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在兰州召开的草业航天育种专题研讨会上,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草种备受关注。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利用航天器搭载生物材料在宇宙环境强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的共同作用下,空间诱变产生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返回地面后经过至少4代地面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材料、新种质,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航天搭载空间诱变产生的突变材料具有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它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已在千余种植物中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5亿亩,产业化推广创造经济效益2000亿元以上。除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外,还创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药新品种和制药、酿酒等微生物新菌种,获得了广泛应用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历次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任务中,利用神舟飞船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开展空间诱变实验,经过多年科研和地面选育后,通过国审和省审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历次飞行任务都搭载了航天育种生物类试验载荷。神舟八号为了验证高等植物在空间环境下的开花结实过程,设计搭载了《番茄试管苗空间开花结实》实验装置,8个番茄蓓蕾5株开花结果,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植物开花结果。天宫二号进行了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首次在空间上获得了拟南芥开花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实时图像,为未来建立以植物为基础的空间生命生态系统和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提供依据,这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

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地在普感稻瘟病的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中二软占”中诱变和创制出一批抗病乃至对病害达到免疫的新种质。科学家利用这些抗病种质资源,培育出更为优质丰产高抗稻瘟病的新品种。

航天搭载空间诱变技术还在其他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品类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涌现出的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切实的收益和实效。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0年09月02日《我国太空育种成果丰硕》)

材料二:

我国早在1987年8月5日便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开启了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的成果已经悄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海南航天育种中心,育苗温室里繁育的“太空蝴蝶兰”正在盛放。种植基地里还有一大批经历过“太空旅行”的太空种子繁育出来的蔬菜,如太空番茄、太空黄瓜等,目前已成熟即将采摘。

太空育种也叫空间诱变育种,是我国主要的航天任务之一。它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通过航天器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至少4代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

太空育种对优质品种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的一些新品种,育种时间会大大缩短,我们对国外种子的一些依赖性就会降低,能提高我们国家种质资源安全。

2013年以来,海南航天育种中心从128个航天引种实验中,筛选出21个适合海南气候、土壤的航天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培育种植,并在海南部分市县及岛外多个省市进行了推广种植。

太空育种的所有的农作物,包括瓜果蔬菜,包括一些粮食作物都是安全的,它一般在抗病性上都会有很大提高,产量一般都有20%~50%以上的增长,更耐寒,更耐盐碱,而且它在口感和营养成分上也有些改变。

自1987年以来,我国共开展了30余次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的搭载升空试验,培育出近千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

(摘编自央视网2022年3月24日《太空育种成果丰硕 品种繁多融入百姓生活》)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证其他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2006年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高,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四五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摘编自多国丽《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小题1】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科学家利用该项技术能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B.航天育种具有明显的优势,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
C.太空育种对农业品种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它能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的一些新品种,并能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D.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而且工作难度大,品质难以保证。航天育种产业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始于1987年8月5日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的成果已经悄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B.太空育种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除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外,还创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药新品种和制药、酿酒等微生物新菌种。
C.神舟八号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植物开花结果。天宫二号在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D.太空育种是我国主要的航天任务之一,太空育种的所有的农作物都是安全的,抗病性好、产量高,更耐寒,更耐盐碱。因而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种质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小题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航天育种产业投资周期长,难以获得收益。我国航天育种事业很难发展起来。
B.我国进行航天育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目前我国航天育种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龙头企业,航天育种产业的未来不容乐观。
C.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制约了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
D.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我国的航天育种产业未来可期。
【小题4】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请给“航天育种”下一个定义。
【小题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其中三条。
22-23高一上·湖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报告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马宝川是谁?

陆军第16集团军某特战旅政委,国字脸,粗嗓门,中等身材,腰板墩直。

乍一看,他和中国军队许许多多的旅政委似乎没两样。可翻开他的档案,你会大吃一惊:4年前,他竟然就已经是某摩步师政委!

为啥“降了职”?原来,3年前,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某摩步师撤编改旅,马宝川从师政委一夜之间变成了旅政委。

任职命令中,还有11名团职干部由主官变为副职,上百名干部轮换工作岗位。

此时,大家眼睛都盯着马宝川,想看“这座火山何时爆发”。

然而,马宝川的表现,出乎意料。

当旅政委第一天,出操训练,他第一个站到排头;第一次民主生活会,他第一个对自己“开炮”;第一次训练考核,他第一个上场;第一次施工,他跟官兵一起抬沙子……

第一次考核,马宝川让全旅官兵目瞪口呆:漫天风雪中,他竟然在810米狙击考核场上,用5发子弹击中5个人头把,打破全旅纪录!

一个政治主官何以在训练场上拼命?马宝川有自己的理解:“特战旅作为未来战场新型作战力量,无论军事干部还是政治工作干部,都是打仗型干部。只有笔杆子、枪杆子都硬,政治工作干部的腰杆子才硬!”

高山滑雪训练,马宝川每天坚持第一个到场。3年下来,他练出了3公里越野滑雪1353秒的成绩。

练高山滑雪不易,练跳伞和潜水更难,不仅对身体、心理素质要求高,而且危险性大。马宝川依然第一个上——

接连两次高空跳伞,他都在全旅第一个实跳,创下了全旅职务最高、年龄最大跳伞的纪录。全旅组织潜水训练,他和战士们一样,每天背负上百斤的潜水装置,背上的皮晒掉了一层又一层,先后完成10余个课目的考核。

马宝川让人吃惊的还不是一年连破4项全旅训练纪录,而是他在集团军“勇士一号”工程重大实践课题研究攻关中荣获一等奖,是所有获奖人中唯一的政治工作干部。

这些成果,不仅让官兵惊奇,更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极大的励志效应。前不久,在旅特种兵等级认证考核中,全旅官兵通过率高达96.3%,全旅政治工作干部人人都掌握伞降、滑降、潜水、狙击、攀登等主要特种作战技能,全部通过特种兵等级认证考核……

(摘自《马宝川不一般》,《解放军报》201719日)

文本二:

两年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秀,阎欣被调整到该特战旅任旅长。虽然有着多年特种部队的工作经验,可这一次他心里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原来,他听说该特战旅政委是由原某师政委马宝川高职低配担任的。在全旅,马宝川职务最高、年龄最大、兵龄最长。阎欣在某特种大队当大队长时,马宝川已是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某部副部长了,还几次到大队来检查指导工作。

如今要去一起搭班子了,工作起来能不能放开手脚?带着几分疑虑上任,阎欣很快发现,觉得有压力的并非他一人——

第一次到高山滑雪训练场,副旅长向马宝川报告:“首长同志,特战一营正在组织高山滑雪训练……”

不仅副旅长这样,其他党委常委有时也习惯性地叫马宝川“首长”。和马宝川走在一起,大家总是自觉地把他围在中间……

阎欣对这些细节很理解:副旅长是马宝川以前“手下”的团长,班子里甚至还有他当师政委时的科长、营长,以前进他办公室都要喊报告、敬礼……

可让阎欣和其他人都没想到的是,面对这些“特殊待遇”,马宝川特别警惕。党委会上,他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大家对我这么客气,是因为你们还是拿我当师政委看待。”

随即,马宝川主动“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和班子成员“约法三章”:重大问题面前、集体决议面前,谁也不当“老大”,谁也不能搞变通,日常生活谁也不能搞特殊,遇事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先民主后集中。末了,他还向大家表态:“我是党委书记,大家看我咋做就行。”

让阎欣印象深刻的是,工作中,马宝川很少对他说“到我办公室来一趟”。相反,机关干部经常看到政委在旅长办公室“商量事”。刚开始,阎欣有些不好意思:“政委,有事打个电话,我到你办公室去。”马宝川哈哈一笑:“到谁的屋都一样。”

马宝川也常到各副职办公室去“溜达”,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就和大家交流一些工作上的想法。对此,几名副职深有感触:“这看起来是日常小事,却是政委对我们的一种尊重。”

(摘自《跟曾经的领导搭班子,这关系该咋处》,《解放军报》2018年1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把降了职的马宝川形容为“火山”,说明当时一般人遇到这种降职情况是有情绪的,这就有助于表现马宝川的“不一般”。
B.文章以马宝川在“漫天风雪”的恶劣环境中取得810米的狙击考核五发全中的破纪录成绩,突出了马宝川这样一个政治主官的军事能力。
C.面对班子成员普遍的“客气”,马宝川意识到自己平时的做法存在问题,于是主动“捆住”自己的手脚,和班子成员“约法三章”。
D.两个文本都是在写马宝川,但角度不同:文本一主要是正面表现人物,而文本二主要是借助阎欣等人的印象侧面表现人物。
【小题2】两个画线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两个文本,请简要说明马宝川的“不一般”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 70 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 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 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 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 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 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 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 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 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 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 2016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 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 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 2.2 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 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   2 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 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 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 1.8 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 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 12.5%)而不能生, 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 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 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 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 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 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 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 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 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 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 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 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 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 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 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 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 大力兴办日托(0-2 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 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 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 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 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 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 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 1.5 亿多户,按照 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 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 2500 万人口,原来 还有每年 1600 万,这就是每年有 4000 多万人口出生。“这比上世纪 60 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 出生 2900 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 2030 年后突破 15 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 15 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 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 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 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 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生育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B.上个世纪 70 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
C.上个世纪 80 年代,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全面严格执行一孩政策。
D.进入新世纪,由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2013 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处在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比例的调整,国家还会开放三孩政策。
B.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
C.材料四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人口激增,从 而让社会不堪承受。
D.对于现阶段我国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但更多的是肯定的态度。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为了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B.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C.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C.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D.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都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小题3】《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