃俭用,反正孩子大学已毕业,有工作了。

老刘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眉头一皱,红着脸说:“是为了那天事,辞职?”

“不是,不是的。”老刘急忙说。

“其实,你好好干,今后每月可以拿到8000多元。”

“准备回老家开民宿。现在有了振兴乡村、扶持乡民的好政策,回乡创业正是时候!”

“那也是啊,政府很重视振兴乡村的工作。好吧,老刘,那预祝您民宿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春天,百花齐放,桃红柳绿,阳光明媚。老刘夫妻俩走在乡村道路上。

(选自“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采用铺叙手法,从投入、规模、经营种类等方面介绍了老刘养殖场的兴旺景象,意在为下文描写老刘和妻子不愿舍弃养殖场做铺垫。
B.老刘花费巨资兴办的兼种植的养殖场,有相关手续且经营合法规范,之所以被镇政府取缔,主要是因为收益颇丰后引起了村子里有些人的嫉妒。
C.小说篇末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象征了老刘夫妻回乡创业的美好愿景,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描写老刘夫妻的创业经历,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选取典型事例来反映客观现实。
【小题2】请以老刘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以“舍弃”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