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70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善良美好的女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D.文章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2】对文中画横直线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处是细节描写,通过“装”“夹”“放”的动作、“小心”的神态和“最里层”的位置,写出了阿纯对能获得这么多报酬很是意外,所以非常珍惜的态度。
B.阿纯一开始并不想要报酬,推辞再三,但最终却接受并认真收好了,这样的变化给读者造成了阅读悬念,吸引读者解开谜底。
C.阿纯之所以如此慎重地收好钱,是因为此刻她已经决定用这笔钱实现“我”的妻子一个美好愿望。
D.结合下文看,此处的描写实际上在为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小题3】下列对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中的“天空灰暗”象征着人生所处的逆境,“阳光”象征勇敢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百合花的美丽”则象征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B.阿纯把这句话写在信里和百合花布一起送给“我”的妻子,是想弥补之前她没有在店里帮买百合花布的遗憾。
C.本句使用具有象征意味的语言,为一个简单普通的现实故事赋予了诗意色彩。
D.这句话与题目遥相呼应,既写出了百合花的美丽,也使行文严密准确。
【小题4】本文的题目“最美是百合”能否改为“百合花布”?请谈谈你的认识。
22-23高一上·北京西城·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红烧肉

陈振林

A

她进到房间来的时候,头上还披着盖头。

盖头红红的,是一块大红颜色的绸缎。盖头是娘在三年前用十个鸡蛋向一个远房表姐换来的,然后,在那个飘着细雨的下午,娘在红盖头的对角绣上了一对粉红的鸳鸯。

她知道他就坐在靠近大柜子的大红椅子上。她的眼睛其实也是看得到眼前的路的,红盖头一闪一闪,那眼前的路就闪在了眼前。她想溜到大红的床边去,却停住了脚步,坐在了另一把大红的椅子上。

同样大红的条桌上,放着一碗红烧肉。

她想吃,她爱吃红烧肉。她不敢说出来。哪个刚嫁进家门的新媳妇会抢着吃自己爱吃的菜呢!她的嘴角轻轻地笑了笑。

“你叫王秀娟。”他说,声音不大,瓮声瓮气地。

“嗯。”她说。

“我二十二岁,你二十岁。”他又说,声音大了一些。

“嗯。”她又说,和刚才的回答一样。

“你的生日是三月初九。”他又开始说。

“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他又加了一句。

她没有回应,嘴角笑了一下。她是见过他一次的,一年前在他邻居的院子里,看到他正挑着一担砖头帮着邻居盖房。他的臂膀上的肉,绷得紧紧的,像有使不完的力。

“来,我们一起吃一碗红烧肉。”他说,将椅子向她拉近了一些,轻揭去了她头上大红的盖头,“这是我偷偷从厨房里拿来的,我知道你爱吃红烧肉咧。”

她听了听外边屋子里的声音,知道客人们都已经散去了,就将大红椅子拉了拉。两人靠着条桌,他拿起了筷子,稳稳地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了她的嘴边。他在她耳边说:“我们要生三个儿子……”

B

她进到房间来的时候,脸上仍然戴着口罩。

她的手里,提着保温饭盒。她洗了洗手,打开保温饭盒,里边是满满的一碗红烧肉。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网上订不了餐。这一斤多肉,是她早上四点多去找一个老邻居匀的。老邻居知道她是为他准备的红烧肉,从自家本不多的两斤多肉里分给了她一多半。临走,老邻居忍不住还是问了句:“他确诊了新冠肺炎,有二十多天了,应该恢复得差不多了吧!”

她木然地点了点头,然后走开了。除了点头,还能怎么回答呢?从他六十八岁开始,到今天他已经患阿尔茨海默病十一年了。不想,他怎么却患上了新冠肺炎,也不知道怎么传染上的。昨天晚上十点多了,他拉过了她,说:“我想吃碗红烧肉。”声音很小,但是她听得清。今天早上五点多,她提着匀到的肉回到家,做好了一碗红烧肉,装进了保温饭盒。她从医院回家,再从家里到医院,只能步行,往返居然走了两个多小时。

她知道他睡着了。上午几个小时,他都可以昏昏沉沉地睡着,这早就是他患病之后的习惯。她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看着他睡着的样子,又想起了家中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这座城里的另一个区里,听说也被隔离了。二儿子在北方的一个小城上班,又离婚了,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最小的儿子也有四十岁了,六年没有回家了,也不知道在哪儿呢。她的老年手机上,其实存了三个儿子的电话,但是她不想打电话给他们。打了电话,又有什么作用呢?

“你叫王秀娟。”他说。声音不大,瓮声瓮气地。她知道他醒了。

“嗯。”她说。

“我二十二岁,你二十岁。”他又说,声音大了一些。

“嗯。”她又说,和刚才的回答一样。

“你的生日是三月初九。”他又开始说。

她知道,他又开始他的习惯性问答了。这些年来,好多个吃过晚饭以后的傍晚,他就会拉着她的手,这样和她一句一句地说话,像用录音机播放一样。

“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你的红盖头,我收着咧,在那个最高最高的箱子的最底层……”他又开始说红盖头了,声音很微弱。五十七年前,他揭下她大红的盖头,就收着了。她知道他放在那箱子的最底层。

“来,我们一起吃碗红烧肉。”说着,他想要直起身子。但他是起不来的,已经开始挂吊瓶了。她将椅子拉近了一些,端起饭盒,拿起筷子,稳稳地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了他的嘴边……

两天之后,他安详地走了。她看了看时间,下午一点十分。他最后的一句话还是那句话:“你叫王秀娟……”她看着他,他像安静地睡着了。她没有哭,安静地坐在床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他和她的对话中,她答话时总是“嗯”,这说明她是一个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之人。
B.“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他的语言质朴无华,却令人感受到海誓山盟的力量。
C.邻居询问他的病情,她只是“木然地点了点头”,不如意的生活已使她变得麻木迟钝。
D.他去世了,她觉得这对于他而言是一种解脱,因而“她没有哭,安静地坐在床边”。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和她的爱情平淡普通,但又真挚感人。与此呼应,小说的语言有很多冷静平淡的叙述,但其背后又蕴含着令人动容的深情。
B.前半部分写到他说“我们要生三个儿子”,是伏笔;后半部分交代了三个儿子的境况,是照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情节发展合理。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性格,如他把盖头放在“那个最高最高的箱子的最底层”的细节,就体现了他做事认真细致的性格特征。
D.小说中吃红烧肉的情节富有新意:新郎、新娘爱吃红烧肉,是大俗;一种喜好历一生而不改,具有磐石之坚,是大俗中的大雅。
【小题3】小说以“他”的去世作为结尾,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及作用。
【小题4】小说以A、B两个片断写了一个相距57年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的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的回答说“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的“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的跳起身,磕磕绊绊的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的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小题1】分析文中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新媳妇在包扎所里再次见到通讯员时,先后两次发出了短促的“啊”的声音。这前后两次“啊”的声音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
【小题3】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哪些用意?
【小题4】祭文内容一般为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某学校组织“网上祭英烈”活动。请根据选文中通讯员的情况,为小通讯员写一段祭文,不超过1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晴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年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中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炙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D.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采用全知视角呈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小题2】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