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地春

劳马

胡老师对生活的赞美既具体又奇特,概括为一句话:“臭豆腐最香!”说这话时,口气和面部表情果断肯定,口腔里溢出的涎水几乎能顺着嘴角流下。

胡老师常用这句话评价许多不搭界的事物。比如说,在他的学生取得成绩时,他会来一句:“臭豆腐最香!”算是夸奖。有人私下里把这事总结为“臭豆腐情结”,称他办的都是“臭事”。他不计较,反而随口附和,自嘲此生最擅长的就是办臭事。

一天,我在学校看见他,大喊:“臭豆腐最香!”

老胡冲我口令般地回了一句:“臭豆腐最香。”

“好久不见,胡大教授忙啥大事呢?”

他哈哈地笑着,告诉我:“正忙着办臭事呢!”

“闹疫情呢,办啥臭事,没出野外?”我逗他。

“你刚说了,闹疫情嘛,哪里也去不了,整天憋在家里,快疯了。”

“这些日子疫情转轻了,可以到野外跑跑了。”我知道,老胡是个待不住的人,由于地质学的特点,每年大部分时间都跋涉于荒山野岭。

“正琢磨呢,等我忙完一件臭事后去大别山走一趟,我当年毕业实习的地方。”老胡说,“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上大四,做野外地质调查,撰写毕业论文。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大别山金寨县,毕竟是搞地质专业的,一听说能走出教室,大家还是异常兴奋。”

老胡告诉我,金寨县地处皖西、大别山主脉北坡,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很紧巴,此外还描述了实习期间他们这群北方小伙子遇到的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困难,“特别是蚊虫叮咬,那里的蚊子太吓人了,隔着衣服都能把你的血吸走。”

“这跟‘臭豆腐最香’有啥关系?”我岔开话头,试图引导一下他的思绪。

老胡接着慢慢道来:我们哥儿几个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凑合吃点东西,然后跟着指导老师跑野外,看断层剖面和各种露头。一去一返,差不多三十公里,要爬坡蹚河,基本上没路可走。

有一次,我在山上滑了一跤,崴了脚,开始没在乎,过一会儿脚脖子就肿了起来,疼得我直咬牙。王老师查看了我的伤势,决定和一名同学护送我提前下山,找当地的卫生所给处理一下。

开始我让同学扶着,折了根树枝当拐棍,一步一跛地能自己走。后来不行了,那只脚一触地面就疼得钻心,只能由同学和老师轮换着背。这可苦了他俩,天热路滑加上我个子高,只能背几步歇一歇,王老师大汗淋漓,水壶早就空了,嗓子冒烟,一路又没人家。我几乎绝望了,躺在山坡上眼泪哗哗淌。

王老师说,这样吧,你俩先在这儿歇会儿,我到附近看看能不能找个老乡帮帮忙,再找点水。我不同意,这荒郊野岭,又是大晌午,太阳正足,烤得人无处可躲,哪会有老乡在外面溜达。

那个同学说,要去我去。他边说边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冲着我说,大师兄,你留下照看师父,我去去就回,若有妖怪来此,千万别出了这个圈子。说罢就一蹦一跳地往山下跑。

也就半个钟头的样子,同学气喘吁吁跑回来了,水壶仍然空着。他说,隔着这片树林,下面半山坡就有几间房,肯定有人,离这儿最多不超过一公里,咱先去那里歇歇脚,再找人想想办法。

说走就走,我们仨赶紧起身,按照那位同学指的路走,穿过树林,果然望见了房子。等我们艰难地挪到跟前,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老乡,家里有人吗?”王老师隔着院子的栅栏门喊了几声。

一个老头应声走出,光着脊梁。说是老头,现在想来其实也就四十多岁,长相显老。他一脸狐疑地看着我们,愣在那儿。

“老乡,你好!打扰了,我们是大学生,来这儿实习。迷路了,讨碗水喝。”王老师双手抱拳,作了个揖。

“大学生?”老汉嘴里叨咕着,打开了院门,示意我们进去。

跨进门槛,就是堂屋。屋里光线昏暗,墙和棚板都黑乎乎的,有常年烟熏火燎的味道。正墙上并排贴着毛主席的画像,感觉也有年头了,画像下面是几张奖状,边角已经开裂。

老汉冲着里屋喊:“快出来烧水泡茶。”

东头的卧房里钻出个小姑娘,十四五岁的样子,大眼睛,水灵灵的,辫子挺长,看见我们几个陌生人,眼神很诧异。

我们赶紧说,不用麻烦,喝点凉水解解渴就行,不用烧水泡茶。小姑娘顺手递过一只木舀子,指了指墙角的水缸,我们便舀水痛快地往肚子里灌。

老汉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鄂尔多斯。他摇摇头说,不知道,离这儿很远吧?我说是很远很远。他接着问,大学生不是坐在屋里写写算算吗,你们大老远跑这穷山区里干什么?我们跟他说我们是学地质学的,又解释了几句。他似懂非懂地点头又摇头,最后说了句,都是穷苦人的命啊!

在我们聊天时,小姑娘一直忙乎着,先端上了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摊鸡蛋,又端上了一盘黑乎乎臭烘烘的煎豆腐。老汉说,你们都是苦孩子,肯定饿坏了,快吃吧,家里也没啥好东西,凑合着填饱肚子吧。我们仨饿极了,客气了几句就动手盛饭吃,狼吞虎咽的样子把小姑娘都逗乐了。

这是我头一次吃臭豆腐,皱着眉头闭着眼睛,凭着坚强的意志嚼了几口,慌忙下咽。等缓过神来,满口余香。太奇妙了,我情不自禁地夸了句:“臭豆腐最香啊!”

在小姑娘给添茶时,老汉跟她说,他们就是大学生,太惨了。你还整天嚷嚷着要考大学不?她脸红了,低着头没言语。

小姑娘还用当年产的生姜,在我的脚踝红肿处仔细地抹了抹。她告诉我,这是当地的偏方,能化瘀消炎。我问她为啥不上学,她斜眼瞄了我一下,不高兴地说,谁说我不上学,我正读初中呢,学校在镇上,离家远,平时住校,现在放暑假呢!

告别时,王老师想要给老乡留下饭钱,一掏口袋啥也没有。我和那个同学更是身无分文,平时谁出野外会带钱呢?老汉见状比我们还窘迫,连连挥手,你们也太外道了,这山里难得见到外人。

“后来毕业时每个同学都要讲一段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人和事,我就讲了这个‘臭豆腐最香’的故事,被同学们记住、传开了。我也故意和他们抬杠,不管谁说到什么好吃的、好看的,我都说‘臭豆腐最香’,这就成了我老胡的口头禅了。”

……

时隔三十多年他才知晓,自己也无意中点燃了一个山村女孩对于辽阔远方的向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别人称老胡办的都是“臭事”时,老胡不生气,反而欣然接受,以此自嘲,表明老胡是一位性格豁达、不拘小节的人。
B.文中写老胡大晌午在荒郊野岭崴了脚,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坚持走了一段路,但难以找到落脚点,三人筋疲力尽,缺少补给,老胡因此感到绝望而流泪。
C.小说中对小姑娘家的堂屋进行了描写,从“墙和棚板都黑乎乎的,有常年烟熏火燎的味道”等的描述中看得出这家人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D.当老汉看到我们这些大学生的“惨象”时,把大学生等同于穷苦人,并嘲讽小姑娘说“还要考大学不?”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用“口腔里溢出的涎水几乎能顺着嘴角流下”形容老胡说“臭豆腐最香”时的神态,用语夸张,勾画人物形象鲜明。
B.文中对大别山的介绍看似随意,其实很有必要,说这里民风淳朴,其实是为下文我们得到小姑娘一家的帮助做了铺垫。
C.小说中写老胡的同学出发去寻找老乡时,模仿了《西游记》中的一段情节,语言诙谐风趣,不仅表现出他的乐观,同时也反衬出老胡的懦弱。
D.对于臭豆腐,老胡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因为实在太饿,凭着坚强的意志嚼了几口,发现满口余香,这奇妙的感觉,关乎美味,也关乎人生,深化了主题。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请分析“臭豆腐最香”在全文中的作用。
22-23高二上·山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兔和猫

鲁迅

住在我们后面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她的孩子们看的。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哗地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只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地看,这却要防的。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地站在小手的圈子里。它们夜里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它们忽而自己掘土了,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只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有一天,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在院子里跳跃了。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我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她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现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她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她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地见了小白兔的,但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她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一动手,那大的两只便先窜出洞外面。她以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太先前的预料果不错。她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三太太从此便深恨黑猫。

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地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不,它们自己咬。它哪里会给我打呢。”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 因为他们总是在夜里大嚷,嚷到使我睡不着。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地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地想,于是又不由地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青酸:即氰酸钾,一种剧毒的化学品。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重写白兔,故事围绕着白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情节起伏曲折,令读者不禁因白兔的生死存亡,时而高兴,时而忧虑。
B.《兔和猫》写的虽是动物,但却意蕴深远。看似一个童话故事,实则在影射现实社会,是作者对国民生存问题的深层思考。
C.“母亲”喜爱白兔的同时对黑猫也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对于如此“修善”,“我” 并不认同。
D.三太太发掘旧洞时始终不见白兔的踪影,颇感“凄凉”,这与之后“我”感到“凄凉”原因相同,都是对死去白兔的同情。
【小题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小题3】《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其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火热的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

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①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誉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篱,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北溟,名字即取用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溟也的典故,小说也紧紧围绕未徙这个矛盾中心展开。可见作者是赋予了高北溟以的形象寓意的。高北溟虽然命途多舛,但一直有着高于现实的大鹏之志。

年少家寒,但是坚持读书改变命运。高鹏的天资,虽只是中上,但很知发奋。他深知先人为他取的名、字的用意。这是老师眼里的高北溟――没有因为现实的困顿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后来废科举,兴学校,没办法在朋友的帮助下读了简易师范,去五小授课教书,虽说是为了谋生计,但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自编教材,悉心教学。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可见物质的贫穷并没有让高北溟放弃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充实。


【注】①长:管理。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人物个性鲜明,其古朴清雅也颇能引人驻足。
B.高先生的教学效果显著,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能欣赏文学。
C.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不屑与人来往。
D.高先生会教书,也重育人。他在教学中的人道主义倾向影响学生一生的为人处世,确实难能可贵。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语言简洁凝练,以短句见长;“如垦生荒”“注水入瓶”等比喻生动的表明了高先生独到的教学见识。
B.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讲述高先生琐事,时空转换自如,增强了叙事的客观性和灵活性。
C.文本二议论分析了高北溟的名字由来、内心世界与现实困顿,语言客观冷峻,作者的情感内敛。
D.作者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详写了高先生自选教材之事,体现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
【小题3】文本一中说:“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请对这两句话加以简要赏析。
【小题4】文本二中写到“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高先生是如何“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少安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花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他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信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散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能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待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从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写起,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主人公孙少安决定开办一个烧砖窑提供了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B.对于两千五百块钱怎个花法,“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因为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里,但她最后对少安做出了让步,并跟一家人一起上手修建砖窑,寥寥几笔,写出秀莲既通情达理又勤快能干的性格。
C.“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D.小说通过叙述描写孙少安办烧砖窑的事,反映了农村生产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生机、活力和希望。
【小题2】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特定环境,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