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6 组卷2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了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充分的历史自信,但也必须看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

首先,西方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以拥有财物多少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通过市场经济以及网络媒介等载体,影响着青年的精神世界,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一方面,物质主义利用市场的逐利性诱发拜金主义现象。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容易把经济领域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准则泛化到其他生活领战,突破市场与社会的边界,甚至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这不仅消磨了青年人的艰苦奋斗的意志,也腐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物质主义通过物质的占有欲催生享乐主义行为。特别是在各种资本平台和算法推送的影响下,加上直播带货和流量明星的示范效应,一些青年人沉迷于超前消费、炫耀攀比而不能自拔。

新时代还要提防青年群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化。青年一代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磅礴伟业之中,做到既为青春添彩也为国家增光。另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家庭社会责任缺失。青年一代很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部分青年易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缺乏感恩的心理和对家庭的责任。面对社会,一些青年可能会缺乏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碰到困难、挫折不敢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丢掉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无数的事实表明,青年一代在青年时期要涵养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家国担当与责任奉献中熠熠生辉。

历史虚无主义也对青年人的历史认知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写青年的历史认知,消解历史自信的理性认识基础。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前提,用实事求是、全面发展、辩证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变青年的历史认同,侵蚀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学习历史,不仅要求真,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也要让历史启示现在和未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认同是增强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青年人坚定历史认同,就能从历史事件中明白历史道理:青年人坚定历史自信,就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人格的魅力、精神的力量,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因此,要高度重视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引导广大青年培养只争朝夕的开拓创新精神、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和接续奋斗的历史自信。

(摘编自龙柏林《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材料二:

社会思潮对青年产生的分化效应,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应对,则有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心理极化、思想分化、行为异化,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离心力,对社会发展产生破坏力。有效应对并消除这些负面效应,需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社会参与和政治认同,使青年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在心理疏导中凝聚青年。要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心理的分化,抵制错误思潮对青年的心理侵蚀,就需做好青年的心理疏导工作。一要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二要培育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警惕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心理攻势,引导青年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在思想引导中凝聚青年。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引导青年科学鉴别和理性对待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让青年守住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一要引导青年科学鉴别社会思潮。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主流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标准,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当前,尤其要引导青年理性甄别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使他们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本质和政治意图。二要在引领中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错误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分化与瓦解,不断巩固和加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关系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作为指导,就会产生各种思想与行为偏差。

在政治引领中凝聚青年。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旦为青年群体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一旦影响青年的思想与行为,就会产生社会离散力与破坏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不断强化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凝聚,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一要在政治引领中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当前,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迷惑性,但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政党观。二要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整合青年力量。我们在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做好对青年的政治吸纳与政治引导工作,通过青年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的社会行动整合青年的政治力量,发挥青年的政治作用。

在使命担当中凝聚青年。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为的分化,关键在于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在青年群体中凝聚起积极有为、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共识。

(摘编自杨威《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青年虽有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充分的历史自信,但群体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挑战。
B.受物质主义影响,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由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
C.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增强青年群体凝聚力。
D.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和迷惑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青年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谈化以及家庭、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B.青年人坚定历史自信,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C.只要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就能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
D.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所以要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
【小题3】下列做法,不能实现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项是(     
A.建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横向整合机制。B.将“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中。
C.任意评说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D.集体观看纪念抗战胜利庆典仪式。
【小题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意识形态,但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加以分析。
【小题5】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那么如何实现“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2-23高一上·辽宁·阶段练习
知识点:政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球化”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不断超越国界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充分意识到贸易战的惨痛教训和“以邻为壑”保护主义政策的恶果,普遍存在恢复经济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扩大全球市场的需求。美国主导建立了由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重构战后全球治理体系。西欧国家通过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促使各国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战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些都促使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从而掀起了“全球化”浪潮。二战后全球的和平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各国的制度改革红利也为“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交通和通信成本的不断下降,跨国公司将生产价值链进行细分并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国际分工呈现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巨大的商业力量在各国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迎合下使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组织与区域经济组织的经济协调作用日益凸显,使“全球化”进入高潮期。

尽管“全球化”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仍然遭到关注收入差距、环境生态、国家主权等问题的一些团体和组织的非议乃至攻击。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针对“全球化”的抗议示威活动达到了高峰。一些来自学生、劳工、环保、人权、宗教的团体和组织举行大规模集会、游行和抗议活动。这些团体与组织反对“全球化”,兴起“逆全球化”思潮,他们认为“全球化”是西方大国、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富人们推动的市场与价值扩张,它侵犯了弱小国家的主权、经济和社会稳定以及传统价值,对社会弱势群体形成冲击,导致贫困和不平等、环境恶化、劳工标准降低、妇女权益受损和童工问题,等等。

“全球化”潮起潮落背后隐藏着规律:在经济繁荣高涨、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稳定有效、各方共享增长红利的条件下,“全球化”的发展往往具有强大的动力;而一旦遭遇经济严重衰退、收入与利益分配不均和社会出现结构性变化等突出问题时,“全球化”的发展动力有可能不足,“逆全球化”思潮就像幽灵一样游荡出来。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市场整合,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效率,增进消费者福利;但另一方面,它会对低技能劳动力、夕阳产业、特定利益集团以及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逆全球化”思潮引发人们思考,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全球化”不能以市场为单一导向,而要以发展为导向,强调包容性增长,兼顾效率与公平。否则,“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

(摘编自盛斌、黎峰《“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

材料二: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经济造成重创,由经济衰退带来的社会阵痛至今未愈。为挽回经济败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获得利益而不惜逆社会潮流而动,使世界经济动荡、发展放缓,由此引发了一些地区的金融和政治危机。从现实情况看,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全球化”意味着与世界接轨,要承担竞争压力,在压力面前,他们对“全球化”产生了动摇,走向“逆全球化”之路。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主导的。为拓展世界市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欠发达国家廉价劳动力,将大量制造业转移出国,造成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为继续拓展海外业务攫取更大利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金融和信贷资本为武器,致使本国虚拟经济价值远超流动资金的可控范围。“全球化”曾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全球市场的策略,但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降低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国家地位,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不愿与世界各国分享利益,不愿承担责任,希望以搅局者身份重塑新规则,谋取更多利益。为维护自身利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抛弃“全球化”,推进“逆全球化”政策,背弃国际公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打贸易战。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推行“逆全球化”政策,损害了美国与其他国家包括盟国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之争已由暗流对抗演变为明面角力,给国际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震荡。美国实施“美国优先”战略,推行“逆全球化”政策,从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打压中国,不惜挑起中美贸易战,以期实现谋取巨大经济利益、掌控世界的目标。“逆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启示,现有的全球经贸体系存在问题,亟需构建更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全球化”才能继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不断推出“亚太自贸区”“一带一路”等新举措,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通过合作赢得了众多国家的支持,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得到广泛认可。

(摘编自高杨《“逆全球化”的实质与应对之策》)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西欧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且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这些举措为“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B.二战后全球的和平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各国的制度改革红利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范围开始超越国界。
C.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高潮期,国际分工呈现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
D.“全球化”会对低技能劳动力、夕阳产业、特定利益集团以及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而“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全球化”不可持续。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些团体与组织认为“全球化”是西方大国、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富人们推动的市场与价值扩张,导致贫困和不平等一系列问题。
B.“全球化”可以促进市场整合,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效率,增进消费者福利,“全球化”的发展始终具有强大的动力。
C.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全球化”或者“逆全球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自身利益。
D.美国实施“美国优先”战略,从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打压中国;而中国推出新举措,通过合作赢得了众多国家的支持。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美国推行“逆全球化”政策的原因的一项是(       
A.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B.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
C.美国国家地位相对下降D.美国为了巩固和盟国的关系
【小题4】“逆全球化”引发人们思考,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小题5】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于今年7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而且中国是目前第一个有对外关系法的国家,因此这个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既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更是对旧范式的超越。通过一整部完整法律,确定了中国发展、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性质,以及开放性质,以往还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这么做过。这是对美西方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驳斥。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就越大。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

与此同时,这部法律还给当下受逆全球化浪潮和地区热点冲突影响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比如,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国家善意履行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还明确了国家采取措施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制裁决议和相关措施。对外关系法旗帜鲜明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一些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感到紧张,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抹黑它,这也是不奇怪的。这首先是美国长期滥用法律行为的自我投射。数十年来,华盛顿无数次以所谓国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踩在脚下,对其他国家大搞非法单边制裁或者恐吓胁迫,许多国家深受其害。现在他们看到中国出台了这么一部法律,自然会下意识地担心中国会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美国。

当然,中国的对外关系法出台的确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越来越过分。现在对外关系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关系法是有牙齿的,谁要带着恶意跟中国打交道,试图侵犯中国正当权益,谁就一定会感受到痛,这一点也是十分明确的。

(摘编自《对外关系法,中国把态度摆到了桌面上》,环球时报2023.06.30

材料二:

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和而不同和合外交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国家纷争。面对各国的差异,营造和谐相处的关系是重要的外交问题之一。正如孟子所说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合外交就是要承认彼此差异、不求完全一致。在晏子的故事中就体现出了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有一次,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粱丘据也驾着车赶来。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不过是相同而已,怎么能说是和谐呢?然后,晏子打比喻说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并得出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注】,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大不相同。

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外交关系中也是如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友好和合外交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平友好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亲仁善邻是中国古代和合外交思想在诸侯国关系方面的运用。当下,中国有很多好邻居。中国坚持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国虽大,好战必亡。所以,一个国家如果不希望战争的阴霾笼罩在自己头上,也不要对其他任何国家发动战争。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也希望别人的国家繁荣富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像同胞一样。就像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只有创造和平友好和合外交关系,才是人间正道。

合作共赢的外交目标

中国历来追求合作共赢和合外交。只是自己发展,不如大家一起发展,加强互利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作为中国海洋历史上的一大创举,郑和下西洋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与他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典范,创造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和合”外交。

最重要的是,尽管郑和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但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任何侵略和掠夺他国的事情,更没有充当海上霸主,留下的只有中国同沿途各国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历史佳话并传诵至今。

(摘编自潘志宏《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编者注】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晏子论和同”的相关故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目前是世界上第一部对外关系法,以鲜明中国特色开创出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的善意。
B.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具有世界性意义,如:有力驳斥“中国威胁论”;提出“处理国家与国际法关系”的中国答案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稳定。
C.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句中,“一花”百花”分别喻指世界文明的“同”与“和”;“春满园”说明世界因文明“和合”而丰富多彩。
D.中国古代各诸侯国吸纳了孔子关于“德”的思考,形成了“亲仁善邻”的外交思想,当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是这一思想的运用。
【小题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集中阐述对外工作原则等,以法律形式确定发展、外交的和平性质,由此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
B.与美国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的做法不同,中国颁布的对外关系法是遵从国际法的,是正义的。
C.晋国攻虢,虞国借道将战火引至邻国虢国,结果虞国亦被晋国所灭。“唇亡齿寒”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要“亲仁善邻”。
D.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与孔子《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有相通性。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外交思想、外交关系、外交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B.文章以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和合”共生。
C.文章第六段引用日本学者的话,既能突出中国崇尚“和平友好”,又使论述客观。
D.文章结尾句式多变“尽管……但是……”先抑后扬“没有……只有……”反差强烈。
【小题4】语文老师强调“在学习中要注重从典型素材中领悟写作的独特方法,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实践”。请你梳理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的相关内容,归纳出该文对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有哪四条启示?
【小题5】材料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是“和平”“善意”的,也是有“牙齿”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的100年,中国共产党以奋斗铸就辉煌,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力拼搏。

72年前,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永远走在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是靠着这些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革命、建设、改革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既会有胜利,也会有挫折与失败。挫折与失败是坏事,但只要善于总结反思,失败就会转化为胜利。胜利是好事,值得高兴和庆贺,但若骄傲了甚至忘乎所以,胜利就会转化为失败。因此,胜利与失败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很难,始终坚持就更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始终具有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政党,必定兴旺发达,必将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值得每一名党员骄傲自豪,但更值得骄傲自豪的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继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节选自《人民日报》许全兴《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材料二: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节选自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认为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工作更难、更伟大,所以特意提醒全党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
B.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可能没有失败,中国共产党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善于总结反思,将失败转化为胜利。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毛泽东和习近平共同的思想认识,也是共产党人连续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D.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都不要放松警惕性,因为一切敌对势力不甘心其失败,也不放弃破坏捣乱。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胜利与失败的关系很微妙:骄傲、忘乎所以,前者转化为后者;善于总结反思,后者转化为前者。
B.以“永远走在赶考路上”修饰“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我们党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
C.我们回顾历史,不仅要从过去的成功中寻求慰藉,还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D.“在我们面前发抖”“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形象地写出了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害怕和嫉妒。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立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B.习近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C.洪应明: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片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D.曾国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小题4】材料一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5】两则材料的语体风格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