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B.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C.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D.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C.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D.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就能维护国土完整。
【小题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5】在《劝学》中,荀子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的两个比喻引出了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意在从正面说明什么。
22-23高一上·山东滨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盂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牧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B.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D.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小题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人君子者,通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孙叔敖一合于楚,而封十世。李斯积功于秦,而卒被五刑。尽忠忧君,危身安国,其功一也。或以封侯而不绝,或以赐死而被刑,所慕所由异也。

孔子曰:自季孙之赐我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顷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乎二子之赐,丘之道几于废也。

楚昭王召孔子,将使执政,而封以书社七百。子西谓楚王曰:王之臣用兵有如子路者乎?使诸侯有如宰予者乎?长官五官有如子贡者乎?昔文王处丰,武王处镐,丰镐之间,百乘之地,伐上杀主,立为天子,世皆曰圣王。今以孔子之贤,而有书社七百里之地,而三子佐之,非楚之利也。王遂止。夫善恶之难分也,圣人独见疑而况于贤者乎是以圣贤罕合谄谀常兴也故有千岁之乱,而无百岁之治。孔子之见疑,岂不痛哉!

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昔者江水出于岷山,其始也,大足以滥觞。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唯下流众川之多乎?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子路而出,改服而入,盖自如也。孔子曰:由,记之,吾语若:贲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也;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夫仁者好合人,不仁者好离人。故君子居人间则治,小人居人间则乱。君子欲和人,譬犹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择人在其间。

(选自《说苑·杂言》,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A人B独C见D疑E而F况G于H贤I者J乎K是L以M圣N贤O罕P合Q谄R谀S常T兴U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刑,文中指我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前期说法不尽相同,后期指笞、杖、徒、流、死。
B.千钟,千钟的粮食,指优厚的俸禄。钟,可以作为量器,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
C.“子路趋而出”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奋于行者,伐也”与“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李斯都对自己效命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有的封爵十世,有的受刑罚,这是各自的追求和走的道路不同造成的。
B.楚昭王召见并想任用孔子,子西对此持反对意见。理由是孔子本就贤能又有有本事的弟子辅助,这对楚国不利。
C.源头的水流和下游的水流不同,到了渡口,如果不并船,不避风,是无法渡过的。孔子以此告诫子路,要注意规避风险。
D.孔子认为,人们说话要合乎要领,行动要合乎准则,孔子不认同那些浮华的、有才智但流露骄矜神色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2)故有千岁之乱,而无百岁之治。孔子之见疑,岂不痛哉!
【小题5】想要人人和睦,社会和谐美好,为什么要慎于“择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减)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B.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C.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D.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的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B.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间,故而决计铤而走险。
C.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有就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D.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再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