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小题2】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什么作用?
22-23高一上·河南郑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哄他。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哒,哒,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我自然千恩万谢,提早等着。他引着我问野地里走,一路同我谈。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射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原载于《小说月报》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B.“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的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
C.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D.老妇人不识字却专凝地看字条,说明她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B.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D.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听到阿弟介绍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而在听了遗书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
【小题3】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
【小题4】小说随着情节发展,自始至终多次刻画老妇人的心理,请简述其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尤镇的天空

李国明

那是盛夏的一个午后,干渴的玉米地,刚刚落下一场透雨。尤镇的柏油路面湿滑,能听到路边低洼处的积水往沟壑里潺潺流动的声音。

我正沉浸在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较量中。突然,窗外沿街上传来喊叫声。这是一个女人,从尤镇柏油路面上发出的尖叫。

你们快看,天上出现什么了呀?

在哪儿呢?我咋看不见?偶尔有人应声。

好奇心诱使我合上书,忙三火四地跑到了庭院,向院子的天空张望。枣树的枝叶,四周的屋檐,遮挡了我的视线。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天井里,天空奇观,什么也见不到。

我往街面上跑去,可还是迟了一步。没看到尤镇天空的奇观,只见到了沸腾的人群。因一道奇观,改变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神情。他们聚拢在一起,没看到的人,向看到的人问东问西。他们谈论着,说笑着。话题从天上奇观,谈到丈夫打工;从丈夫打工,谈到旧城改造;从旧城改造,谈到外国总统选举。

街面上的人越聚越多,认识的,不认识的,相互点头致意。那些从来不爱出门的宅女宅男,也走上街头。人们似乎忘记了刚才尤镇上空出现的奇景,街面上东张西望密集的人群,反而成了一景。有人用手掌遮挡住额头上刺眼的阳光,脖颈望得酸了,眼睛乏了,也没看到天上的亭台楼阁呀。

在那里,看到了!我看到了!

又是一个女人的惊叫声。女人被许多人围在中央,她的食指,指向那片镶嵌着阳光的金色的天空。

失望,又一次汇集成声声叹息。我并不想放弃,我的目光剥离一片片清淡的云朵,寻找不到亭台楼阁,它像神话般传奇。

带着心底蒙上的一层迷雾,我惴惴不安,又坐回到书房。

那个惊叫的女人是谁?我绞尽脑汁,才调动出一些记忆来。是段家三妮,娟。三岁她失去了父母,跟随着她的哥哥,在全国各地闯荡。五年前,她回过一次尤镇。那次,她出钱把尤镇主街道的泥水路改造成了柏油路后,就一去无踪。一个行者,平日里是很少回家的。

继续感受书中老人与海较量的场景。在百般振奋鼓舞中,我脑海里又忽然蹦出娟的惊叫声。合上书。走到天井仰望,蔚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白云,什么也没有。我又步行到街面的柏油路上,发现街上的行人,走几步,都会习惯地望一望天空,好像寻找丢失了的什么。

小镇还是二十年前的小镇,这块偏远贫穷的土地,除了小树长成了大树,房屋依然破败不堪。镇上的人们,举手投足,各自小心翼翼。他们始终认为,存折比银行卡安全,现金比扫码支付更爽快稳妥。

我忽然觉得,二十年来,自己和小镇上这些人同一个节奏,在理想的王国里自命不凡,与外面新鲜的空气相隔绝。

迷茫之际,我跑去问娟。她说,你何不去做一个行者。一个行者,可以轻松看到天空中瞬间出现又消失的海市蜃楼。

我走出书屋,告别待了三十年的小镇,行走在茫茫人海中。在大城市我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新环境中忙活起来,忙了,海市蜃楼的事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这天,田野里又下了一场透雨。我似乎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大海的味道。猛抬头,看到了天空中被云层包裹着一道怪异的奇景:高高的居民楼直耸云端,高低交错的建筑群落,时隐时现,亭台楼阁绿树掩映。我张大嘴巴,禁不住尖叫了一声:我看到了,我看到了!

哪儿呢?在哪儿?

尤镇的人们聚拢过来,沿着我手指的方向向天空望去。太阳铺盖了云层,天空中发出一道道耀眼的光。

看到了!我也看到了!

我咋瞧不见呢?有人惊诧地惊呼。

一些人在失望中叹息,另一些人手舞足蹈,描绘着刚刚见到的神奇一幕。

我欲言又止。

一个行者,扇动她的翅膀,犹如展示她飞翔的灵魂。

一个行者,思想里灌输些什么,现实的天空就会呈现出什么。

不久,我发现尤镇的人们走出家门,不再天天仰望天空,不再抱怨,也忘记海市蜃楼的事情了。他们提着大包小包,有说有笑,远离自己的家园,向遥远的城市走去。

【小题1】文章第一段是环境描写,作者用意何在?
【小题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中“海市蜃楼”意蕴丰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美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地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辩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节选自《哦,香雪》)

材料二: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吧。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节选自《我与地坛》)

【小题1】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票了……”一句意蕴丰厚,不仅烘托出香雪归来时人们的兴奋激动,也象征着封闭山区开始苏醒。
B.材料一第一段叙述香雪回忆小时候凤娇劝她换芝麻糖的故事,与拿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的事进行了对比,使香雪的形象更加丰满。
C.材料二中“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骄傲”的含义就是通过发表文章来使母亲荣光,这也是母亲长期以来对我的期待。
D.材料二中“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文中作了含蓄的回答:面对艰难的命运,要用坚忍的意志顽强地活下去。
【小题2】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用大量的疑问句式来写香雪的内心活动,真切细腻,生动传神,同时又使行文活泼而富于变化,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以“哦,香雪!香雪!”作结尾,包含着对纯真善良、大胆泼辣、摆脱了封闭的山村姑娘香雪的赞赏,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材料二第一段中连用“又是…,又是……”的句式,反映了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内心的真实状况,突出了对“我”的精神打击。
D.材料二中“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寻找儿子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小题3】从叙述称谓看,香雪总是称“娘”,而史铁生却总称“母亲”,两者为何不同?
【小题4】“铅笔盒”和“地坛”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