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梅新林教授提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问世于前“新红学”时期,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若从理论创新的前沿与质量而言,则显然应该纳入“新红学”范畴,甚至较之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的“新红学”更为前沿(当然,提出这一看法,其实已经把“新红学”等同于现代红学了)。不过,胡适等创立“新红学”时,没有将批评的矛头对准王国维,而是针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梅教授认为,像王国维这样超越时代的学者、作家以及作品、思想,固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也会带来很多困惑,因而不知如何在时代中进行安置,所以胡适对其避而不谈,也可以理解。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回避,一方面是时间因素,可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的时间过早,是在1904年发表,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在1916年发表,所以找时间相对靠近的对象来商榷,这是习惯的做法。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商榷与对话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归根到底说,索隐和考证其实都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都是在小说外寻找现实的本事。王国维没有涉及小说的本事问题,胡适等人就不便与王国维展开对话。而索隐派毕竟也在进行本事研究,故而双方可以进行商榷,这样的商榷也是有价值的。

考证派“新红学”后来是以胡适和俞平伯的成果为早期代表,梅新林教授评价“新红学”时认为应该从“历史的批评”“艺术的批评”“思想的批评”这三个层次来评价研究文艺作品,并得出结论:胡适的批评偏历史,俞平伯的批评偏艺术,而王国维的批评偏思想,如果三者合一,那么“新红学”的面貌就会很全面,可望达成一种研究范式的突破。

关于如何进行三位一体的批评,笔者认为应该避免那种简单的叠加。无论历史学、文学还是思想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这才有可能达成文学、历史学与思想研究的有机融合,甚至达成研究范式的突破。

百年“新红学”,其主流是历史学的考证研究,但恰恰是历史学的研究,更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历史化的考察,也就是说,首先要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而不是把事件和人物抽象出来加以静态的、凝固化的考察,因为即使《红楼梦》有本事、真人可以考索,也需要分析其经过种种转变而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至于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则要在观念史和社会史双重脉络中加以梳理,揭示小说中的思想倾向与之发生的张力。

说到对其文学的研究,现在大家提倡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很容易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这种分析的最大问题就是非历史的态度,是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例如《红楼梦》中关于丫鬟的肖像描写非常稀少,用趣味主义来解释,会认为这是作者的留白艺术,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大的想象余地(其实也有学者这么分析了)。笔者认为,对丫鬟肖像描写的忽略,是因为《红楼梦》基本立场并没有超越时代和社会因素,作者大体采用贵族视角进行叙述(尽管曹家本身不是贵族),对丫鬟基本上是忽视的。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就是不断地将研究对象历史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精髓。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放在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重新定位《红楼梦》,我们的研究格局就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摘编自詹丹《以历史化态度推进红学的发展》)

材料二:

本事,应限定在真人真事和真实情境之上。准确地说,是限定在作家所历、闻并参考的原本之事上。目前看来,古典本事批评主要包括索隐、影射、考证三派,所谓“穿凿附会与忘记文学之为艺术”的错误,以索隐、影射最为突出。索隐派专事于“探求隐藏在小说作者与故事情节背后的本事,以据此阐释小说文本的‘微言大义’”。这些解读虽提出“分身法”“合身法”等方法,但多建立在拆字猜谜、牵强附会的基础上,学术成分极低。影射研究实亦政治性的、道德性的索隐研究,多有硬解、曲解之嫌,“好像一切文艺作品统统不过是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事的‘黑幕小说’的翻版或变种而已”。所以, 无论影射还是索隐,都成为古典考据学略有难堪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

那么,以胡适、俞平伯等考证派红学(“新红学”)为代表的本事批评是否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呢?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因为胡适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则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过,胡适的考证也终究只是考证:他仅感兴趣于作者身世与版本问题,对于思想与艺术之阐释,甚至不愿承认为“红学”成果,故其《〈红楼梦〉考证》被认为“失之过于粘滞,没有予艺术创造以应有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以此而论,仅满足于史实考订的考证和索隐、影射并无本质区别。考证派有“考”无“释”,虽掌握较多原型史料却无力以此为基础对对象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亦因此,俞平伯晚年对自己的“新红学”研究几乎全盘否定。

(摘编自张均《转换与运用:本事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梅新林教授看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属“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其理论创新与质量,比胡适、俞平伯等人的“新红学”更为前沿。
B.分析《红楼梦》所涉及的本事、真人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的过程,属于红学中历史学的考证研究的范畴。
C.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需要将作品置于观念史和社会史的双重脉络中进行梳理,揭示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观念史、社会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D.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红楼梦》的文学特性,容易陷入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遮蔽对历史、意识形态的诊断,导致文学内化于历史。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受到了胡适等考证派批评,说明一切学术论争发生在研究时间接近、研究目标一致而结论却针锋相对的不同派别之间。
B.对作品进行文学研究,不应该提倡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而应注意作者认知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C.红学研究的索隐派、影射派之所以处于难堪的境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是因为其故意穿凿附会而忽略作品的文学艺术特征。
D.胡适只关注《红楼梦》作者身世及作品版本问题,却轻视对作品思想与艺术的阐释,未能对其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故其研究价值应打折扣。
【小题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介绍梅新林教授对于红学研究中胡适与王国维、蔡元培的学术关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
B.材料一在介绍梅新林教授关于“新红学”评价研究的三个层次以及假设三个层次融合出现的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三者有机融合的方法。
C.材料一有破有立,既谈到“新红学”研究若干派别的局限性,又阐述了红学研究需要历史化的观点,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研究方法。
D.材料二首先确定“本事”的外延,然后分析“新红学”研究的三个派别在本事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术角度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评价。
【小题4】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红学研究的“历史化态度”的理解。
【小题5】“新红学”研究有弊端但也有价值,其价值何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上·江苏连云港·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小题1】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无别。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许多艺术家都是不太切实用的人物。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人所特有的企求。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标志设计中传统吉祥图形元素的融入
中国传统吉祥图形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它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沉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
现代标志设计是由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媒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以图形传达信息,它的表现手段是利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并将这一视觉符号中的内容 、信息、观念传达出去,影响观者的态度、看法和情感,从而树立品牌形象。作为沟通的媒介,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出于追求美好、祈求吉祥平安的目的,将传统吉祥图形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这是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
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吉祥符号的出现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吉祥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先民们对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以为是魔鬼侵入体内作怪,于是创造出他们认为魔鬼害怕的形象,作为保护神,于是,图腾出现了。 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甚至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形象,原始人最初将图腾当作祖先崇拜,然后将图腾认作保护神,继而有了图腾符号、图形等。这一点与当今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容,其中包括吉祥物、象征图形等,在形式上是多么接近!因此把传统吉祥图形运用到现代标志形象中更能体现企业的文化意蕴。
几千年来,传统吉祥图形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们驱恶除害,求吉祈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的愿望,是其他文化艺术的开端。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地心存向往,因而传统吉祥图形蕴含的意味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适用于现代标志设计。
传统吉祥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吉祥图形的借鉴,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继承。借鉴不是对传统的重复,而是以“设计”为主的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吉祥图案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把传统吉祥图形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的表达中,使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的语言因素相结合,使标志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特色,这样必定会使我国的现代标志设计焕然一新,更具魅力。
(节选自《艺术百家》,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现代标志设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标志设计是用一种特殊图像组成的大众传媒符号实现其以图形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的。
B.为了树立品牌形象,现代标志设计利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并将其内容 、信息、观念传达出去,以影响观者的态度、看法和情感。
C.作为沟通的媒介,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化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D.只有将传统吉祥图形结合到现代标志之中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吉祥图形具有鲜活生命力”原因的一项是(     
A.传统吉祥图形起源于图腾,其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甚至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形象。
B.传统吉祥图形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C.传统吉祥图形表达了人们驱恶除害,求吉祈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的愿望。
D.传统吉祥图形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是其他文化艺术的开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吉祥图形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更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
B.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C.传统吉祥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吉祥图形的借鉴,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继承。
D.传统吉祥图形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中,使标志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特色,将使我国的现代标志设计焕然一新,更具魅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遗的构成要素为技艺、工序和原料。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的生存智慧和宇宙哲学,也滋生出相应的造物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是物质,是造物制度及“物”背后的“美”和“用”。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采取“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策略方针,逐年加大对非遗的舆论推广和资金扶助力度,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较数十年前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在购买力增强的同时有意识地回望传统,并将这样的审视、自省和关注传递出去,传承下去。

“去传统化”审美习惯逐渐被改变,新的“审美革命”正在潜伏和孕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群众眼中“乡土”的、“偏离时尚”的、有“底层”感的、被摒弃和漠视的文化遗存,再次获得认同,在人们逐渐回归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中找回曾经的位置。个体劳动,尤其是凝结了手工和审美价值的劳动、作品和观念比此前任何时候都得到尊重,劳动价格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展成为大势所趋。这使得在过去不受重视的文化性劳动变成了一种表演,甚至艺术品。劳动价值的提高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刺激技艺的拥有者频繁而持续地生产、复制和创造。时代和传统带给他们的红利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昂,以至于“传统”的继承者们一改从前漠视的态度,持续高强度、高效率地从先辈遗留的制度、规则、秩序和文本中,吸取价值、提炼意义、巩固方法,以产出更多、更吸睛、更炫技的产品,这为“非遗制造者”提供了市场基础和生产动力。

消费生产力在人们对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好奇心”中迸发。消弭了阶级桎梏和特权的民众,对“物”与“美”的执着占有欲前无旧例;先人在农耕文明时代就开启的“物以致用”的智慧,正大面积觉醒和复苏。非遗商品开发者正在为非遗商品化寻找更多合理性。商品市场的富氧化,资本的膨胀,受众的年轻化时尚化,使非遗的概念加速异化,由最初对人权平等以及个性化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认同等“源代码”的解读,衍生出时代性、功能化、生活化的新语境。消费刺激下的“非遗市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形式光怪陆离,非遗被符号化规模生产,却内涵短缺,质量参差不齐。这给非遗商品的产业格局、市场份额和受众体验以消极影响。

尽管波涛汹涌的商品浪潮将非遗保护推上了一个新堤岸,非遗产品的开发依然有拓展空间。非遗概念的普及率数据可观,但大众对于非遗的关注点在较为浅层的部分。这导致两种结果,一是非遗产品素材和表现形式肤浅化,人们对非遗领域中的普通素材喜闻乐见,但对具有深度内涵的非遗文本难以理解或喜爱;二是劳动成本低廉、技艺水平平庸的产品与技术密度大、审美价值高的产品销量呈两极分化。非遗产品设计开发者需要加强文化储备,融入身后这片传统,在设计中彰显开放与多元的文化精神,拓宽产品的意义和价值。

消费者对非遗产品品质的追求还在与日俱增,市场的选择也将净化非遗产业的空间和生产链。通过审美革命和商品经济促进非遗保护,成人之美,以物为用,物尽其用,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雯影《经济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有的可通过“物”来体现,但非遗保护的是造物制度及“物”背后的“美”和“用”。
B.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非遗文化遗存成了“乡土”的、有“底层”感的代名词,遭到了摒弃和漠视。
C.随着劳动价格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展,个体劳动在现代社会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D.非遗概念的加速异化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市场、资本、受众,尤其是生产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仅分析了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原因及对策。
B.文章从国家政策、观念更新、市场变化及未来发展等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C.文章第四段在肯定了消费的刺激作用后,提及了非遗市场、生产等方面的消极状况。
D.文章中以“浪潮”“堤岸”等语言,形象地概述了非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状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不仅有意识地回望传统,而且将这样的审视、自省和关注传承下去,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家采取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策略方针。
B.新的“审美革命”正在孕育,人们逐渐回归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一些曾被冷落的文化遗存获得了人们的再次认同,找回了自己曾经的位置。
C.“传统”的继承者们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吸睛、更炫技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便是时代和传统带给他们的前所未有的高昂红利。
D.非遗发展中出现的产品素材和表现形式肤浅化以及销售端的两极分化状况,需要开发者提升文化素质和更新设计理念予以改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