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穿起花棉袄了,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车窗全部紧闭着,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香雪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尽量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堆满食品的窗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放在那位女学生模样姑娘的面前。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跃上踏板,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颤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香雪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吹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进出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嗒”的一声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迎着她走过来的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过来的这趟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这给台儿沟带来热闹和变化,也反映出台儿沟的闭塞与贫穷。
B.与其他的姑娘关注穿着打扮不同,香雪打听的内容是北京的大学和“配乐诗朗诵”,这体现出她有别于常人的高远的精神追求。
C.火车上的女学生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执意用鸡蛋来交换,这表明她自尊心极强,有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性格特点。
D.香雪沿铁轨步行回台儿沟时,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一番历险虽给香雪带来了考验,更让她感受到了成熟蜕变的喜悦。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意象选用上别具匠心,如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的到来为小山村打开了一扇眺望外面世界的窗口。
B.作者用敏感的笔触再现了被现代文明唤醒的小山村女孩群像,香雪、凤娇是这一群像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C.小说描写人物外貌和言行,也呈现其心理,生动表现了一群山村少女淳朴善良、天真美好的心灵世界。
D.小说以火车为依托,选取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故事,把叙述者定位在村外人的位置上,构思精巧。
【小题3】请简析“一轮满月升起来了”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小题4】铅笔盒多次出现并直接作用于香雪这一形象的刻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23高一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
知识点:铁凝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知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选自《社区》2007年第12Z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收藏擀面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他更看重擀面杖有没有意思,可见他收藏擀面杖并不是为了这些藏品将来能进一步增值。
B.“我”特别能理解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也自然能理解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深入乡村农户,寻找擀面杖的动机。
C.那位年近五十的妇女,之所以不情愿转让她的擀面杖,因为这个擀面杖见证了她当家的与兄弟当年分家后一段特殊的经历。
D.父亲对最终没能弄到年近五十的妇女家的擀面杖也能坦然接受,他为自己有可能影响到人家的日常生活感到惭愧。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了父亲搜集擀面杖的见证者。结尾写自己对这些擀面杖的欣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B.那段妇女的闺女到镇政府追要擀面杖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她拿回擀面杖时茫然的表情,写出她真正目的没有达到的一点失落。
C.本文对镇长虽然着墨不多,是读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
D.本文行文点面结合,开合有度。先是总体介绍了父亲有搜集擀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笔墨写购买一妇女人家擀面杖的故事。
【小题3】作者在文末这样写道:“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请结合现实社会,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有人评价铁凝的作品:“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含着蓬勃之美,展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课文《哦,香雪》,简要谈谈两篇文章在“美善惊人的力量”上的共同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下

铁凝

儿子去北京念大学后,一家人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副市长。

老于老婆说,这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女儿的目标是北大、清华,明年她高考。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支持女儿?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起上班,趁同事未来,给项市长打电话。电话里项珠珠很热情,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事找她。老于连说没事没事真没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他。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这里,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了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这些都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项珠珠喜欢文学,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项珠珠对文学仍保持着爱好,她很轻易地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自己的见解,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宽泛,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高雅,房子问题就越俗不可耐;他越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他站起来,项珠珠也站起来。以她的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真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对他的不礼貌,项珠珠没有再问。出门后,老于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吹他那燥热的心。他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须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一点,他把这棵树想成项珠珠,对着树说出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到家时,已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心理描写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他说话时的自豪。
B.老于到老同学项市长家里时,发现项市长家里陈设华贵,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C.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用平实细腻语言,展现了老于内心的矛盾和辛酸无奈。
【小题2】主人公老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树下”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这个女孩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地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足,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节选自《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火车进站这个特殊景象为中心画面,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站前的好奇和热情期待,蕴含了原始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惊奇、激动、喜悦、向往。
B.小说写香雪爬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既表现了封闭环境中的香雪淳朴中也有虚荣,又突出了她追求现代文明的自尊、执著和勇敢的性格。
C.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执着追求,象征封闭、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人格平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香雪通过换取铅笔盒的过程,重新认识了养育她的山谷,“台儿沟一定会‘这样的’”,坚信这里将变得交通顺畅,开放进步,人们将更加自信自尊。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全方位展开叙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B.小说捕捉了几个比较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文字淡雅,笔调清新。
C.香雪暗夜独行时,环境随香雪的情绪而色调柔和,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情景交融,呈现出诗化的意境美。
D.小说运用象征,火车虽在台儿沟只停一分钟,但却隐喻中国正发生现代化转折和它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意义。
【小题3】小说结尾的“哦,香雪!香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美国作家称赞这篇小说表达了“一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请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