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且将远方作故乡

徐剑

忽然接到王蒙先生秘书的短信,邀我随王蒙先生重返伊犁参加笔会,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期待着随王蒙先生重访文学原乡,感受他当年在林则徐流放之地成为一位人民歌者的心路。此行伊犁,还心藏另一份虔敬——欲登天山,抵近老首长李旭阁中将的在天之灵,听其灵魂之声。时光荏苒,老将军已走了九载,可我深信,他的英魂仍在那拉提巡游,那是他与王蒙先生用生命抵达的地方。

远方,于一位作家,是诗的故乡;于一名军人,则是青山埋忠骨之所。夜望星空,我心生肃然,旭阁将军与王蒙先生皆为燕赵之士,一位尚武,一个从文,从京畿而出,拖家带口,先后抵达伊犁。前者守望天山南北,写就一名军人的大爱忠诚;后者则沉入苍生之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原乡。北望天山,我期待领略天山慷慨赐予老将军和王蒙先生的雄气、文气与正气。

晨曦下的天山,山岚如黛,将伊犁城装扮得犹如仙境。到达伊犁的第二天,我们随王蒙先生一起来到他曾经工作的地方。他与维吾尔族耄耋老人拥抱、寒暄,指着对方道,保养得好呀,活成天山仙翁了。落座后,他操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与老友叙旧。我伫立一侧心生羡慕与感慨,一位汉族作家与维吾尔族村民的心融在一起,成为至交,这缘于对兄弟民族历史文化、风情民俗的尊重与热爱,而这一切首先是从语言开始的,得能说到一起。随后,走进大队部民俗馆,流连于王蒙先生当大队长时的老照片前,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受,他真正与少数民族百姓融为一家人了。

初读王蒙先生的书时,我19岁,从军之地恰好是沈从文任连队文书之所。秋夜彻读,竟与书中的王蒙先生相遇,读到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手不释卷,不知东方之既白。后来我又在那个偏僻的小县城买到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那些经典的句子一直激荡于心,我常默默背诵。我彻夜通读,天将破晓时,推窗看到湘西星空如此璀璨,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星座。于是,我走上自己的创作之路,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沅水,写黔城芙蓉楼上的龙标尉王昌龄,写怀化镇、榆树湾的沈从文先生,当然更多的是写铸剑岁月。而立之年,我潜心创作三载,写出《大国长剑》,将鲁迅文学奖收入囊中。

文缘天注定。

还有另一位像王蒙先生一样的冀人,也影响了我的一生。在天山脚下,我在等他;到那拉提,我来看他。

已经是下午六点半,太阳仍挂在天山北麓,那拉提草原就在前方,巩乃斯河的湍流之声依稀可闻。17年前,我曾来过此地,随老首长李旭阁踏勘故地。冥冥之中,仿佛又见老将军纵马天山、驰骋罗布泊的英姿。

从那拉提望过去,天山南北,罗布泊,孔雀河,仍可照见军人风骨。1964年10月,身为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的李旭阁,在中国首次核试验次日,乘坐直升机飞越爆心,将一代中国军人的雄姿留在西域大漠。壮士归来,他继续参与了第二次空投核试验,并启动了氢弹试验。那一年边境形势趋紧,他挈妇将雏上天山,当时他的女儿年仅l0个月。军列朝着新疆滚滚开来,颇有点“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战云消散,老师长领兵进入天山深处,踏勘天山公路,他也像王蒙先生一样,学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1964年,王蒙先生到乌鲁木齐不久,接着去了伊犁,一去就是15年之久,而他的妻子,也追逐着夫君的脚步。

李旭阁、王蒙,两人都是冀东人氏,一个干“惊天动地”事,一个写“青春万岁”文,一武一文,以生命吟出一曲天山壮歌。

晚年的李旭阁,被炮弹震伤的耳疾复发,几近失聪。我为他作传,出版了《原子弹日记》。北戴河边,一老一少,以一块小黑板对话。话题像老唱片上的撞针,最激昂的乐章仍回响在新疆罗布泊、那拉提。2012年10月6日九点半,我站在老将军的病榻前,目睹他的血压从130渐降为0。那一刻,我冲出病房,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

所幸,还有青春万岁;所幸,那片厚土留下了壮美的风景。

那天晚上,王蒙先生站在天山余晖里,留下了一个长长的背影。目睹此景,我蓦地觉得,那个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代其实并未走远。

这边风景独好。登高望远,那拉提草原如浪般奔来眼底,那个风卷旌旗如画的年代,也向我涌来。一念相思起,一念踏马归。文章的至高境界,以冰雪为心,纤尘不染;以草木为生,处处人间烟火。那一刻,我才领悟到,在老司令员麾下的日子是一笔财富、一种命运。一如王蒙先生,他的经历和人生,对于我辈作家,是一种诗意的唤醒。我终于明白,比文学更重要的是人生,是人的经历和命运。

一只思乡鸟从头顶飞过,啾啾而鸣,秋草黄,鹰飞翔……想新疆了,想再一次回到伊犁河,像王蒙先生、旭阁司令员一样,且将远方作故乡。原来,我也有一片文学的原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接受王蒙先生的邀请,主要是想走近天山,重温李旭阁将军的足迹,表达敬意。
B.王蒙先生能操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与老朋友叙旧,这是让作者羡慕、感慨的地方。
C.文中写李旭阁将军去世的场景时,作者情绪十分悲痛,这是因为作者和他关系匪浅。
D.文中两处“所幸”意蕴丰富,分别指王蒙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李旭阁将军所做出的功绩。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接到参加伊犁笔会的邀请开篇,从“从文”“尚武”两个角度展开叙写,又在两者的交融中升华主旨。
B.文中详写了作者阅读王蒙作品时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其作品的喜爱以及王蒙的作品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C.文章在叙写两位人物时并不追求连贯叙事,而是现实与回忆相交织,截取较典型的事件片段来刻画人物。
D.文章将李旭阁将军和王蒙先生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对比,认为他们的人生经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小题3】文章画线部分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以“且将远方作故乡”为标题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2-23高一上·辽宁鞍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夜的眼睛

北方的冬天,夜幕早早便已降下,罩上寒冷的大地。大地上的人们裹得严严实实的,行色匆匆,似乎要急急赶往温馨的地方。而我,则乘坐公交赶往求学之地——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

北师大,位于新街口外大街。这是一条不算特别繁华的大街,没有大超市与大商场,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车行至此,路上只见寥寥几人匆匆急行。

公交车呼啸而过,带来阵阵寒风,翻卷着飞舞的雪花。学校两旁好多店铺的灯光都已安睡,只有几盏路灯寂寞地看着赶路的行人。整条街沉寂得连落雪的声音都能听见。簌簌的落雪声与我行走在雪地上发出的“扑扑”声相伴,让夜行的我不再孤单。走在学校东门的天桥上,脚下是来来往往的车辆。车灯闪烁的亮光,仿佛在告诉我这座城市还没有沉睡;可我却感觉两旁的街道似乎已经浅眠

突然,远处有一两个光点闪射出让眼睛惊喜的明辉。渐渐走近,才发现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后竟还有一两盏亮着的灯。灯光映照的屋内有人影晃动,应该是个店铺!我惊喜地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从店铺的挡风帘内漏出的点点灯光,在这条昏暗的大街上显得格外醒目,似乎在告诉路人,冬天的温暖就在这里!拨开帘子,走进明亮的灯光里,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便扑面而来,犹如春天的气息,扫去冬日的寒冷。放眼望去,店铺内一排排整整齐齐的书,像在列队欢迎我的到来。

这是一家小书店。面积不大,书却不少。随处可见饶有兴趣地找书或翻看的顾客,或站,或坐,或蹲。无声的静默中,别有书香浸润的温馨。一向爱书的我惊喜不已:想不到在这严寒的冬夜,在这幽寂的街旁,竟然还有这么一家可爱的小书店,摆放着好多自己想读的书!

我曾到过西单图书大厦。那里仿若书的海洋,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书,不过要从中找到心仪的书却并不容易。在这家小书店,书并不算多,而纯文学作品、教育理论专著、新出版的外文书……一本本想读的书就摆在眼前,让我喜不自胜。我急忙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轻轻打开,静静翻阅。精美的印刷,温馨的书香,早已让冬夜的严寒离我而去。

买了几本心爱的书后走出小书店。回头望去,那帘中透出的暖暖的微光依然闪烁在我的眼中……

北师大四周的小巷里,有好几个这样的小书店,朴实中蕴含温馨。从北师大校门口涌出的学生,常常留连在这些小书店中。而我,到了这样的小书店,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亲切而自在。尤其难得的是,大凡我想买的书都能从书店中找到。每每夜幕拉开,小书店的灯光便一一亮起,召唤着像我这样爱读书的人。

我从这样的书店里买过很多书。其中有《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庄子的文章很难懂,但这本书的作者王少农先生却将难懂的文字演绎得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印象深刻的还有何频的《看草》。书中写草木的荣枯,写对人生与社会的思索。那些或长或短的文字,就像都市里或白或灰的水泥林里美丽动人的盆景,既赏心悦目,又启悟人生。作者用心独到,文字隽永优雅,奇趣横生,每每令我沉迷。

从小书店读到这样的好书,常常让我喜出望外,并且愿意省下钱去买回来。回到宿舍,打开好书,慢读细品,就像在享受一顿顿饕餮大餐。一本本好书就这样在每一个静静的夜晚伴我成长,而我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像夜的眼睛一般的书店。这些书店也给了我一双夜的眼睛,让我看淡了功利,悟出了智慧,让我的头脑一天天敏锐,让我的心灵一天天丰盈。

毕业后离开北京,我依然坚持夜读的习惯。

有时在严寒的冬晚,静静的屋内只有自己轻轻走过地板的声音。搬来久违的炉子,小心翼翼地擦掉上面布满的灰尘;敲碎几根从市场上买来的环保木炭,用液化气烧红,一根一根地放到炉子上;暖气便自炉里盈盈溢出,弥漫在房间。火炉融融,温上一杯飘着热气的茶,让茶香弥散。在温暖安静的屋子里,我满怀喜悦地走近书架,像是检阅自己的士兵。白天,总是忙碌于各种各样的琐事,耳朵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声音诱惑,现在一切归于沉寂,只有满屋的书。从书架上选到手中的一本书,静静地与我相伴。融融的火炉上茶香渐渐氤氲开来,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书本上的文字便渐渐浮了上来。当我手中的书不知不觉间被炉火烤暖,当我的目光轻轻滑过一行行文字,我的灵魂便随之自由地飞翔。在这样的夜读中,诗歌悠远的意境拨弄着我宁静的心弦,散文优美的文字将我的心灵带到遥远的地方,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情节与别具意蕴的环境常常让我痴迷不已……穿过时光隧道聆听先贤的哲语,飞跃长河高山接受大师的教诲;喜悦的火苗不时跃动在我心上,酣畅的感觉常常让我物我两忘。每一本书中的文字都让浸润其中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夜读的书香与茶香,幽幽地弥漫在每个忙碌的白天过后的夜晚,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阅读的积累常常让我灵感萌生,不能自抑,于是便下笔成文,投往各地报刊。当我的文字从报刊上起飞,我的心灵也随之激昂起继续夜读的力量,而夜读的力量则不断给我增添在生活的海洋里积极进取的力量。

那些被夜的眼睛照亮的晚上,就这样给了我一双看到理想和价值的夜的眼睛,给了我无尽的动力和希望……

(取材于莫景春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似乎已经浅眠                           浅眠:比拟夜晚的街道幽静昏暗
B.美丽动人的盆景                       盆景:比喻精致而生动的文字
C.检阅自己的士兵                       士兵:比拟整齐排列的书籍
D.渐渐氤氲开来                           氤氲:形容烟云弥漫的样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夜晚冷寂的街道,意在衬托小书店温馨的氛围。
B.作者写西单图书大厦,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小书店书少。
C.作者以温暖安静的环境描写烘托自己读书时喜悦的心情。
D.作者写自己的文章发表,间接表现了夜读产生的影响力。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荞地

郭文斌

小时候,荞麦开花的时节,我和娘在荞地拔野燕麦。看着眼前灯海一样的荞花,我问娘,荞麦是粮食吗?娘说,是啊。我说,我怎么觉得它不是粮食。娘看着我笑笑说,那你说它是啥。我说,它是娘。娘怔了一下,蹲下来,放下手中的燕麦,捧住我的脸一个劲地看。我就在娘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片荞地。

现在,我在娘的坟前看到了一片荞地……

娘走的那天,雨是随着娘咽完最后一口气停的。娘被人们从炕上挪到地上,脸被白纸苫着。①我竟没有丝毫的悲痛。我在专心地给娘正相、凉尸、守丧。为的是让娘体体面面干干练练地上路。总觉得娘在某个地方藏着,总觉得娘会乘我不注意站在我身后,如同小时候娘找我吃饭我却藏在门背后或房梁上,等娘找不见又要出去找时,我却端着娘放在桌子上的饭跟在娘身后,做着鬼脸一口一口地吃。但是几个时辰过去了,却不见娘从什么地方闪出来,才知娘是真的出门了,不在家了。

天黑了,吊丧的人们一一散去。我跪在娘的身边守着娘。不顾犯忌,不时取开苫脸纸看看娘。这时的娘是那么安详,大海一样睡着,在痛苦之外,在感情之外。凉尸用的是井水,里面泡了砖,砖轮换着置于娘的两肋间;心口上用荞面圈了一个圈,里面倒着白酒。我和哥不停地添着酒,换着砖。小时候,发高烧时,娘也是这么给我降体温的。等我从昏迷中醒来,娘的脸上挂满了泪水。我的心里是多么甜啊。流着泪的娘是多么好看啊。娘啊,现在已经几个时辰过去了,你怎么还不醒来,看看儿子脸上的泪水。

夜深了,大伙让我去睡,我不肯。娘明天就要赶路,娘在这个屋里的时间仅有一个晚上,我不愿将这个晚上交给瞌睡。后来,我让哥和姐都去睡。②说不清这是不是一种自私,我想和娘单独坐坐,聊聊。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当偌大的房里只剩下我和娘时,我觉得我一下子越过了生死关界,恍惚中看见娘在时间中穿梭。我关了房门,悄悄地叫声娘,娘。但是娘却无动于衷。小时候,我重疾气绝,娘抱着一直叫,叫了整整一个时辰,竞将一个被大夫判了死刑的儿子叫了回来。等我睁开眼睛,娘的嗓子已经哑了。娘啊,现在你的儿同样哭哑了嗓子,你怎么就不醒来?

快起快起,迟到了……娘啊,这不是你在叫我起来上学吗?有一次真的要迟到了,我耍了脾气不去学校。你哄我哄着哄着就晕倒了。但是你很快就醒过来,自己掐着自己的人中说,快去快去,迟到就迟到,你就说娘没有叫你。现在,你就不能也迟到一次吗?

坏蛋,差点将娘吓死了……娘啊,你是否还记得那次,你从地里回来,我躺在炕上“已咽了气”。你吓得直叫我的名字,我也“活”不过来,你的眼泪就出来了。我就哇的一声抱了你的脖子。你就将我一顿好打。打完,说,坏蛋,差点将娘吓死了。现在,你怎么就不也吓一下你的儿子呢?

娘啊,如果有缘,我们再做一次母子。

就这么相守着。母子二人。在草铺里。如同一对羁旅的游子。娘啊,我们这是在哪一站呢?到底走了多少路,你咋就这么累呢?

天快亮时,哥来了。他让我去睡。我说,坐着吧。哥说,我听见娘在喊我起来套牛去。我说你是被娘叫惯了。灶上端来一碗饭,我吃不下去。我的娘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她就不饿吗?我让哥吃,哥也不吃,哥在一根一根地抽烟。

泪眼中的娘被一股仙气笼罩着,我十分挑剔地让人们将娘的脚再搬搬正,将娘的衣服再扯直。我想起我第一次出远门,要到城里去上学,娘就是这样给我扯着衣襟,正着衣领;我想起我相亲的那天,娘也是一边给我扯着衣角,一边让我将头理理,不要让人家嫌弃。现在,我的娘要出平生最远的一次门,我也要让她体体面面地上路,同样不要让人家嫌弃。

坟院不可抵挡地到来。感觉不是我们走向它,而是它走向我们。跟着哥给娘身上苫上一把土,我不知道这把土是太轻还是太重。接着,众人就齐心协力地往墓坑填土,如同给春天埋着一粒种子。

最后,人们用一个馒头似的土包将娘标志出来。

娘啊,你用你的身子将你的儿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临完儿子却只能还你一把黄土。

娘啊,你用你的乳汁将儿养大成人,到头来儿子却只能还你一把泪水。

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绝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流泪。

娘啊,儿只能用一把泪送你上路。

娘啊,儿只能用一把泪给你做行李。

娘啊,您走好。

人们拉我起来,但泪水已长了根。直到一位堂兄生气地说快回去给大家磕头。

记不得是如何走回家的。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离别的味道。那是一段铅做的道路,一段拖不动的脚步。从前口口声声说离别离别,原来都是假的。

太阳落山时,我和哥去给娘打灯笼。往坟地走时,我蓦然觉得那不是坟地,而是一个家,我仿佛能够看见娘就在那里忙着,叮叮当当地,等着我们回去。原来,我们是有两个家的。

将灯笼挂在坟上。我给哥说,坐一会儿吧。哥说,坐一会儿吧。两人都未说话,任暮色一层层落下来。一家家的炊烟次第升起来,却没有娘那一柱。④一家家的灯火次第亮起来,却没有娘那一盏。我的泪又来了

突然,哥说,这块地是留下种荞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使用小时候“我”和娘在荞地拔野燕麦的回忆引入,由此展开一个在荞地发生的感人故事。
B.文章中细致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穿插于现实和过去之间,使得叙述时间很长,节奏从容不迫。
C.文章中“我”的情感是随着母亲的渐行渐远而逐渐减弱的,最终回归理性,接受母亲离去的现实。
D.文章结尾借哥哥之口再一次提到荞地,与上文中多处形成呼应与关联,同时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我”没有丝毫的悲痛并非不在意母亲的离世,而是“我”不敢相信这一事实的发生。
B.句子②中“我”觉得自己自私,是因为在母亲生前并没有好好陪伴她,此时“我”感到十分后悔。
C.句子③中“不可抵挡地到来”有两层指代,一是母亲入土,二是“我”必须接受母亲离世的事实。
D.句子④写远方的灯光接连亮起,此时与“我”所处坟地的灯笼形成对比,更加凸显“我”的悲伤。
【小题3】本文对乡土特色的描绘(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的叙述视角十分独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遭炸记

艾芜

十一点钟后不久,警报呜呜地叫起来了,两岁多的珍妮,先前听见了,又见大人慌慌张张的,便骇得要哭起来,连喊:“我怕,我怕!”这一天,大家都因近来只见警报,未见敌机,便也不大慌张,所以珍妮,虽也照例喊“我怕我怕”,但也没有要哭的样子。我们照例拉上窗板,拿好东西,锁着门,便从从容容地走了出去,大家还互相说着安慰的话:“不要慌,不要慌!”

在二十多天前,我们就搬到乡下来了。出屋外不远,就是城里人来躲敌机的山洞,洞大,光线好,空气也还充足,至少可以容纳千人。但我们还是嫌它太拥挤,便另走一个较小的只容几十个人的地方。桂林山峦的好处,便是岩洞到处都是。前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应该赞为防空洞甲天下了。同时看见远处坡上,布着高射炮阵地的地方,荷枪立着的哨兵,那种掩映在晴天朗日下的雄姿,也足使人感到格外安心。

一点钟左右,听见飞机的声音。我蹲在洞口瞧着,好一会儿才见东南面的高空,敌机三架一队,缓缓地现了出来。刚刚数清是十八架,我们的高射炮,就轰轰地向他们迎接着了。敌机的近边,立刻显出一朵朵乳白的烟雾。这于我甚是熟悉,敌机在上海枫林桥轰炸的时候,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看见过高射炮放到高空去的同样的云雾。不见敌机快两年了,最后看见它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苏州遭炸的时候,我在间门外面,曾见它在街上天空掠去的身影。

小岩洞内相当潮湿,但大家听见高射炮声外,还有“哭哭哭”急响着的高射机关枪声,便有好多人却俯着身子,贴近地面。我对面的两个着制服的公务人员,还用双手蒙着了耳朵。接着送来钝重的轰炸声音,连坚固的岩石,也起着了轻微的震颤。这使好些人都骇变了脸色。唯有珍妮,是个初生犊儿不怕虎,还嚷着要爸爸背她看哩。

敌机未到时,大家谈话,嚷嚷不已,及至来了,都自自然然地平静起来,连苍蝇的营营声音,也可以听见。近处树上的蝉声,以及村庄内雄鸡啼叫,更清晰可闻。人们是在这里度着静极了的受难的时光,事后,听见房主人说,他们躲在大洞内,当敌机到的那一刻。外面的人拼命向里面挤,他本人被人挤倒,几乎爬不起来。另外,好多孩子被挤得号哭。看起来,我们倒还算比较舒适些。

敌机去后,警报尚未解除,好些人便走出洞来,他们渴望走回家去,看看他们的房屋,是否安全,但被警察宪兵阻止着、不能随意回去,这是对的,倘若敌机折身再来,岂不大受其害。许多小贩、真可感谢,他们在这时候,便挑起馄饨担子、蒸糕担子走来了。躲警报的人,便在洞口,悠悠闲闲地吃着点心。

我抱着珍妮,登上山坡,向桂林城内眺望,高耸天空的无线电台。还巍然屹立;别的建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到处燃起烟火。整个桂林城,从远处看来,还是静静无恙的,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只在独秀峰的南边,有一处冒起了烟、无疑那里有几处人家,遭了敌人的毒手。想着一生幸福,平白地就此葬送了,这是不能不使人感到极端愤怒的!

警报解除后,一点多钟,我到花桥侧边一家理发店去剪发,静静地听着那些理发师的议论。一个手拿索子在拉人速风扇的,正说着几个人没有被炸弹炸着,却给爆炸的声音骇死了的惨事。黄昏时候,我走进城去。在体育场内,看见树下防空壕已被炸坏了,许多人走下去看,说是这里炸死几个工人。我见尸体已经不在了,但一些看的人,还是用手蒙着鼻,一面叹息。邻近这个防空壕的一排街房,有一二十家,一楼一底的通通炸倒炸坍了。这些房子,全是做竹器的工作坊。二十多天前,我为乡下房子布置的竹床竹椅以及竹做的桌子,就都是在这些铺面内买的,那些一面工作一面同人论价的瘦削老板,那些一边破竹子一边拿手揩汗的脏污伙计,我还没有忘记他们辛苦的面孔和勤劳的姿态哩。他们多半是不忍放弃自己的工作,而在体育场内的防空壕躲避的吧?敌机到后方来,目的全在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这是很明显的。

体育场中间,倒马一匹,已经死硬了,肚皮肿得很大,伤在什么地方,一点也看不见。另外,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身上盖着白布,露出的足,有着血污。他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

先前珍妮白天睡觉,错过了吃饭时间,起来时,我便抱她到这家稀饭店吃东西。现在老板不见了,只那几个小伙计,在瓦砾堆上翻着东西,周围别的房屋,虽没有倒,但也像被强盗抢劫过一样,窗户板壁,都被打坏了。

我最后还走到省立医院去。这是一个礼拜以前到过的地方,我虽然觉得远一点,但也有忍不住去看看它的心情。医院门口,在夜色中看来,还与平时无异,但通进去的走廊,却已压着房屋的残骸了,这次连同病室一齐遭炸的,多是患虎列拉(传染性疾病霍乱)的市民。同时也忽然明白,体育场内那个受伤者,为什么还露放在那里。原来并非救护队不迅速抬进医院,而是敌人屠杀手段更凶险更残酷的缘故。敌机轰炸柳州的时候,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然后就城圈内,大行屠杀,务使男女老幼,没一个幸免的。这种屠杀中国老百姓的狠毒,真是令我民族产生百世之后也不能释然的怀恨!

转来在中北路上,看见成群结队的壮丁,担着空洋油桶子,抬起大木桶,在缓缓地走着,脸上现出工作之后的疲倦和安静,他们是帮助警局救火的队伍,是准备上前线的生力军。今天城内未有怎样大的焚烧,他们不能说是没有功劳的。我以为,在后方城市的民众,很需要更多的这样组织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乡下至少可以容纳千人的大山洞和只容几十个人的小岩洞发挥了防空洞的作用,远处坡上高射炮也让民众产生了安全感。
B.文章插叙了上海枫林桥遭炸时“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和苏州遭炸时“我”曾见过敌机的身影,交代了“我”对敌机轰炸“甚是熟悉”。
C.“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描写了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的情景,他在无声地控诉。
D.文章写敌机轰炸柳州时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写桂林患虎列拉的市民在医院遭到轰炸,这是说敌人误炸了医院。
【小题2】文章多次写到两岁多的珍妮,其实并非闲笔,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小题3】作者经历了桂林城遭炸的全过程,思想情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